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歼 - 36战机正密集开展试飞工作。在早期观察阶段,公众的目光大多被其别具一格的外形设计以及独特的涂装方案所吸引;而如今,其作战半径相关的性能指标已然成为众人瞩目的核心焦点。
编辑|L.Y
据《南华早报》等权威媒体报道,近期歼 - 36战机正密集开展试飞工作。在早期观察阶段,公众的目光大多被其别具一格的外形设计以及独特的涂装方案所吸引;而如今,其作战半径相关的性能指标已然成为众人瞩目的核心焦点。
三发引擎推动50吨机体实现3000公里作战半径,搭配射程1000公里的霹雳-21(PL-21)导弹,这套组合拳直接让中国空军的打击范围延伸到4000公里级——这已经不是战术级威慑,而是把手术刀架到了美国战略轰炸机的脖子上,甚至可以做到“斩杀任何敌机”。
但它可不是那种只会吓人的虚张声势之辈,而是实打实地拥有硬核实力。面对重重难关,它从不退缩,而是选择勇往直前,用强劲的动力和出色的性能,一次次地实现突围。
无论是复杂的路况,还是艰难的任务,这个三动力巨兽都能轻松应对。它的引擎轰鸣,仿佛在向世界宣告:我,就是力量的代名词。每一次的加速,都是对极限的挑战;每一次的突破,都是对自我的超越。
量子雷达+分布式光电孔径系统可以实施360度扫描,让B-21、F-35无处可藏。通过特殊的魔鬼鱼造型,大幅增加载弹量,尤其是搭载了霹雳-21、霹雳-15空空导弹传统空战讲究"看见-锁定-击落"的三部曲,歼-36搭配超远程导弹直接把战场变成了"发现即摧毁"的单向杀戮。
美军预警机这类战力倍增器原本躲在后方300公里外很安全,现在要退到1500公里外才能保命,但这样一来雷达探测范围又够不着前线。
这种"矛"与"盾"的悖论,会让美军整个空中指挥体系陷入两难:要么冒险前出当靶子,要么远离战场当瞎子。
当然,美军也不是坐以待毙的羔羊。B-21和NGAD项目都在推进,问题在于时间不等人。歼-36从试飞到服役可能只要三五年,而美军六代机形成战斗力至少得等到2030年后。
这段空档期里,西太平洋的天空规则将由中国空军书写——毕竟当你的导弹能先敌发现和摧毁时,制空权的归属就已经变了。
说到底,现代战争打的就是体系对抗。歼-36看似是单一装备突破,背后是卫星网、数据链、导弹技术的全面跃升。
以往的战机,活动范围多局限于近海或边境巡逻,偶尔前出,已属不易。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对空中力量的要求早已今非昔比。
设想一款战斗机,起飞重量达到五十吨级别,内部燃油储备相当可观,再辅以三台强劲发动机提供的澎湃动力,其作战半径若能达到三千公里,那便意味着一片崭新的天地。过去许多鞭长莫及的区域,如今都可能纳入其常态化活动范围。这绝非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战略态势的质变,将“国门”的防卫纵深向外拓展了关键一步。
战斗机的“手长”,并不仅仅取决于自身能飞多远,更要看它携带的“利器”有多锋利。传闻中配套的新一代“霹雳-21”空空导弹,基础射程便可能达到惊人的五百公里。
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并非盲目出击,而是具备高度智能化。毫米波雷达、红外成像等多模制导技术的加持,使其抗干扰能力大幅提升。倘若再有预警机等空中指挥平台的支持,通过“A射B导”——即由本机发射导弹,再由远方友机提供目标引导——其有效打击距离甚至有望延伸至一千公里级别。
试想,一个拥有三千公里作战半径的平台,搭载着射程一千公里的导弹,这意味着什么?四千公里的有效控制区域。如此一来,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安全后方”,例如大型预警机、空中加油机这类目标,体型庞大、机动性相对较差,以往总觉得与战场核心尚有距离,现在却可能在千里之外便被锁定。
这种超视距、超远程的精确打击能力,正迫使各方重新审视空战的形态。过去那种双方飞行员目视范围内缠斗的“狗斗”,或许将越来越少见,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双方尚未谋面,胜负已分的“狙击战”。
这种能力的跃升,背后是尖端技术的集成。据称,该型战机可能采用等离子体隐身等前沿技术,力求将雷达反射截面积降至极低水平。
同时,在感知能力上,诸如量子雷达这类概念的引入,虽然细节仍笼罩在迷雾之中,但其目标无疑是看得更远、更清。感知能力被描述得神乎其神,甚至有戏言称能分辨数百公里外对手F-35飞行员咖啡的口味——这自然是夸张,却也折射出对战场单向透明优势的极致追求。
若真能实现在两万米高空巡弋,而下方航母编队的预警雷达却“视而不见”,这种非对称优势将是巨大的。届时,己方隐匿于九霄之上,指挥无人机群冲锋陷阵,空战或将演变为一场即时战略游戏。
其动力系统设计也颇具看点。例如,三台发动机的配置,可能采用两台主发动机负责常规巡航,以保证燃油经济性和长航时。
而中间一台则可能是特殊设计的引擎,如脉冲爆震发动机,能够在关键时刻提供巨大的爆发性推力,助飞机实现快速占位或规避。这种“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特性,在瞬息万变的空战对抗中,往往是制胜的法宝。
更进一步看,这样一款集大航程、超远程打击、优异隐身与感知能力于一身的战斗机,正在悄悄改写“战略空军”的定义。它不仅能覆盖所谓的“第一、第二岛链”等广阔区域,更能对其中的高价值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这实际上赋予了其部分战略威慑与战略进攻的职能。
过去,这类任务主要由战略轰炸机承担,依靠其航程与载弹量进行纵深穿透。而现在,这种新型战斗机如同一柄锋利的“手术刀”,能在广阔的战场空间内精确剔除对手的关键节点。
若再具备舰载化的潜力,能够在浩瀚大洋上空自由行动,那么,一些既有的“封锁链”概念,恐怕就得重新审视其有效性了。这盘棋,因新锐棋子的不断加入,正变得愈发错综复杂,也愈发引人注目。
参考信源:歼36再试飞后,美国要抢6代机名头,美媒:避免与中国开战的选择 2025-03-26 07:53 新浪财经
来源:采风百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