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召娜:在纳米世界点亮育人之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9 12:45 3

摘要:她是刘召娜,山东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任美国德州健康服务部实验室研究员,如今是药学专业副教授,她主持1项陕西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校级科研课题与4项产学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16篇SCI论文,拥有2项发明专利。

在科研征途上,她勇攀纳米材料与生物医药的高峰,于三尺讲台间,她用国际视野点亮学生求知的眼眸,在实验室方寸之地,她带领学子穿梭微观世界。

她是刘召娜,山东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美国德州健康服务部实验室研究员如今是药学专业副教授她主持1项陕西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校级科研课题与4项产学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16篇SCI论文,拥有2项发明专利。

她秉持“学生中心”的理念,在问题驱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根基,将科研成果化作教学养分,让教学与科研相互赋能,生动践行 “以研促教、师生共进”构筑起教科研互融互促的生动图景。她的故事,是教育与科研融合的最美乐章,也是培华人才成长的精彩缩影。

教学革新,点亮知识之窗

“同学们,这纳米金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多像神奇的调色师!尺寸一变,溶液色彩斑斓,在生物检测领域大显身手。”物理化学课堂上,刘老师总能把晦涩的纳米知识与生活巧妙勾连。

“以学生为中心”,刘召娜老师绝非喊口号,而是将其贯穿教学始终。她深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便大胆地将BOPPPS教学模型融入课堂设计,打造师生共同参与、充满愉悦感的教学情境。她的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课堂,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充满了互动与探索。

“刘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惊喜和挑战。”学生如此评价。为了让课程内容更实用,刘召娜紧盯学科前沿与社会需求,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科研热点巧妙地转化为教学案例,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为了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刘召娜持续优化课程资源,把科研实践中的新发现、新方法融入教学,让学生们接触前沿知识,亲身感受知识的魅力与力量。凭借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她深受学生喜爱,获评校级“优秀教师”称号。

为推动教改,刘召娜主持了2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并成功立项2024年“陕西省‘十四五规划’课题”,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探索新路径。

深耕科研,勇攀学术高峰

科研征程荆棘满布、挑战重重,但刘召娜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始终如磐。她锚定新型纳米材料制备及其在生物医药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领域,如一位执着的工匠,不断精雕细琢、深耕不辍。

刘召娜在杭州参加“第18届国际大环及超分子化学大会”

2012年,刘召娜顺利获得博士学位,人生迎来重要转折——她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一中教授课题组,开启博士后研究之旅。在新加坡的时光里,她心无旁骛地投身纳米阵列材料的开发及应用研究,通过系统深入地研究,积累了扎实的科研功底,也拓展了国际化视野。

刘召娜在美国德州健康服务部实验室

之后,她凭借卓越的能力与敬业的态度,获聘美国德州健康服务部实验室团队负责人。工作中,她成绩斐然。2017年4月,她获提名“Dr. Charles E. Sweet Award for Leadership”,并斩获“Employee of the Month”最佳雇员称号以及总统志愿服务奖章“President's Volunteer Service Award”。这些荣誉,见证着她在国际科研舞台上的耀眼光芒。

美国德州健康服务部实验室获得的荣誉

“国际视野并非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解决问题的实用工具箱。”这段跨越太平洋的科研经历,最终沉淀为她课堂上的典型案例宝库。当学生为“科研如何服务民生”而困惑时,她总能轻松讲述当年在德州研发医疗传感器的故事。这些宝贵的经历,让她回国后能更好地将国际前沿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与科研,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筑牢了坚实根基。

助力成长,守护学生梦想

“我深知,科研是教学创新的源头。只有扎根科研,才能让理论与实际深度交融,让教学内容焕发生机。”刘召娜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通过科研项目与学术研究提升专业素养,并将科研经验与成果融入教学,以学术前沿为引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助力他们成长为兼具理论功底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在刘召娜心中,学生的成长永远是首位。无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指导论文的过程中,她都用心关注学生需求,用爱陪伴他们成长。

刘召娜和李瑄瑄的合影

21级药学专业学生李瑄瑄在气凝胶制备课题中遭遇数据异常、研究受阻。刘召娜没有选择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以“方法论引导”与学生深度协作。他们梳理近几个月的实验数据、反复分析,发现了实验方法的问题。在两个月里,30次方案迭代、上百组数据比对,李瑄瑄不仅掌握了“数据归因-文献溯源-技术迁移”科研思维链条,提升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学会了直面挫折。这次经历,成了她科研路上的宝贵财富。

刘召娜获得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

科研指导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建立“从数据中发现问题,从文献中寻找钥匙”的思维范式。这种能力,不仅是当下课题攻关的支撑,更是他们学术生涯中应对复杂挑战的底层逻辑。

李瑄瑄同学基于该研究制作的墙报《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在多巴胺电化学检测中的研究》

李瑄瑄同学基于该研究制作的墙报《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在多巴胺电化学检测中的研究》,在陕西省第七届药物化学、第三届经皮给药暨第二届药剂学联合学术会议中斩获优秀奖。

这种“方法论引导”的指导模式,已孕育出3项省级大创项目。在刘召娜看来,指导学生就像调控纳米材料的晶格结构——既要给予充分的生长空间,又要适时提供成核位点。

刘召娜和李思敏(右一)的合照

“刘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图谱,更是科研思维的地图。”如今已是沈阳药科大学研究生的李思敏说。在物理化学课上,刘召娜发现19级药学专业学生李思敏学习热忱高、学术潜力大,便鼓励她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全程指导。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李思敏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科研能力大幅提升。后来,她深度参与刘召娜主持的科研项目,师生携手成果丰硕,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1项,发表SCI论文1篇。

刘召娜和李思敏合作的科研成果

从南洋理工实验室到培华学院讲台,刘召娜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种。问及育人秘诀,她指办公桌上摆的碳量子点工艺品笑道:“就像这种纳米材料,老师要做的是提供发光条,真正的璀璨永远属于学生。”

教学与科研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在互融互促间活力奔涌。“育人路上,我笃信‘成就学生亦是成就自我’。与学生并肩钻研的时光,是他们逐梦的成长印记,也是我践行‘以研促教、师生共进’的生动写照。”刘召娜说道。

教学与科研的双向赋能,助力年轻学子在学术的天空中振翅翱翔,成长为有学识、有胆识、有见识的时代栋梁,这不仅是对“教学相长”理念的生动诠释,更为学校培育应用型人才、营造学术氛围谱写育人新篇注入了磅礴动力,育人征程,因初心而熠熠生辉,那些在课堂之上倾囊相授的专注神情,在科研一线携手并进的奋斗姿态,终将凝聚为育人精神长河中最闪耀的浪花!

来源:西安培华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