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最牛父亲:17岁主动背黑锅被开除,女儿女婿成顶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8 20:37 1

摘要:1896年深秋,北洋大学堂的银杏叶铺满青砖。手持文明棍的洋人管事一脚踹开教室门,镶银杖头重重敲击讲台:“那个广东仔已开除!还有谁?”

1896年深秋,北洋大学堂的银杏叶铺满青砖。手持文明棍的洋人管事一脚踹开教室门,镶银杖头重重敲击讲台:“那个广东仔已开除!还有谁?”

缩在墙角的学子们瑟瑟发抖,17岁的江苏少年猛然站起,压根就没参加运动的他,在同学惊愕目光中昂首道:“还有我!”

他当然知道这么做的后果,为何却主动甘当“背锅侠”,自毁前程呢?

这人可不简单,不仅自己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日后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妹妹、一个大名鼎鼎的同学,女儿和女婿更是家喻户晓。

他叫杨荫杭,1878年出生于江苏一个书香世家,17岁那年考入了有着“东方康奈尔”之称的北洋大学堂。尽管学业优异,他却在不久后被开除。

原来,当时正闹学生风潮,并未参与的他,见到同学在洋人威风的质问下畏畏缩缩,顿时怒火冲天,挺身而出甘当“背锅侠”,结果可想而知。

不过,学霸到底是学霸。很快他又凭实力考入了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第二年,品学兼优的他再次崭露头角,被选中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

在异国他乡,他与一班热血男儿组建了“励志会”,这里日后走出了如曹汝霖、王宠惠、张继、张宗祥等显赫人物,以及后来的日本首相犬养毅。

“励志会”成立第二年,他又与杨廷栋、雷奋等人创办了《译书汇编》。他们坚信,与其写些空洞无物的文章,不如多翻译些外国经典著作。翻译也可以大有作为。

孟德斯鸠的《万法经》、穆勒的《自有原论》、卢梭的《名曰论》等经典著作,正是经他们之手被译成中文,在国内传播,启迪民智。

归国后,杨荫杭到北京译书馆从事编译工作。后因经费不足译馆停办,他又返回老家无锡,与日本留学生蔡文森、顾树屏一起创办了“理化研究会”,供有志青年学习。

这让他的妹妹、正深陷包办婚姻泥潭的杨荫榆从黑暗中看到一丝光明。

在哥哥的支持下,她勇敢破包办婚姻,顶着流言蜚语走进学堂,成为一代学霸,日后更是成为民国教育界屈指可数的女校长。

在繁重工作之余,杨荫杭还担任了上海《时事新报》、《书报》、《大陆月刊》的编辑和撰稿人,同时执教于中国公学、澄衷学校、务本女校等,身兼数职,倾尽心血。

他一边投身民主ge命,一边教书育人,其中有个学生日后家喻户晓,他就是著名学者胡适。

杨荫杭痛恨中国传统封建制度,还公然拒绝在先祖祠堂里磕头,又经常鼓吹ge命,引起了当局的不满,扬言要抓捕他。

为了保存实力,杨荫杭再次前往日本留学,第二年远赴宾夕法尼亚大学继续深造。

留学归来后,他被任命为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后因本省人不能担任本省官职的规定,他被调任至任浙江省高等审判厅长。

在任期间,他刚正不阿,坚持司法独立,却因此得罪了省长屈应光。怀恨在心的屈应光向袁世凯告状,称他”顽固不化,难以共事“。

幸运的是,袁世凯的机要秘书张一麟与杨荫杭是同窗好友,在张一麟的美言下,这场危机得以化解。

随后,杨荫杭被调至京师高等审判厅,举家迁往北京。然而不久,他再次遭遇职场危机。

当时他负责交通总长许世英受贿案件。有着“包公”性格的他无论对方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一视同仁,坚持彻查到底,但国务会议却认为许世英并无犯罪证据,反倒要追究杨荫杭的责任。

杨荫杭因此被迫停职,官官相护让他心灰意冷,决定回到南方。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又险些让他丧命。

但这些挫折并未击垮他,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世上唯有医生和律师这两个职业值得从事。既然无法成为医生,他便决定重操旧业,继续当律师,以匡扶正义。

他选择了一处名为“安许堂”的旧宅,在这里践行心中的正义。他刚正不阿的性格不仅塑造了他的人生,也深深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他的妻子是其妹杨荫榆(北京女师大校长)的同学、无锡名门之后唐须嫈。唐须嫈知书达理,婚后两人琴瑟和鸣,恩爱有加,育子有方。

八个孩子中四女儿杨季康最有名,她就是杨绛,女婿是同样大名鼎鼎的钱钟书。

在杨绛读中学时,学生运动此起彼伏。同学们推举口才出众的她上街宣传。然而,杨绛并不情愿,因为她觉得当时苏州风气闭塞,街上的轻薄之徒常常欺负女孩子。

杨绛回家后,她转述父亲,老师说,如果家里不同意,可以拒绝参加活动。出乎意料的是,父亲却对她说:“如果你不愿意去,不要用爸爸作为借口”,他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经历,鼓励女儿大大方方地说“不”。

当年,杨荫杭担任苏州高等审判厅厅长时,张勋打败了某位军阀入京,江苏的绅士们联名登报,表示拥戴和欢迎。

杨荫杭惊奇地发现,属下竟在未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他的名字也加入了其中。一般人可能会选择沉默,但杨荫杭却坚持登报声明,表明自己并未参与其中。

有人觉得他太过不通世故,但他却不以为然。他说:“我们要敢于说不。如果不赞成,就不要去,一定要遵从自己的内心。”

杨绛受此影响,大大方方地向老师说明了自己不想去的原因,从此养成了忠于自己内心的习惯。

在律师工作之余,杨荫杭还担任了《申报》的副主编和主笔。他通过文字,将博学多闻和真知灼见融入一篇篇文章中,试图唤醒世道人心。

1945年,在日本投降前夕,67岁的杨荫杭不幸中风,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他的半生心血《诗骚体韵》手稿散佚,未能出版。

多年以后,杨绛在回忆父亲的文中遗憾感慨道,一生酷爱钻研音韵学、一字字推敲各时代韵书的父亲,竟未能留下《诗骚体韵》这本书。

杨绛深情写道:

我读了《堂吉诃德》,总觉得最伤心的是他临终清醒以后的话:“我不是堂吉诃德,我只是善人吉哈诺。”

我曾代替父亲说:“我不是堂吉河德,我只是《诗骚体韵》的作者。”

我如今只能替我父亲说:“我不是堂吉诃德,我只是你们的爸爸。”

这位正义、博学的父亲种下的星火,终在女儿笔下燎原成照亮时代的月光。

来源:阡陌文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