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有些人睡得再早,半夜还是会莫名其妙地醒来,醒了眼睁睁看着天花板发呆,啥都想不到,但就是睡不回去。
多的是人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岁数大了”“精神压力大”“尿多”之类的常规解释,可问题是,有些人才三十出头,有的连白天都没怎么动脑筋,却照样每晚两三点醒一次,甚至比闹钟还准。
睡眠是个全身系统协作的过程,能一夜睡到天亮不是运气,是身体给的奖励。
如果老是半夜醒,甚至每天同一时间醒,就不能只往睡眠习惯那方面去想了。
比较冷门但其实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是血糖调节出了问题。
尤其是血糖波动幅度较大之人,其身体易出现“低血糖应激”反应,从而在半夜被惊醒。
人体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胰岛素水平会降得比较低,糖原是靠肝脏释放来维持血糖平稳的。
但有些人白天高糖高油饮食太多,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到了半夜血糖一掉,身体误以为“缺能量”,就启动了一套备用机制——释放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这两种激素会升高血糖,顺带把人也“叫醒”。
哈佛医学院的睡眠研究中心曾经做过实验,让一组糖耐量异常的人晚上进行持续血糖监测,结果发现他们在凌晨2-4点之间血糖最低时,脑电图出现频繁波动,并且被唤醒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出近60%。
也就是说,这种半夜醒,根源可能不是脑子的问题,是肝胰系统在“自救”,但用错了方式。
还有一种情况特别常见,但几乎没人拿它当回事,就是慢性脱水导致的电解质紊乱。
大多数人白天不怎么主动喝水,等口渴了才想起来补一口。可问题是,晚上睡觉的七八个小时里,身体还在不断通过呼吸、皮肤、尿液损失水分。
如果白天本来就喝得少,到了凌晨,细胞外液渗透压一升高,脑下垂体就得分泌抗利尿激素,提醒肾保水。
但这个激素一多,会扰乱褪黑素节律,结果就是睡着睡着突然醒了,甚至伴有口干、心跳微快、头脑发胀的感觉。
德国有个小样本调查,发现在连续两天处于轻度脱水状态的人群中,半夜醒来的频率平均增加了42%,且再次入睡困难。
脱水不是只有口渴才算,细胞层面的缺水,身体会先用“叫醒”这种方式来求救。
这个机制在年纪大的人身上更容易发生,因为他们的口渴感本身就迟钝。
再说一个很被低估的因素——肠道菌群的夜间活跃周期。很多人都知道肠道细菌白天帮着消化,但不知道它们晚上其实也很忙。
有些菌群会在夜间高峰期分解食物残渣,释放短链脂肪酸,这个过程中会通过肠-脑轴影响大脑内的神经递质平衡。
特别是肠道内缺乏丁酸菌的人,褪黑素前体的合成效率会降低,导致大脑睡眠维持能力减弱。
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提到,肠道菌群失衡的人,其γ-氨基丁酸(GABA)水平显著下降,而这个GABA恰好是维持深睡眠的关键物质。
一旦它水平低,睡眠结构会被破坏,表现出来就是频繁醒、浅睡、梦多。
有些人甚至在醒来前几秒会有“做了个梦马上醒”的体验,其实那不是梦,是脑子在努力维持睡眠的最后挣扎。
也不能不提一个和情绪有关但常被忽略的机制,就是迷走神经功能下降。
迷走神经堪称副交感神经的主力军,在睡眠期间,它承担着维持呼吸、心率以及内脏活动稳定的重要使命。
但如果一个人长期压力大、焦虑、思虑过多,这条神经会慢慢“失调”,晚上本该安静的系统变得兴奋,就容易在某个阶段突然“跳电”,把人从深睡状态拉回到清醒边缘。
有些人并不觉得自己焦虑,白天也能正常说笑,但身体里的“紧张回路”没有真正放松。
中山大学神经科做过一组试验,对比焦虑水平中等偏上的人群,迷走神经调节指数普遍低于正常人,夜间心率变异性下降,凌晨醒来的频次明显上升。
这种状态下的夜醒,往往带有一种“醒得莫名其妙,但心里有点闷”的感觉,不容易马上再入睡。有人以为是梦,其实是神经系统在反复拉警报。
这些机制听起来分散,其实指向的是一个共同的问题:身体内部的节律正在崩,某些看似不相关的功能其实早就在互动。
半夜醒,不是单纯的睡眠问题,是身体“维稳失败”的表现。
关键在于,不少人被这种状态困扰了很久,却只想着换床垫、喝牛奶、吃褪黑素,而没真正去找“后面那只手”。
如果半夜醒来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但白天精神状态并没有特别差,身体也查不出明确问题,这种“功能性夜醒”该不该治?
这问题挺重要也很普遍。答案是:应该重视,而且可以通过“节律再训练”+“内源神经调节”这套方法来调整,而不是一味吃安眠药。
节律再训练,即借助光照、饮食、温度与运动这四个途径,将错乱的生物钟重新校准。
具体方法像是每天固定时间醒来、白天晒自然光不少于30分钟、晚饭前运动但不过激、睡前两小时避免强蓝光刺激、坚持晚餐清淡高纤维、临睡前进行腹式呼吸或渐进肌肉放松,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习惯,实则是用“生物物理干预”在修复大脑对时间的感知系统。
重点在于,这些方法不能三天打鱼,要连续做三周以上,身体才会慢慢认得这个“节奏”,神经系统也才愿意配合你入眠。
[1]杨刚.睡眠不好?切记睡觉的“宜”和“忌”[J].经营管理者,2023,(11):110-111.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