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患者男性,63岁,身高173cm,体重88kg,因“发现左肺上叶结节2年”入院。
右肺全切除术后胸腔镜下左肺楔形切除术一例
0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3岁,身高173cm,体重88kg,因“发现左肺上叶结节2年”入院。
现病史:
患者于2年前体检行胸部CT检查提示左肺上叶结节(具体不详),未行特殊诊治。2日前患者于当地医院复查胸部CT检查提示:左肺上叶尖后段见磨玻璃结节,边缘见短毛刺,大小约为22mmx18mm,其内可见血管穿行。近期患者偶有咳嗽、咳痰伴胸闷,无气短,无发热、盗汗,无咯血等症状。
既往史:
有高血压病史5年,口服药物控制血压。有手术外伤史,17年前因右肺恶性肿瘤(鳞癌)行右全肺切除术,同年8月份行右侧胸改手术治疗。有输血史。自诉曾发生3次剧烈咳嗽后头晕病史。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等。
个人史:
有吸烟史30年,已戒烟戒酒17年。
检查检验:
● 血常规及肝肾功:血红蛋白 164g/L,白蛋白40.4g/L。
●血气分析:PH 7.39,PCO222333.9mmol/L↑,THbc 168g/L,HCT 51%,Na+133mmol/L↓,K+3.7mmol/L,Ca2+1.13mmol/L↓,Lac 0.9mmol/L。● 超声心动图:心内结构未见明显异常。右房横径 31mm,右室前后径 21mm, 右室流出道 29mm,三尖瓣微量反流,肺动脉瓣微量反流,估测肺动脉平均压约10.4mmHg,EF:54%。
● 胸部增强CT:1.结合病史提示右肺术后改变,右侧胸膜明显增厚。2.左肺上叶尖后段磨玻璃结节,Lung-RADS 4类,建议密切随诊排除早期肿瘤性病变。3.左肺上叶少许慢性炎症、纤维灶;左肺轻度代偿性气肿。
● 肺功能:1.通气功能:极重度混合性肺通气功能障碍。2.残气功能:残气占肺总量显著增高。3.弥散功能:中度降低。4.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各项均显著降低。
入院诊断:
1.左肺上叶结节 2.右全肺术后 3.右肺恶性肿瘤(鳞癌) 4.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拟行手术:
拟全麻下行胸腔镜下左肺上叶楔形切除术。
建设法治社会
02、疑难问题
疑难问题一:
右肺全切除患者如何进行肺功能评估?
疑难问题二:
如何平衡左肺通气与萎陷矛盾体?
03、围术期麻醉
1.基本符合手术条件
● 肺功能测试结果超过预测值的40%✔
● CT 检查未发现纵隔淋巴结大于10 mm✔
● 纤支镜检查未发现支气管内恶性肿瘤迹象;并且没有检测到胸外疾病✔
● 超声心动图未显示肺动脉高压或右心室肥大的迹象✔
● 仅接受小2厘米(不符合×)的单个周围病灶进行无边缘楔形切除
2.患者疗效满意
对于先前接受过肺切除术的患者,在适当选择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肺切除术以治疗转移性或异时性疾病,且其复发率可接受,死亡率低。亚叶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异时性肺癌患者,其长期疗效令人满意。
3.右肺全切除患者如何进行肺功能评估
由于右肺已全切除,预计值是否依然按照双肺评估呢?按照42个肺段(右肺22个肺段,左肺20个肺段),预计值是否应该为健康人预计值的20/42呢,重新计算患者的肺功能并与手术耐受力的最低标准进行比较。
进一步评估患者床旁简易肺功能测定、心肺活动耐量以及心功能等综合评估,预估患者能耐受手术及麻醉。
4.如何平衡左肺通气与萎陷矛盾体
对左肺进行常规通气(PCV-VG)会导致左肺膨起,影响手术视野和操作,且左下肺叶单叶通气可能难以维持氧合,有极高的术中低氧风险。而对左肺使用高频喷射通气,想要维持患者稳定氧合就需要较高的驱动压,且可能导致左肺膨起。
单一通气方式难以兼顾,联合应用的方式是否可行?高流量氧疗具有窒息氧合效应,可一定程度上降低高频喷射驱动压。高流量氧疗叠加高频喷射通气,到达肺泡的氧浓度将得到增加,实现氧合的进一步改善。
经讨论,决定采用高频喷射通气叠加高流量氧疗的方式为患者提供通气支持。
首先,放掉气管插管气囊,管路接高流量氧疗,并于延长管开口处,插入双腔喷针,关闭叠加高频喷射通气的常频功能,避免肺泡周期性膨胀。而后对高流量氧疗和高频喷射参数进行滴定,让通气设置既能维持指脉氧在90%以上,又能保证肺塌陷满足外科操作需要。由此,于高流量氧疗和喷射通气下行胸腔镜下左肺上叶楔形切除术。
5.术中管理:
08:50
入室,予以心电、血压、脉氧监护,血压 115/79mmHg 脉搏 90次/分,呼吸 25次/分,脉氧88%(未吸氧)。
08:55
麻醉诱导:面罩预吸氧增加氧储备后,给予长托宁0.25mg,地塞米松10mg,咪达唑仑2mg,依托咪酯25mg,舒芬太尼30ug,罗库溴铵50mg, 待肌松满意后行7.0#加强气管导管经口插入,深度22cm,接麻醉机PCV-VG模式通气,PetCO250mmHg,波形正常,脉氧100%。麻醉维持:静脉泵注环泊酚30mg/h,瑞芬太尼0.2ug/kg/min,七氟烷1%,罗库溴铵15mg/h。
09:22
血气分析PH 7.32↓,PCO272mmHg↑,PO223++3.8mmol/L,Ca2+1.16mmol/L,Lac 0.7mmol/L。患者生命体征平稳。09:35
手术开始,经参数滴定,确定高流量氧疗参数维持在流速28L/min、FiO2100%;高频喷射高频频率300次/分、吸呼比1:2、驱动压0.1、FiO280%。患者脉氧维持在98%且肺泡处于萎陷状态,手术顺利进行。09:57
胸壁止血时,患者呛管,患者突然出现心率减慢至30次/分,脉氧 86%,血压91/58 mmHg。
血气分析PH 7.14↓,PCO2114mmHg↑,PO 79mmHg↓,2 SO23+3.5mmol/L,Ca2+1.21mmol/L,Lac 0.6mmol/L。紧急处理:
嘱手术医生立即暂停手术操作,加深麻醉并立即给予阿托品0.5mg静脉推注,麻黄碱6mg静脉推注,罗库溴铵30mg,打开常频喷射功能,使用高频叠加常频喷射通气,排出二氧化碳,同时关闭高流量氧疗。调节通气参数(常频:呼吸频率12次/分、吸呼比1:2、驱动压0.3;高频:频率600次/分、吸呼比1:2、驱动压0.3、FiO2心率恢复至104次/分,血压109/62mmHg,关闭常频喷射功能,呼末CO2降至60mmHg,切换回高流量氧疗加高频喷射通气继续手术。10:40
血气分析PH 7.17↓,PCO2100mmHg↑,PO 184mmHg,SO2 2c 99.7 %,HCOc 99.7 %,HCO3+135mmol/L↓,K+3.7mmol/L,Ca2+1.17mmol/L,Lac 0.6mmol/L。楔切完毕,停喷射通气,气管插管气囊充气,PCV-VG通气,调节呼吸参数,加大潮气量和呼吸频率以缓解二氧化碳潴留。关胸后继续PCV-VG模式通气至手术结束。手术结束前20分钟停用七氟烷,5分钟停用环泊酚,手术结束时停用瑞芬太尼。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继续监测呼末CO2血气分析PH 7.22↓,PCO286mmHg↑,PO223++4.1mmol/L,Ca2+12:30
安返病房
血气分析PH 7.27↓,PCO273mmHg↑,PO263mmHg,SO2c93.3 %↓,HCO3++4.2mmol/L,Ca2+1.12mmol/L,Lac 0.5mmol/L。04、回顾分析:
是否有其他改善通气/氧合选择?
1. 气管导管+左肺上叶封堵器实现手术肺叶/左肺上叶萎陷,非手术肺叶/左肺下叶通气。考虑到患者右肺全切,患者术前FEV1仅有0.72L,再封堵左肺上叶,进一步减少通气面积,可能很难维持术中氧合。
2. 氦气对二氧化碳的扩散系数更高,氦-氧混合气密度降低可能增加层流,增加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可以改善降低血中二氧化碳含量。考虑到患者右肺全切,患者术前PO260mmHg↓,进一步降低吸入气氧浓度,可能很难维持术中氧合。3. V-V ECMO,价格高昂,可能有出血、血栓形成、感染等风险;另外,回输的氧合血可能增加右心室前负荷,加重右心衰竭(尤其合并肺动脉高压时)。
术中血流动力学不平稳可能原因?
1. 低氧及高二氧化碳血症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在单肺通气期间改善了肺氧合,而不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或住院时间。PaCO2对循环的影响:心率血压上升、严重时抑制、心律失常。目前尚无针对危重症患者高碳酸血症明确指南,对于健康人或肺功能有异常的患者能耐受的高碳酸血症值有上限吗?阅读文献后发现,在急性呼吸衰竭的背景下,涉及高碳酸血症的通气策略被广泛应用,其目的是实现减少肺部牵张的益处。然而,对于机械通气患者的急性肺损伤,其上限和最佳CO2水平尚未达成共识。只要氧合和组织灌注得到维持,并且没有高碳酸血症的禁忌症,它似乎是耐受良好的。2. 手术操作刺激
壁层胸膜富含迷走神经末梢,电凝震动器或热传导可间接刺激胸膜神经。
3. 肺动脉高压危象
低氧及高碳酸血症,疼痛/麻醉过浅,肺过度萎陷/过度扩张,液体负荷过重等情况下,均可诱发肺动脉高压危象。
4. 咳嗽性晕厥
所谓咳嗽晕厥综合征是指既往没有癫病发作史的患者,由于剧烈的连续咳嗽而引起的一过性意识丧失的病症。本综合征最早由Charcot于1876年提出,其发生机制考虑为咳嗽引起的源于喉部的迷走神经反射所致,因而曾称为喉性眩晕。
?
笔者困惑:
1. 患者曾发生3次剧烈咳嗽后头晕病史,是否考虑咳嗽性晕厥、肺动脉高压?
2. 术后1个月回访患者,患者出现明显颈静脉怒张,双下肢水肿,复查却下腔静脉宽度正常,心脏超声未见三尖瓣返流以及肺动脉高压,如何理解?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新青年麻醉论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