摘要:这可不是随便喊个口号,人家是真刀真枪把设备送进了头部客户生产线。要我说,这事儿就像咱们修高铁终于造出了自己的精密轨道检测仪,虽然离完全自主还有距离,但至少在关键环节上掐住了命门。
最近芯片圈传出个实在提气的消息:中科飞测公司研发的REDWOOD-900检测设备,成功实现了10纳米级芯片的缺陷检测。
这可不是随便喊个口号,人家是真刀真枪把设备送进了头部客户生产线。要我说,这事儿就像咱们修高铁终于造出了自己的精密轨道检测仪,虽然离完全自主还有距离,但至少在关键环节上掐住了命门。
先说说为啥这个突破这么金贵。芯片制造就像盖房子,光刻机是画图纸的,蚀刻机是雕梁画栋的,检测设备就是质检员。以前咱们盖45纳米以上的"毛坯房"还能凑合,一到28纳米这种"精装房",检测设备就开始掉链子。更别说5纳米这种"智能豪宅",全靠进口设备把关。数据摆在这儿:80%的设备靠进口,20%国产设备里,大部分还集中在45纳米以上的成熟工艺。
这次中科飞测整出的REDWOOD-900,直接把检测精度怼到了10纳米级别。这意味着什么?相当于给芯片做了个CT扫描仪,能精准捕捉到头发丝千分之一大小的缺陷。更厉害的是,这台设备不光能看平面结构,连3D堆叠的NAND闪存、GAA晶体管这些立体结构都能检测。要搁以前,这种活儿只有美国科磊等几家巨头能干,现在咱们也端上了这碗技术饭。
不过话说回来,搞科研不是变魔术。中科飞测能成事,靠的是真金白银往里砸。2024年他们研发费用同比暴涨118%,占营收比重高达36%。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挣100块,先掏出36块搞研发。在咱们A股上市公司里,这个投入强度绝对能排进第一梯队。没有这种"烧钱"的狠劲,哪能在精密检测这个硬骨头领域啃下缺口?
当然,咱们也得清醒着看问题。10纳米检测设备是突破了,但整个芯片制造链条还长着呢。这就好比学会了做满汉全席里的佛跳墙,但其他菜式还得继续练。现在国产设备在光刻、离子注入这些环节还有短板,需要更多企业像中科飞测这样埋头苦干。好在现在国产芯片企业也渐渐开窍了,开始主动给国产设备试错机会,这种"用起来才能好起来"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往长远了看,设备自主化这事儿急不得。从45纳米到28纳米,咱们花了差不多十年;从28纳米到14纳米,又是七八年光景。现在10纳米设备刚冒头,要真正站稳脚跟,还得经历生产线上的千锤百炼。但只要方向对,每走一步都是进步。就像当年高铁技术引进时,谁能想到现在咱们能出口到东南亚?芯片设备国产化,走得也是这条"引进-消化-创新"的老路子。
说到底,芯片产业没有弯道超车,有的只是日拱一卒的坚持。中科飞测这次突破,给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但要让国产设备真正支棱起来,还得靠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力。芯片企业多给国产设备机会,设备厂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政策层面做好长期扶持,这三驾马车缺一不可。毕竟在科技战场上,没有谁能永远当旁观者,早一天掌握核心技术,就早一天握住发展的主动权。
来源:只说数码科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