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份覆盖全国1.1亿人口的调查显示,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的支持率飙升至58%,而现任总统小费迪南德·马科斯的支持率停留在35%——这意味着,距离5月12日中期选举仅剩4天时,杜特尔特家族正以碾压姿态逼近国会主导权。
当菲律宾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民调数据在马尼拉街头传开时,出租车司机老胡安猛地拍了下方向盘:“小马科斯该醒醒了,老百姓可不是看军演长大的!”
这份覆盖全国1.1亿人口的调查显示,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的支持率飙升至58%,而现任总统小费迪南德·马科斯的支持率停留在35%——这意味着,距离5月12日中期选举仅剩4天时,杜特尔特家族正以碾压姿态逼近国会主导权。
这场被菲律宾媒体称为“家族复仇战”的对决,早已超越简单的政党竞争。
三年前马科斯上台时,曾信誓旦旦要延续杜特尔特的“铁腕治理”,如今却因国际刑事法院对老杜的“禁毒战争”调查,彻底撕开两大阵营的裂痕。
更致命的是,马科斯政府任期内,菲律宾贫困率从16%反弹至18%,首都马尼拉街头的“米饭价格指数”上涨37%,而莎拉团队的宣传车正循环播放着2016-2022年的经济成绩单:年均6.5%的GDP增速、700万就业岗位新增——这些印在红色横幅上的数字,像重锤般砸向马科斯的“政绩牌坊”。
“如果失去国会,我们连总统府的水电费账单都批不下来。”
马科斯阵营的一位议员近日在私下聚会中坦言。
根据菲律宾宪法,中期选举将改选全部众议员和半数参议员,若莎拉率领的反对派拿下多数席位,不仅针对她的“非法集会”弹劾案会胎死腹中,马科斯本人还可能成为菲律宾历史上首位被启动弹劾程序的在任总统。
政治分析师阿罗约指出:“这不是简单的权力更迭,而是菲律宾‘实用主义’与‘选边站外交’的终极对决。”
当马科斯在甲米地省的竞选集会上挥舞着与美国总统拜登的合影时,台下的渔妇拉米雷斯却悄悄打开手机,回看杜特尔特时期中菲渔业合作的新闻——那时她每月能多卖300公斤金枪鱼。
如今,马科斯政府正用另一种方式“争取支持”:4月28日启动的“肩并肩-2025”军演,吸引了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在内的22个国家参与,1.8万名士兵在吕宋岛模拟“南海防御作战”,美军甚至罕见派出了F-35B隐形战机。
“这是拿国家命运赌选票!”
马尼拉大学政治系教授圣地亚哥在社交媒体上痛批。数据显示,马科斯政府过去两年向美国新增开放4个军事基地,换来的却是菲律宾对美贸易逆差扩大至120亿美元,而同期中菲贸易额突破800亿美元,中国连续17年稳居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
更微妙的是,军演期间发生的“科考船对峙事件”: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声称在巴拉望海域拦截“中国非法调查船”,但卫星图像显示,船只作业区域距菲律宾海岸线180海里,完全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公海科研自由”范围内。
“选前四周密集炒作南海议题,和2022年大选如出一辙。”
资深记者卡洛斯翻出旧闻,当时马科斯团队就曾借“仁爱礁补给冲突”拉升支持率,却在胜选后立即派外长访华寻求缓和。
如今故技重施,换来的却是国内民调的反向波动——在莎拉的竞选集会上,渔民举着“不要战争要订单”的标语,而农业部长因化肥采购舞弊案被调查的消息,更让马科斯的“强硬形象”碎了一地。
在棉兰老岛的达沃市,莎拉的竞选车队被热情的民众包围。一位抱着婴儿的母亲挤到前排,举着写有“妈妈需要医院”的纸牌——这正是莎拉团队主推的“千镇千院”计划:承诺三年内为每个乡镇建设一所公立医院,配套培训5万名乡村医生。
数据显示,菲律宾农村地区每10万人仅拥有8名医生,基层医疗缺失导致婴幼儿死亡率比城市高40%。
“我们不聊南海,不聊国际法庭,只聊大米价格。”
莎拉的竞选顾问在接受《马尼拉公报》采访时透露,团队刻意避开意识形态对抗,聚焦“让每个家庭碗里有米饭”的务实主张:取消大米进口关税、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库、严惩囤积居奇的粮商。
这些政策精准击中了占人口60%的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对比马科斯政府任内大米价格上涨55%的现实,形成了极强的情感共振。
更让马科斯阵营头疼的是“后院起火”:执政的联邦党已有7名议员公开倒戈,其中包括前国防部长洛伦扎纳,他在转投莎拉阵营时直言:“当总统忙着和外国将军合影时,我们的渔民正在台风中失去渔船。”
莎拉团队适时推出的“杜特尔特遗产保卫战”,将老杜时期的禁毒成果、基建工程与马科斯的“亲美乱政”对比,成功唤醒中下层民众的怀旧情绪。
在马尼拉湾畔的中菲经贸中心,工人们正为即将开业的“一带一路”电商产业园忙碌。
这个由中国援建的项目,预计每年为菲律宾创造20万个就业岗位——这正是杜特尔特时期“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的缩影。
数据显示,2016-2022年,中资企业在菲投资增长300%,建成4座跨海大桥、6条铁路支线,而马科斯政府上台后,仅2024年就取消了3个中资基建项目,理由是“国家安全审查”。
“他们以为靠美国军舰就能挡住台风?”达沃市的华裔商人陈先生指着窗外的中资医院说,去年超强台风“玲玲”来袭时,正是中国救援队带着30吨物资第一个抵达灾区。
这种“看得见的实惠”,让莎拉的“对华友好”立场获得天然支持——尽管她从未明确表态,但杜特尔特时期的“双轨外交”成绩单,本身就是最有力的竞选广告。
然而,中国的“关键变量”角色也带来风险。
马科斯阵营正利用国际刑事法院对老杜的通缉令大做文章,将莎拉描绘成“中国代理人”,甚至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莎拉办公室安装中国窃听器”的谣言。
民意调查显示,62%的受访者认为“国家发展比选边站更重要”,这与菲律宾央行的警告形成呼应:若中菲关系持续紧张,2025年GDP增速可能下降2个百分点,相当于损失120亿美元——这对人均GDP刚过4000美元的菲律宾来说,堪称灾难性打击。
在总统府马拉卡南宫,马科斯的竞选团队正在进行最后的沙盘推演。他们清楚,唯一的翻盘机会在于“制造外部危机”——5月7日,菲律宾海岸警卫队突然宣布在黄岩岛附近“驱离中国渔船”,尽管卫星图像显示该海域属于中国黄岩岛潟湖内 waters,但这条消息仍在短时间内登上菲媒头条。
这种“边缘政策”的风险在于,可能引发中菲新一轮对峙,而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的教训历历在目:当时菲律宾经济因紧张局势遭受重创,最终不得不回到谈判桌前。
反观莎拉阵营,却显得异常冷静。
在奎松市的最后一场集会上,莎拉没有提及对手的攻击,而是举起一张婴儿照片:“这是我昨天在农村医院见到的孩子,他的妈妈说,只要能便宜买到进口奶粉,就不用半夜去码头打零工。”
这种“去政治化”的叙事,暗合了菲律宾民众对多年党争的厌倦——最新调查显示,78%的选民希望候选人“少谈国际局势,多管大米价格”。
政治学家雷耶斯在《马尼拉时报》撰文指出,无论选举结果如何,菲律宾都已站在“二次抉择”的关口:是继续充当大国博弈的棋子,用军事基地换取短期安全承诺?
还是回归杜特尔特时期的“平衡外交”,在中美的产业链中找准定位?当莎拉的竞选车驶过贫民窟时,孩子们追逐的不是政治口号,而是她团队分发的“医疗手册”——这或许预示着,这个热带国家的民众,正在用最朴素的需求,投票选择“面包还是枪炮”。
菲律宾有句谚语:“不要在风暴中换船,但要确保船长没有睡着。”
如今的菲律宾,正处于中美战略竞争的“台风眼”,而中期选举就是检验船长是否清醒的“压力测试”。
马科斯政府的“亲美牌”看似光鲜,实则让国家在安全依赖与经济利益间走钢丝;莎拉的“温和路线”未必完美,却切中了民众对稳定与发展的深层渴望。
这场政治对决的本质,不是家族恩怨的延续,而是菲律宾发展模式的抉择:是继续充当“亚洲的乌克兰”,在大国对抗中消耗国力?
还是重拾“实用主义”传统,让1.1亿人口的潜力在平衡外交中释放?当选票投入箱中的那一刻,菲律宾或许正在书写新的历史——而真正的“王牌”,从来不在政治手腕里,而在民心向背中。
正如马尼拉街头涂鸦所写:“让国会吵吧,但别让孩子的饭盒空着。”
这才是所有政治博弈的终极答案。
来源:历史烽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