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妖婆!你不得好死!”2025年2月15日下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走廊里,一名女医生的咆哮声穿透了诊室的嘈杂,这段十几秒的视频迅速登上热搜,画面中,女医生浑身颤抖,指着患者怒骂,而对方则冷静地举着手机拍摄,评论区炸开了锅,有人痛斥医生“丧失医德”,更多人
前言
“老妖婆!你不得好死!”2025年2月15日下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走廊里,一名女医生的咆哮声穿透了诊室的嘈杂,这段十几秒的视频迅速登上热搜,画面中,女医生浑身颤抖,指着患者怒骂,而对方则冷静地举着手机拍摄,评论区炸开了锅,有人痛斥医生“丧失医德”,更多人却高喊“支持医生”,甚至要求“放出完整视频”。
这场冲突看似是医患矛盾的又一次爆发,却因网友的“反常”站队显得格外微妙,为何医生辱骂患者反而获得声援?这背后,是一张由压力、误解与制度缺陷编织的巨网。
视频中只有女医生的失控瞬间,但网友的质疑直指核心:“患者干了什么?为什么没有前因?”医院仅回应“已处理”,却未公布调查细节,这种模糊态度反而加剧了公众的猜疑。
有自称知情者的网友爆料:“患者连续插队被拒后,用方言辱骂医生家人。” 尽管真实性有待考证,但评论区的高赞留言已道出大众心理:“医生不会无缘无故崩溃,她一定是忍无可忍了!”
为什么作为真正的强势方的医院却在这种时候完全“隐形”了,当自家医生遭到了患者的攻击的时候医院就这么干看着事情闹大而没有人员过来解决矛盾?到底是谁该为这起事件背锅呢?
社会对医生的期待近乎“神化”,比如必须时刻冷静、谦卑,甚至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然而现实是,一名三甲医院医生日均接诊超百人,面对插队、质疑、投诉,还要承受“男女授受不亲”式荒唐指控,一位网友的比喻精准扎心:“我们要求医生是菩萨,却默许患者当巨婴。”
“咬着牙过来的”医生群体
“这些年都是咬着牙过来的!”这条医生自嘲的段子登上热评,数据显示,中国医生平均每周工作超60小时,夜班、感染风险、医闹威胁如同三座大山,一名急诊科医生苦笑:“我们连哭的时间都没有,因为下一秒可能就是生死抢救。”
高压之下,情绪的阀门最终会崩裂,有网友这样留言:“如果连崩溃都要被审判,谁还敢穿白大褂?”
医患冲突中,患者往往是舆论中的“弱者”,但这次事件的反转揭示了一种集体觉醒,医生其实也是“弱势群体”,有家属透露,涉事女医生因长期遭患者言语攻击患上了抑郁症,当治病救人的手因愤怒而颤抖,社会终于开始反思单方面要求医生“奉献”,是否也是一种暴力?
为提升患者“满意度”,许多医院要求医生“骂不还口”,甚至将投诉量与绩效考核挂钩,一名医生坦言:“我们成了情绪垃圾桶,闹得越凶的人反而越被优待。” 这种制度变相鼓励了“按闹分配”,让医患博弈陷入恶性循环。
事件中,女医生本可通过医院纠纷调解部门化解矛盾,但现实是,多数基层医院缺乏专业调解团队,患者的不满直接冲向一线医生,而医生既无心理疏导渠道,也缺乏冲突应对培训。
令人唏嘘的是,事件现场多人拍摄视频,却无人上前劝阻,网友建议“医生应随身佩戴记录仪”,仿佛医患成了潜在的“敌对双方”,当沟通需要靠录像自证清白,信任早已支离破碎。
拒绝“完美受害者”叙事
法律专家指出,若医生确实辱骂患者,需承担相应责任,但若患者存在挑衅,同样应受处罚,医患关系不是“谁弱谁有理”,而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网上曾有人一语道出了医患矛盾的根本原因,那就是现在的人们热衷于变得自私自利,却禁止公职人员效仿!
当然这种矛盾也不是无解的,浙江某医院就在试点“医生心理援助计划”,通过定期心理咨询降低职业倦怠,北京部分三甲医院设立“医患沟通专员”,避免矛盾直接升级,这些尝试传递出一个信号,那就是医生不是圣人,而是需要支持的普通人。
但这只是权宜之计,要想解决日益激化的医患矛盾,或者是发生医患矛盾时有充足的手段和经验去解决,还需要社会和相关机构做出改变,首先就是医院自己不能在医患之间发生事故时当缩头乌龟。
医院方面必须要站出来,建立健全矛盾化解机制,让医生在遭遇危机时能够立刻得到支持和援助,比如医院可以组织专门的“矛盾调解员”,他们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防止矛盾升级,将矛盾的双方先隔离开,先尝试化解矛盾。
若矛盾没能控制住,或发生了进一步的突发事件,医院保卫科的人员要在这时及时出现,按照中国法律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事后医院还要为涉事医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只有建立这样的一套系统,才能让医生团体不至于流汗又流泪。
同时也要加大对公民的教育和宣传力度,像某公益组织曾邀请市民体验“医生的一天”,8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同时应对患者的抱怨和突发抢救,参与者感慨:“终于明白医生为什么总板着脸了。” 这种换位思考,或许比千万句口号更有力量。
女医生的骂声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医患关系的裂痕,也映出了社会的集体焦虑,我们期待的不是“完美医生”或“完美患者”,而是一个能让医生安心治病、患者放心就医的体系。
正如网友所说:“当医生不再颤抖着拿手术刀,当患者不再举着手机防医生,这才是医疗本该有的样子。”
信息来源:深圳新闻网2025-02-16————女医生疑辱骂患者不得好死,医院回应:已及时处理
信息来源:ZAKER吉林2 月 16 日————医院回应女医生辱骂患者不得好死:已及时处理
信息来源:新晚报2025-02-16————女医生疑辱骂患者不得好死,当地医院回应
来源:雨夜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