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戏曲界,上海越剧院绝对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从1955年成立至今,它捧红了《梁祝》《红楼梦》等传世经典,也走出了袁雪芬、范瑞娟等“越剧十姐妹”。可最近有戏迷感慨:“上海越剧院历任院长,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这话到底是戏迷嘴刁,还是确有其事?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70
在戏曲界,上海越剧院绝对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从1955年成立至今,它捧红了《梁祝》《红楼梦》等传世经典,也走出了袁雪芬、范瑞娟等“越剧十姐妹”。可最近有戏迷感慨:“上海越剧院历任院长,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这话到底是戏迷嘴刁,还是确有其事?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70年院长更迭背后的故事。
初代传奇袁雪芬:把越剧“玩”出了新高度
说起上海越剧院的奠基人,袁雪芬绝对是“神一般的存在”。11岁偷跑去学戏,16岁就闯上海滩,硬是靠实力闯出一片天。她开创的“袁派”唱腔,把越剧的细腻深情发挥到极致,演《祥林嫂》能让观众哭湿半条手帕。
但袁雪芬最牛的,是她的改革魄力。当时的越剧还停留在“草台班子”模式,她直接照搬话剧、电影的编剧导演体系,搞出“编、导、演、音、美”五位一体的新玩法。更绝的是,她顶着压力搞男女合演,硬生生培养出三代男演员,直接把越剧的表现边界拓宽了一大截。那时候的上海越剧院,在她带领下就像开了挂,每出戏都能火遍大江南北。
吕瑞英接棒:传承与创新的双面手
袁雪芬退休后,吕瑞英扛起大旗。这位9岁学戏的“花旦女王”,把越剧唱腔玩出了新花样。别人唱越剧讲究柔美,她却加入刚健的风格,一开口就能抓住观众耳朵。在人才培养上,她更是“拼命三娘”,手把手带出吴素英、孙智君等一批名角。
但吕瑞英的任期也有遗憾。当时戏曲市场开始受流行文化冲击,她虽然努力创新,尝试男女合演等新形式,但终究没能彻底扭转越剧受众流失的趋势。不过话说回来,在那个转型期,能守住基本盘已属不易。
从卫震华到尤伯鑫:低调的“守业者”
到了卫震华、尤伯鑫这两任院长,画风突然变了。可能是前两任院长光环太耀眼,这两位的存在感有点低。卫震华任期资料少得可怜,尤伯鑫倒是明确提出“人才优先”,推动老艺术家带新人,但始终没能推出现象级的作品。就像网友调侃的:“这阶段的上海越剧院,像极了考试稳拿80分的乖学生,挑不出错,但也没惊喜。”
编剧院长李莉:成也创新,败也创新?
2007年李莉上任,直接打破“院长必须是演员”的传统。这位写过70多部戏的编剧,一上台就搞大动作:改编《甄嬛》、翻新《唐明皇与杨贵妃》,还砸钱改建宛平剧院。按说这些操作都是奔着“出圈”去的,但市场反响却褒贬不一。
有戏迷吐槽:“李莉院长太爱折腾,经典剧目不好好打磨,净搞些花里胡哨的改编。”也有人力挺:“不创新就等死,李莉已经尽力了!”客观来说,她任期内确实培养了不少青年人才,但剧院的整体影响力,始终没能回到袁雪芬时代的巅峰。
跨界院长梁弘钧:昆曲人能救越剧吗?
2018年,学昆剧出身的梁弘钧空降上海越剧院。一个昆曲人来管越剧,这波操作直接让戏迷炸了锅。但梁弘钧的思路很清晰:吸引年轻观众。他搞直播演出、开跨界合作,试图让越剧“潮”起来。效果嘛,只能说差强人意。有数据显示,年轻观众占比确实有所提升,但票房收入却没明显增长,不少老戏迷还吐槽“变味了”。
2022年底上任的吴巍,至今还没太多公开动作。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肉眼可见:短视频冲击下,戏曲市场越来越小;老一辈艺术家逐渐退隐,新生代演员难扛大梁。有网友甚至悲观预测:“再这么下去,上海越剧院的金字招牌都要砸了!”
是真的“一代不如一代”,还是时代变了?
回头看这70年,说“一代不如一代”似乎有点片面。袁雪芬时代,越剧是主流娱乐,有天然的观众基础;现在戏曲成了小众艺术,院长们要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生存环境。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剧目创新力、市场影响力来看,上海越剧院确实很难再现往日辉煌。
如今的戏曲院长,既要当艺术把关人,又要做市场操盘手,还得是人才培养师,这难度堪比“走钢丝”。或许我们不该简单地批判“一代不如一代”,而是该思考: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传统戏曲该如何破局重生?
如果你也是戏迷,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你觉得上海越剧院哪任院长最给力?未来又该往哪走?咱们评论区见!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