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是如何被1941年的多重战略失误送上绝路的?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9 09:01 2

摘要:当希特勒从贡比涅森林返回德国时,整个德国为之疯狂。无数人蜂拥到元首乘坐的火车、汽车会途经的道路两旁激动地等上数个小时,只为了向这个独裁者献上最为炽烈的欢呼。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1941年的那个夏天

当希特勒从贡比涅森林返回德国时,整个德国为之疯狂。无数人蜂拥到元首乘坐的火车、汽车会途经的道路两旁激动地等上数个小时,只为了向这个独裁者献上最为炽烈的欢呼。

但此时希特勒已经将目光投向了东方,踌躇满志的他决心用一场为期十周的夏季决战将苏联一举灭亡,让苏联再也无法作为军事或者政治因素出现在欧洲。(注1)

1941年初,正在筹划“巴巴罗萨”计划的希特勒。

1941年6月22日,一个星期天的清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德军部署在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脉之间的三路大军,齐头并进,狂潮一般地涌过了苏德边境。欧洲大战迅速升级成了世界大战,而持续四年之久的苏德战争,也就此变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凶残和野蛮的一场鏖战。

仅仅在一个月前,纳粹德国还是欧洲无可置疑的主宰者,就连苏联也不得不按照德国的意愿行事,还不敢有丝毫怠慢。唯一和它对抗的英国凭借海外领地丰富的资源,美国(许诺)的物资支援,以及不断扩大的空军和海军,看起来倒是可以无限期地打下去——但是英国佬根本就没有能力组建大规模的野战部队,而他们坚持的海上封锁和空中轰炸都远谈不上让德国屈服——很显然,如果无法在欧洲大陆上击败德国国防军,第三帝国就不会灭亡。

希特勒之所以违背向军队和人民许下的不进行两线战争的诺言,部分原因还是过于高估了英国的军事潜力,同时,他和他的参谋们又过于低估了苏联的潜力。希特勒和大多数的德军高级将领在开战之初,都把进攻苏联看成了将大英帝国和英联邦国家赶出战争这个艰巨任务的必要前提。

战时的伦敦容纳了多个流亡政府,这是丘吉尔和波兰流亡政府一同视察波兰军队。

然后德国那些曾经横扫西欧和北非的无敌装甲部队加大油门冲进了东线这个泥潭,德国步兵的鲜血洒遍了他们走过的平原、森林和沼泽。本以为可以轻易获胜的夏季战役变成了一场大战、苦战和身死道消之战。

如果单纯从军事层面考虑,苏德战争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战略和战术,更多的还是取决于国土面积、后勤和机械化的普及程度。而在政治层面,希特勒显然将克劳塞维茨的忠告扔进了北大西洋——俄国只能从内部征服。

当人们回顾纳粹德国在1941年的军事行动和对外政策时,会吃惊地发现,这几乎就是一部写满了重大错误和惨痛损失的反面教材。主要的错误只能归咎于希特勒,但不会是全部,他的政府高官和将帅们在某些方面也没能表现得有多聪明。

未尽全力的德国和想当然的战略目标

1941年的德国即使没有那些轴心国小伙伴的帮助,它的综合实力也和苏联不相上下。德国其实是有足够的力量彻底击败苏联的,但想要做到这点就有一个必要前提:动员德国的全部经济和后备力量,不能在非洲、巴尔干、斯堪的纳维亚和西欧浪费兵力,也不能和英国持续进行激烈的海战和空战。

纳粹德国只有心无旁骛地集结所有力量和资源,才有战胜苏联的希望。这也意味着,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从一开始就要认识到这场战争将是残酷而代价高昂的长期对抗,缺乏机械化部队和后备力量的德国就不能指望通过一场夏季战役或者秋季战役赢得全面战争。

偏偏希特勒特别喜欢效仿拿破仑——放着他更适合的德国元首不做,一个劲地充当军事领袖和战地司令官——虽然他的对手丘吉尔也同样喜欢用外行手段干涉军事行动,但至少邱胖子听劝啊。。。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希特勒最终制定的征服俄国的计划,不但目标过多,而且还过于分散。同时为了防备(想象中的)英国的威胁,他还留下了54个师守卫西欧和巴尔干。此外,还把大约40%的德军第一线作战飞机(约1500架)留在西线用来保卫第三帝国和欧洲的被占领国家,以防英国空军的袭击。

这样做直接导致了德国在东线开战时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资源,而随着被占领的苏联国土越来越大,德国军队竟然没有什么预备队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二战史中读到,希特勒不停地把部队在各个战区之间调来调去。特别是1942年以后,多支部队经常从西线调动到东线,或者又从东线调动到西线。

随着战线的拉长和补给线的深入,彼此分得很开的几支德国进攻集群相互都无法提供对侧翼的掩护,再加上缺乏预备队,这就导致了进攻的锐势很快被消磨殆尽。而苏联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更是让德军的这一缺陷暴露得更加突出,打下来的广阔土地依靠这么一点点兵力其实是守不住的。

希特勒寄希望通过一个战役就彻底战胜苏联,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进攻苏联军队不得不坚守的大城市,吸引苏军的主要机动兵力并实施围歼,而德国人选定的目标就是莫斯科。结果希特勒放着莫斯科不打,却把时间和部队分别浪费在了攻打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上。

进攻列宁格勒的部队被密林和沼泽绊住了手脚,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围困的手段。进攻乌克兰的战役倒是大获全胜,歼灭了苏联好几个集团军(基尔波诺斯的西南方面军),光俘虏就抓了60多万。

这样做的代价,就是没法在冬天来临前占领莫斯科。要知道,开战后的第23天,中央集团军群已经攻占了距离莫斯科约300公里的斯摩棱斯克,而当时乱成一团的苏军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及时调集或重组部队,阻挡德军向莫斯科的冲刺的。

可是,攻占了莫斯科斯大林就会认输吗?显然不会。

首先,莫斯科的失守虽然会造成很大的政治和士气上的打击,但并不足以让苏军失去抵抗的意志和持续战斗的能力。因为苏联早已将大批工业基地迁往了乌拉尔和西伯利亚,丢掉了莫斯科的综合工业体系也不会使苏联丧失其主要军火来源。

其次,虽然莫斯科是苏联中部铁路的主要枢纽点,落到德国人手里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但乌拉尔同样有好几条铁路线是通往苏联的各个要地的。

最后,那些认为莫斯科失陷,斯大林就会与德国人媾和的想法,其实是毫无根据的:希特勒和斯大林进行谈判的可能性本来就很小,而且失败对于苏联而言,不仅意味着这个国家将被德国完全奴役,还意味着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共政权的彻底垮台和灭亡——任何处在斯大林当时位置上的合格政治家,不管损失多少领土,都会继续打下去,更何况英美已经做出了援助苏联的保证。

被大屠杀彻底葬送的胜利机会

对于希特勒而言,入侵苏联,不仅仅是一场种族征服和灭绝之战,还是两种意识形态的生死存亡之战。因此,从战前开始,希特勒就告诫他的将领们,不要幻想着去打一场“文明”的战争。而处决红军部队中所有政委(无论其是否投降)的“政委令”,早已给官兵们做足了思想鼓动工作,在向士兵分发的,充斥着反犹思想的诋毁政治委员的宣传册中写道:

“如果我们把这些犹太人称作野兽的话,那简直是在侮辱动物,他们代表着对高贵人性的罪恶而疯狂的仇恨。”(注2)

讽刺的是,正是希特勒的这条命令,给了斯大林极大的帮助——这使得红军政委们不惜一切代价地让手下的士兵重新振作,因为他们很快就意识到,战败就意味着被立即枪毙。

就连曼施坦因元帅在战后也承认,”政委令“促使红军政委采取了最极端的手段,让苏军战斗到最后一人。

在入侵苏联之前,德国曾经召集了一群流亡国外的白俄人士讨论为德军提供俄语翻译的问题,其中还有一些前沙皇军队的将级军官。但讨论会很快就偏离了主题,与会者全都极力主张德国占领军对所有的苏联公民应该彬彬有礼,巧妙得体,并努力争取苏军战俘支持德国的事业。

他们还认为,对待苏军的政委应特别谨慎,“因为他们并不是那么坏的人而且常常比军事指挥官精明得多”,所以是值得进行感化的。流亡分子相信,许多苏军政委并不是彻头彻尾的共产党,而是和所有其他人一样,仅仅是附和共产党政权。

果不其然,许多在6月22日跨过苏德边境的德军官兵和德国行政官员都对军队刚进入苏联村镇便得到当地一些居民“友好欢迎”感到不知所措:

当地的官员已经逃之夭夭,大多数其他居民并没有执行莫斯科下达的驱散牲畜、毁坏庄稼和谷物的命令。在很多人看来,希特勒是拯救可怜的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给他们带来更光明的前景的救世主。

这些可怜的家伙此时还对纳粹侵略者和他们的制度意味着什么一无所知。相反,他们把德国人的到来视作自己从斯大林的统治下获得解放的一个良机。之前这些人经历过的强制集体化、饥荒、大规模处决和流放让他们饱受苦难。

一些地方的居民拿着准备好的当地官员名单交给德国人,并”希望他们立即采取行动“。而大批面容枯槁的农民则不停地问德军打算如何处置集体农庄——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回原属于自己的财物和牲畜了。

“巴巴罗萨”行动初期,大批投降的红军士兵和大量原苏联民众对侵略者的欢迎(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是重灾区),给希特勒提供了一个非比寻常的机会:如果德军能够给予战俘和公民最起码的尊重和善意,哪怕只是在短期内装装样子,他们也能将这一大好局面化为己用。

虽然希特勒绝不可能让全体俄国人和苏联各族人民自由并实现独立,但他完全可以鼓励苏联各民族人民拿起武器反对他们的政府,并吸收苏军的部队加入德军共同进行他所说的“圣战”。但德国侵略者马上就采取了严厉的“镇压和屠杀手段”,已经针对鱿鱼的“子弹浩劫”,成功地让大量苏联民众重回斯大林的怀抱。

至于那些对德国人大失所望,却又不情愿回到苏共统治下的居民来讲,他们很快就不得不做出生死抉择:要么和游击队合作免遭报复,要么被德国人大肆逮捕,作为人质被无辜枪杀或者强迫送往德国做苦工——莫斯科会战胜利后,大批居民纷纷逃入森林加入游击队,或者干脆就表面上为德国人工作,暗地里却为游击队服务。

大批被俘虏的苏军士兵

德国军队除了对红军政委极端残酷,对于那些战败后迅速投降的红军士兵也没有半点宽大处理的意思,德国报纸刊登了战俘的照片,嘲笑他们“具有亚洲特点的蒙古人模样”,以及他们的“素质低下”。换句话说,“事实”证明他们确实是纳粹所宣传的“劣等民族”。

可想而知,抱着这种态度的德国国防军士兵根本就不会把战俘的生命当回事,很多时候,作战部队会直接枪杀俘虏,为的是不拖累自己继续前进。因为俘虏数量众多临时设立的“战俘营”,大部分只是一块设有防空掩体和营房的空地,战俘们挤在一起,生存条件极为恶劣。

德国人在希特勒的指示下,故意不给战俘提供足够的饮用水和伙食,让他们大批大批的渴死、饿死和病死,战俘营守卫不停开枪镇压因为饥饿引发的暴动,变成了一种常态。战争期间,大约有570万苏军官兵成为了俘虏,大约有300万人因为各种原因死去。

随着德军残害战俘的消息传播开来后,苏军官兵已经确信被德军俘虏后必死无疑。于是红军士兵的战斗意志越发坚定。那些成功越狱的人会主动加入游击队或者返回部队。

断送了一切胜利希望的对美宣战

从现有资料来看,希特勒在1941年前是否认真考虑过美国的问题值得怀疑,他肯定相当看不起美国和平时期的军事力量。但他在1940-1941年间面对美国在大西洋上咄咄逼人的态度却保持了极大的克制:他一再否决了雷德尔关于放手对付美国商船和护航军舰的要求,唯恐让德美关系恶化。

但希特勒犯下的最致命误判之一,就是过于低估了美国的战争潜力,同时又把日本视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强国。以为仅凭借日本的力量,就可以将美国的注意力和力量牵制在遥远的太平洋战区。

希特勒(右侧站立发言者)向美国宣战。

偏偏日本人的脑回路居然和德国佬一样:东条英机和东京大本营之所以做出向英美开战的决定,很大程度上也是过高地估计了德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大大低估了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

日本拢共就制定了为期6个月的短期作战策略,起初根本没有打算入侵印度和澳大利亚,它们仅仅满足于夺取荷属东印度群岛和缅甸的石油,并确保它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打下的地盘。至于什么“平独镇露”,征服英美,更是没影的事情。

日本的战略其实就是为自己打下一片可以完全实现自给自足的战时经济圈,而它们的依仗,很大一部分就源自对德国力量的错误信念——当莫斯科看起来危在旦夕时,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秘密驶向了珍珠港。

12月8日,元首才得知这个完全出乎他意料的消息:日本袭击了珍珠港和英国的殖民地香港。本来按照三国条约,德国和意大利都没有任何义务要援助日本,因为条约里并没有要求其余两国支持日本进犯美国,而且日本在袭击珍珠港之前并没有同其他两国协商。

许多人当时以为,只有日本同意加入对苏战争,希特勒才会对美国宣战。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元首没有提出任何条件。

希特勒当然清楚,美国参战是早晚的事情,但是从德国的大战略来看,促使美国提前参战却是个无比荒唐的举动:德国海军除了潜艇以外,就是支无足轻重的力量。德国的陆军和空军也没有任何余力,更何况美国德国之间还隔了个大西洋。也就是说,德国没有任何能力对美国发动战争。

也许希特勒认为,美国会主动向德国宣战,因此他打算先下手为强。也许他认为东线的德军即将获得一场新的重大胜利,而不是在寒风中被打得节节败退。也许是日本在战争爆发后头几天取得的胜利让他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不管怎么说,12月11日,希特勒在对德意志帝国国会的演讲中向美国宣战——从而帮了罗斯福一个大忙。

因为这次轻佻的宣战,德国最后无可挽回地丧失了一切赢得对苏战争的希望。

莫斯科郊外,饥寒交迫的德国官兵向苏军投降。

注1:希特勒从来没有打算彻底占领或消灭苏联,他只打算将战线最远推到乌拉尔山脉一线,然后以此山为界,西侧是属于他的欧洲帝国,东侧则是斯拉夫等劣等民族苟延残喘之地。

注2:鱿鱼不是啥好东西,可苏联的政治委员里其实没有多少鱿鱼。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觉得文章还能入眼的话,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来源:不负人生优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