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哪吒2全球票房要超越《泰坦尼克号》!”这句话像空投一颗深水炸弹,瞬间把影迷的微信群、微博热搜、B站弹幕全都炸开锅。有人欢呼“国漫崛起”,有人反问“真有那么夸张?”
“哪吒2全球票房要超越《泰坦尼克号》!”
这句话像空投一颗深水炸弹,瞬间把影迷的微信群、微博热搜、B站弹幕全都炸开锅。有人欢呼“国漫崛起”,有人反问“真有那么夸张?”
先给出一个冷知识:
全球影史票房前五名里,除了《泰坦尼克号》,全是好莱坞工业怪兽:《阿凡达》系列《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所以,“哪吒2要超《泰坦尼克号》”这口号到底是真·野心还是营销噱头?咱今天就从票房逻辑、口碑体质、市场天花板三方面,来给它拆个明白。
1. 单市场容量撑不住
中国过去十年最高单片票房增长:2013《西游降魔篇》12.5亿2017《战狼2》56.9亿2021《长津湖》57.75亿即便把《哪吒2》想象为票房黑洞,把全国影城的座位都吃光,也还差整整100亿人民币才能摸到《泰坦尼克号》的冰山。也就是说,仅靠中国市场根本不够。想冲击全球影史前五,走出去是硬指标。
2. 出海门槛有多高
上一部真正意义上北美破亿(美元)的华语片还是2000年的《卧虎藏龙》。国漫走进北美主流院线的成功案例屈指可数,《哪吒之魔童降世》北美票房约370万美元。想让《哪吒2》北美单馆均收 2.67 万美元?那得同时顶着语言、文化、档期、映前营销四座大山。一句话:技术力够了,渠道力还没满级。
1. 分账与排片
海外院线给外国电影的排片,永远在和迪士尼、华纳、环球抢资源。即使首周排片够,第二周要对抗漫威新片,第三周轮到皮克斯动画——不残忍,但够现实。
2. 翻译与梗的损耗
“我命由我不由天”一句国人听得热血沸腾,老外字幕只能译成“My fate’s in my own hands.” 热血瞬间少了一半。文化折扣就在这时产生。
3. 工业化差距
口碑高≠技术无短板。好莱坞流水线能够保证环节稳定、迭代快速。国漫离这种规模化还有距离,一旦续作跳票、特效翻车,观众耐心就会被稀释。
“超不过《泰坦尼克号》又怎样?关键是有胆量去尝试。”
《哪吒》系列在做的,是把上古神话重新编码,给年轻人一个情绪出口;在全世界动画都趋于“皮克斯范儿”的年代,我们需要烙着自己基因的表达方式;只靠重映续命的《泰坦尼克号》告诉我们:情怀会老,技术会老,只有源源不断的新故事才永恒。个人大胆预测:
国内票房上限:60—70 亿区间。如果真破 70 亿,那就是跻身世界影史前二十的大事。海外票房可预期空间:1—2 亿美元,前提是北美+日韩+东南亚发力,并跑出意料之外的长尾。最终全球总票房:80—90 亿人民币,距离 158 亿人民币的《泰坦尼克号》仍有差距。但我依旧愿意买票、愿意拉朋友二刷三刷——因为我想看到中国动画一次次去试错、去突破。
来源:久看好剧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