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疆牙克石这片广袤大地上,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无数的奋进故事。从大兴安岭莽莽森林,到中东铁路沿线的红色印记;从冬季银装素裹的冰雪奇景,到寻常巷陌间的群众欢歌笑语,北疆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出一幅多元而绚丽的文化图景。森林文化、红色文化、冰雪文化、农耕文化
在北疆牙克石这片广袤大地上,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无数的奋进故事。从大兴安岭莽莽森林,到中东铁路沿线的红色印记;从冬季银装素裹的冰雪奇景,到寻常巷陌间的群众欢歌笑语,北疆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出一幅多元而绚丽的文化图景。森林文化、红色文化、冰雪文化、农耕文化……每一种文化都独具特色,它们相互交融,共同勾勒出北疆文化的深厚内涵。牙克石融媒开设“寻迹北疆文化”专栏,让我们一起探索北疆文化的多元魅力,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精神力量。
在祖国雄鸡版图的鸡冠之上,呼伦贝尔大草原与大兴安岭林海深情相拥之处,牙克石宛如一颗温润的碧玉静卧其间。这座城市不仅有广袤无垠的草原、莽莽苍苍的森林,更有着源远流长、独具魅力的农耕文化,宛如一首雄浑而细腻的诗篇,在岁月长河中低吟浅唱。
自然馈赠
天赐沃土育农耕
牙克石地处大兴安岭西麓,地势开阔平坦,土壤肥沃,以黑土、黑钙土、暗棕土和草甸土为主,有机质含量丰富,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肥沃的黑钙土犹如厚实的绒毯,铺展在大地之上,富含的有机质是农作物茁壮成长的天然养分库。这里昼夜温差显著,夏季的白昼阳光慷慨,给予作物充足的光合作用能量,夜晚的清凉又让作物的呼吸作用得到适度抑制,糖分与营养物质得以充分积累,为农产品赋予了独特的风味与卓越品质。
发源于大兴安岭的扎敦河和雅鲁河,如灵动的丝带蜿蜒穿过,河水清澈凛冽,一路奔腾,为两岸的农田带来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泉。它不仅滋润了土地,孕育出丰饶的物产,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依水而居、以农为生的牙克石人。在田野上,看麦苗在科技喷灌下抽穗拔节,瞧油菜在风中摇曳生姿,金黄的花海与翠绿的麦浪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
春种秋收
农耕岁月的四季奏鸣
当残冬的积雪还未完全消融,和着春天的气息,牙克石开启了一年的农事。伴随着机器的轰鸣,搭载着北斗导航的现代化农机具在田野间纵横驰骋,精准地翻耕、播种,播下希望的种子。在过去,这些繁重的劳作全靠人力与畜力,如今科技的力量让农耕变得高效而精准,每一寸土地都被充分利用,每一粒种子都被悉心安置。
夏日,田间地头满是“科技兴农”的影子,各种农业机械精心呵护着农作物,除草、施肥、灌溉,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此时的田野,绿意盎然,作物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成长,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混合的芬芳,那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气息。
到了金秋,广袤的田野瞬间化作金色的海洋。油菜饱满的豆荚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金黄的麦穗沉甸甸地低垂着头,等待着人们的收割;一袋袋带着泥土芬芳的马铃薯,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豆子”……联合收割机在田间穿梭,将丰收的果实收入囊中,一车车的粮食被运往仓库,那堆积如山的小麦、油菜籽、马铃薯、大麦等农作物,是农民们一年辛勤劳作的最好回报,也是农耕文化最生动的注脚。
特色产业
蓬勃发展的致富之路
牙克石作为呼伦贝尔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特色产业,小麦、油菜、马铃薯、芍药等作物在这里茁壮成长,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绘就了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小麦是牙克石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每到小麦成熟的季节,金黄色的麦浪在微风中翻滚,麦香四溢,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这里产出的小麦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多,深受消费者喜爱。油菜在牙克石的农业产业中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油料作物,油菜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每到夏季,莫拐农场等地的油菜花竞相绽放,漫山遍野的金黄花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拍照,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牙克石不断加大对油菜产业的扶持力度,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种植技术,提高油菜籽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还积极发展油菜籽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并吸引了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旗下的麦业有限公司和金杨油脂等企业在牙克石发展,形成了集种植、收购、加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牙克石的土壤疏松肥沃,非常适宜马铃薯的生长,这里产出的马铃薯个大、质优、病虫害少,深受市场欢迎。这片曾被誉为“中国种薯之都”的黑土地,凭借独特的气候优势与科技赋能,培育出的脱毒种薯远销全国。牙克石森峰薯业和兴佳薯业等一批专注于马铃薯种薯研发和生产的企业,他们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培育出了多个优良品种,为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牙克石种薯”入选内蒙古农牧业品牌,已被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授权使用TM标志。
除了粮食和油料作物,牙克石的特色经济作物芍药也发展得如火如荼。芍药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观赏花卉,其根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传统中药材的重要原料。牙克石凭借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芍药种植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种植基地。每到芍药盛开的季节,红的、粉的、白的花朵争奇斗艳,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和创作。
牙克石不仅有广袤无垠的森林,肥沃的黑土地,还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近年来,牙克石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将农业与旅游巧妙结合,不仅让游客体验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品尝到了新鲜美味的农产品,还让当地的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化传承
农耕记忆的代代延续
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雅鲁河、绰尔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那时人们可能已开始了原始的农耕活动。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营运后,牙克石地区人口逐渐增多,开始形成村落,农业生产也随之逐渐发展起来。
农耕文化在牙克石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传承。古老的农谚,如“春雨贵如油,点滴无白流”,口口相传,指导着人们顺应天时、不误农时;传统的农耕器具,如犁铧、锄头、镰刀等,虽已逐渐被现代化农机取代,但它们承载的历史记忆,依然在广袤田野中静静诉说着往昔的岁月。
在牙克石,农耕文化不仅体现在丰富的农作物种植上,更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的农民们传承着古老的农耕技艺,春种、夏耘、秋收、冬藏,顺应自然规律,与土地和谐共生。丰收节,是牙克石人庆祝丰收的盛大节日。这一天,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和对生活的热爱。农产品展示、农耕技艺表演、民俗文化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年轻一代也能深入了解农耕文化的内涵与魅力,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传承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牙克石正以其独特的农耕文化和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牙克石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特色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同时,牙克石还将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将丰富的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感受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美好愿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牙克石这座北疆小城将在农耕文化的滋养下,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牙克石的农耕文化,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是历史与现代的交织共鸣。它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时代的浪潮中,牙克石正以农耕文化为根基,向着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续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