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份以来,新的国际关税调整政策,对半导体行业影响重大。部分国外品牌如TI、ADI的MCU产品被纳入重点监管范围,部分国产客户原先所使用的产品可能面临价格翻倍的风险,这直接推动了对国产替代方案的需求增长。极海半导体营销高级总监倪彦泽表示,在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上
4月份以来,新的国际关税调整政策,对半导体行业影响重大。部分国外品牌如TI、ADI的MCU产品被纳入重点监管范围,部分国产客户原先所使用的产品可能面临价格翻倍的风险,这直接推动了对国产替代方案的需求增长。极海半导体营销高级总监倪彦泽表示,在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上升的大背景下,国产品牌若能在性能、稳定性和交付保障方面提供可靠解决方案,将具备更强的吸引力。 极海半导体从2018年进入MCU领域,起步阶段专注于通用型MCU产品,随后逐步延伸至BLDC(无刷直流电机)应用,以及高要求的实时控制产品线。在本次慕尼黑电子展上,极海带来了两大重点方向的新产品:一是基于PIC2000平台的R501系列MCU芯片,主要面向实时控制领域,二是面向BLDC市场的高压、低压驱动产品。倪彦泽指出,当前市场对于具备高技术壁垒、国产化率较低的产品关注度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关税政策不断升级的背景下。 极海R501系列在外设接口、引脚兼容性及软件兼容性方面实现了高度对齐,兼容率超过98%,可实现快速替换。极海还对客户的代码迁移进行测算,通常情况下只需3至7天即可完成转换。这样一来,客户既可享受产品国产化所带来的成本优势,也不必承担替换芯片所带来的技术风险。倪彦泽还透露,公司针对R501系列产品已做出两项关键承诺:一是产品价格不上涨,二是供应稳定。他认为,这两点对下游客户尤为重要。过去三年全球MCU市场曾经历严重缺货期,不少客户在经历高价抢购和断供后,更加重视供货保障能力。 在谈及技术发展趋势时,倪彦泽认为,人工智能与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对MCU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机器人、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等场景中,电机控制和运动控制需求快速增长,对底层DSP芯片的性能、实时性、能耗控制提出挑战。他提到,极海现阶段虽未涉足更高算力的异构处理器,但在运动控制、电机驱动等方向已开展深入布局。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机器人产品在每个关节都需配备独立的电机与控制芯片,这些细分应用为DSP、BLDC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未来的出货爆发期已可预见,差别仅在于“是今年爆量还是明年爆量”。 目前国产MCU已经完成从“能用”向“好用”的过渡。倪彦泽认为,早期国产替代主要出现在安全、通信等政策驱动领域,而2019年后,特别是在全球缺货的催化下,国产MCU逐步进入更广泛市场,并凭借性能和品质实现实质性突破。如今的行业态势已不再仅仅是“能否替代国外品牌”,而是“如何构建国产MCU自身的竞争生态”。 他表示,极海并不满足于模仿海外产品,而是在保持兼容性的基础上,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和系统效率。在被问及未来的市场规划时,倪彦泽介绍,极海将持续在工业和BLDC电机等领域加大投入,计划在未来一年推出十几到二十个系列新品,涵盖从低端消费级产品到高端工业控制应用。极海的目标不仅是成为一家MCU供应商,更要构建完整的产品谱系和生态体系,覆盖D类功放、电机驱动、控制器等多个方向,推动公司从“做产品”向“做平台”迈进。
来源:与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