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一本新书,翻动岁月的过往。2025年3月,我拿到了新出印的《大将郭子仪》一书。认真读完这本书后激动之情无法自表,这是一本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好书!也是宣传华州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一本好书。
《大将郭子仪》成功的背后
作者:谈 笑
打开一本新书,翻动岁月的过往。2025年3月,我拿到了新出印的《大将郭子仪》一书。认真读完这本书后激动之情无法自表,这是一本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好书!也是宣传华州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一本好书。
《大将郭子仪》封面
华州新编大型秦腔剧《大将郭子仪》是一部万众瞩目击节称赞的好戏。正如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原办公室主任屈拴民先生所说:“《大将郭子仪》无论从剧情结构、唱词道白,都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剧。特别是家、国情怀、爱国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讲,它添补了历史传统剧宣传爱国精神的空白。”回首这部戏的成功演出和这本书的印刷发行,正如张书省台长在书序中写到:“此举也将让这部爱国主义、传承中华文明的当代力作载入史册,恒久流传。”
我认为,《大将郭子仪》丰碑的树立,首先是华州区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更有编剧王世忠先生的辛劳付出无私奉献,及爱祖国、爱故乡的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但如果没有郭玉贤大姐萌发的策划和屡次的贴心支持,《大将郭子仪》的上演和剧本的出印发行,不知要延续到多少年之后。郭玉贤大姐为该剧成功上演和剧本出印,倾注了不少心血。她自始至终不遗余力的克难攻关,努力付出,才使该剧成功上演、剧本得以问世,才会有华州区剧团的精彩演出。
我和郭大姐同住一个小区,她是1993年从华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岗位上退下来的老领导。她为人和善,我是她家的常客。从她对郭剧的策划到搬上舞台成功上演,再到剧本的出版,我也曾断断续续的接触和参与,她的深情和付出我记忆犹新。
2016年10月,当她向远在新疆的好友,著名编剧王世忠先生提出请他编写一部,歌颂华县历史名人,唐朝名将郭子仪的秦腔戏时,王世忠先生满口答应,并提出不管编剧成功与否分文不取。2017年11月王世忠先生不远千里从新疆回到华县,把历经一年时间编好的剧本送给她,她激动万分,和我聊天时说,歌颂郭子仪的剧本编成啦。她看完后满面喜悦,又亲自送给区委书记和区长,这才有了区文旅局牵头,区宣传部组织评审讨论,区剧团组织排练。
在排练前区委宣传部安排的戏曲研究评审会上,各位文艺专家积极发言,各方意见蜂拥而上,有赞扬的,有提改进建议的,还有要封杀的。这种不同观点的众说纷纭,是剧本评审的常见之事,是文艺工作者高度负责的精神显示。对该剧的排演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乐队在排练中 王新记供
该剧进入排演之后,华州区剧团演员不够,经费极缺,困难重重,团长屈小弟亲自登门拜访,解决演员问题。郭玉贤大姐积极想办法,争取在外工作的华州人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支持,曾任渭南市委的雷超武副书记,从渭南市为华州区剧团争取资金50多万元,从精神到物资上都给予极大的支持。
在该剧的排练过程中,郭大姐把照顾百岁母亲的任务托付给妹妹和邻居,每场必到。她请县上老领导及相关人员观看,并组织座谈,让大家畅所欲言,提出宝贵意见。我记得在几次座谈会上,原副县长魏宪文、原县人大副主任李瑞礼、原县政协副主席惠志升、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刘高潮等领导及相关人员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郭大姐都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经编剧再审,在排练中都起到了完善剧本和鼓励演员的极好作用。
2018年7月23日晚,在经历半年多时间排练打磨后,华州区剧团在区文化广场首场公演。不巧,我在外地,很遗憾没有看到这次公演的盛况,有人告诉我盛况空前。得知郭大姐在演出现场,打开手机让远在新疆的王世忠先生观看演岀视频,为了《郭剧》她操碎了心。
2018年9月29日,《郭剧》在渭南大剧院演出,我看到剧场内座无虚席。演前、演中、演后掌声震耳欲聋,欢呼声时起时伏。剧情的内容与曲调的细腻,演员的唱功演技都非常感人。特别是幕景设置与器乐配音超常脱俗,完美再现了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烽火,是我多年没看过的一部好戏。在看完戏回家的路上,不由我向看戏的同伴说,郭大姐了不起,为宣传我们故乡华州做了一件大好事。
《郭剧》演出剧照 宋朝峰摄
2019年7月23日,应北京保利剧院邀请,《郭剧》要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这是多少华州人梦寐以求,为之向往的好事。邀请演出时间正值建国70周年大庆之前,上级有规定限制去北京的活动。区上将赴京演出发票的工作交给了区剧团,剧团又忙于排练,任务繁重,团长便恳请年近80岁高龄的郭大姐担此重任。说是任务,倒不如说是责任和压力,演出成功皆大欢喜,若岀现差错谁来承担。郭大姐身感责任重大,她独自一人,既无帮手,又无车辆,怎么办?焦虑与压力让她日夜难眠,坐卧不安。原县委宣传部刘自胜部长(她的老同学)到家里了解情况后,要去区上给郭大姐争取助手。但郭大姐很坦然地说:“你的儿子、我的儿子都快60岁啦,书记区长的年龄没有咱娃的年龄大,怎么能在娃娃面前讲困难。你放心,我会想尽办法把任务完成好的。”就这样,郭大姐为了《郭剧》,为了华州声誉担起了不属于她的责任。
在赴京前的日子里,郭大姐白天晚上打电话、发信息、接电话、写回复,这成了她的重要工作。她担心北京人不爱看秦腔 ,更看不起县剧团演戏,担心票发不出去,在北京丢华州人的脸,成为人们的笑柄。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重重困难,她想尽办法打通了各个渠道。她在赴京前,让我到街道买了好多的华州锅盔、华州皮影,准备带去慰问乡党和朋友。当我问她,买这些东西要不要开票时,她说:“我买东西送给朋友乡党的,开什么票。”后来在剧团进京时,她又给我打电话,叫再买些锅盔和皮影让剧团带到北京,她为《郭剧》的奉献精神,让我很受感动。
2019年7月19日,近80岁高龄的她,没有人陪同,独自一人坐上了去北京的高铁。听北京的朋友和剧团的同志讲,郭大姐到北京后受到众多好友和乡党的热情关照,住进酒店后便和先到的王世忠先生进入了紧张的工作之中。
由于提前有了准备,在北京朋友、乡党的鼎力相助下,要求看戏的人比预想的还要多。又因演出前陕西省北京办事处也承担了发票的任务,郭大姐掌握的票数和要票人数差距很大,造成了人多票少的状况,而且好票极少。分票的难题使她睡不好觉,吃不下饭。满脑子都是票、票、票,脑子在思考,笔在纸上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在周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发票的当天,她不知向来领票人说了多少个“对不起、坐位不理想,请凉解……”。她忙的声音嘶哑,顾不上喝水,有朋友把水替到她手里;没时间吃饭,有乡党为她送来面包和盒饭。演出前,有两位坐轮椅的华州乡党高龄老人,其中一位是90岁的清华大学郭德奄教授,已坐轮椅十四年,他的老伴行动不便也坐轮椅。他们是从集体登记中领到了二楼的戏票,郭教授决定要让他的儿子和孙子把他老俩口抬上二楼去看戏。郭大姐得知后,苦思冥想,设法周旋,为他们安排了一楼坐位。老人的儿子领到票后,连声致谢!在北京的几天时间里,郭大姐是一个大忙人,为北京人观看《郭剧》作了很多工作。
郭大姐与郭德奄教授夫妇在保利剧院合影 王新记供
《郭剧》在北京保利大剧院演出时,掌声、呐喊声响彻了剧院。演出结束后,文化部部长,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等众多领导上台接见演员,讲话中肯定了该剧的爱国主义精神。郭大姐既高兴又激动,给身边人说,总算给华州区委、区政府、给华州人民、给北京观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郭大姐还没有回到酒店时,手机上的微信消息、短信、响声接踵而来,有赞美的、有祝贺的、有关心家乡发展变化的、还有要求再看演出的。一时间《郭剧》成了众多乡党、亲朋好友、北京市民谈论的热门话题。郭大姐在北京的几天几夜没有睡过一夜安宁觉,近80岁的老人啦,她的辛苦谁能体会!
2019年11月初,我在深圳突然接到郭大姐电话: “咱们华州区剧团要到深圳保利剧院演出《大将郭子仪》。”接到电话我既惊讶又高兴,惊讶的是家乡的剧团竟然能到深圳来演出!高兴的是既能看到郭大姐又能见到众多乡党。
11月8日,剧团到达的当天我见到了郭大姐,她给我说,她这次没有承担组织发票的任务,但我仍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要去请国务院原副总理吴桂贤看戏,要为愿意看戏的乡党朋友赠戏票。在深圳的几天里,我每次去见她,她都在忙于给乡党朋友发票。有一天我看她稍微有点空,硬是拉着她去了莲花山公园,一路上她在电话里还是联系、回答乡党朋友,她还是为演出而忙碌,近一星期她都没有给我招待她的机会。
《郭剧》在深圳保利剧院连演3场,场场观众暴满,演出效果极佳,可以说是大获丰收,《郭剧》一时间成了深圳人的热门话题。就我知道的,和我同住一个院子山西运城的张老师看完戏给我说:“一个县级剧团能把戏演到这个程度,太不容易了,你们县上有能人。“当我给他说《郭剧》是一位近80岁高龄的原华县常务女副县长萌发和策划的时,他说:“这人真了不起。你看有那个县级剧团能到深圳来演出,而且戏的题材选的那么好,演员整体素质那么高。看戏的人都夸这台戏演的好,我服了。”华县籍我的老同学赵增源和老伴看完戏后给我说:“真没想到,咱们华县剧团还有那么高的水平,把我们华县一个爱国主义历史人物搬上舞台,剧情激烈而振奋人心,演员的演技和水平都超出了一般县级剧团。故事既精彩又让人激动,一些省、市剧团未必能达到这个水平。”原定《郭剧》要在全国上演,因受疫情影响而被停演,令人遗憾。
“郭剧”在深圳演出 王新记供
但郭大姐没有闲着,她与杨民社、姬德武先生萌发了要把《郭剧》剧本定稿出书的想法,在原省电视台常务副台长张书省大哥,和远在新疆克拉玛依市王世忠先生编剧的支持下,郭大姐戴着老花镜从四部档案中搜集整理资料,由杨民社主笔编排,闫广勤先生核对史料,黄安军先生取景拍照,周向宏同志设计书面。最后由姬德武先生操作电脑,王世忠再精心反复修改剧本,张台长审阅、定稿、写序,历时半年完成《大将郭子仪》这本书的出印发行。感谢华州区这个不取报酬的好团队,他们热爱华州,宣传华州,他们为华州办了一件大好事。这本书出了在华州本地被广为传阅,还发送到西安、北京、新疆、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和几位众多郭氏后裔手中,也被区档案馆存档保留。
我很高兴,郭大姐在台前幕后文中写到的诸多梦想都变为现实。先有闫广勤先生书写的《大唐郭子仪》出版发行,接着秦腔历史剧《大将郭子仪》搬上舞台演岀,轰动京城,唱响广州、深圳,并荣获陕西省2019年宣传文化工作创新竞赛一等奖。如今剧本定稿出印,被众多戏迷朋友传阅分享。戏曲碟片也已在社会广泛传播。华州已有了大剧院,歌颂郭子仪的电视连续剧已在策划筹备中。我为郭大姐而高兴,为她而祝贺!
赞言:
唐朝华州郭子仪,现代华州郭玉贤。
两人相隔千余年,家国情怀一脉连。
一个是名将,一个是后裔,爱国精神代代传。
2025年5月
来源:华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