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辜鸿铭学博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俄等9种语言 ,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1928年4月30日,被人称为“清末怪杰”、“清末狂儒”的辜鸿铭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辜鸿铭学博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俄等9种语言 ,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被孙中山誉为近代中国“三个半”英语人才之一(其一是辜鸿铭,其二是伍朝枢,其三是陈友仁。还有半个他没说,有人猜指王宠惠,有人则说是孙中山自喻)。曾经和泰戈尔同年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中国第一个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人,但近些年来据学者考证,这极大可能是一个谣传。
🖌“狂士怪杰”辜鸿铭🖌
早年经历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字鸿铭,以字行,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用过很多英文名,初用Koh Hong-beng,回国用Ku Hweng-Ming,另外还有Kaw Hong Beng、Amoy Ku,但最为人知的是Tomson。自称“一生四洋”,即“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1856年6月30日,辜鸿铭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同安县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
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青年辜鸿铭
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
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并告诉他:
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所以那些国家的学者都在努力钻研中国文化;希望你日后也能为自己的国家学好中西文化!
博采西学
1870年,14岁的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科学。后回到英国,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的赏识。
柯乐洪著作中所描绘的辜鸿铭
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此时,辜鸿铭获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会操九种语言。他在德国人举办纪念奥托·冯·俾斯麦百年诞辰会上所作的即席演讲,博得一片喝彩。他还会用拉丁文作诗。民初上海愚园路廊壁上镶嵌的拉丁文的诗,系辜鸿铭手笔。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在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一书中曾提及辜鸿铭。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1880年,辜鸿铭结束自己14年的求学历程返回故乡槟城。
1881年,遇到马建忠并与其倾谈三日,思想发生重大改变,随即辞去殖民政府职务,学习中国文化。
辜鸿铭生活照
1883年,开始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
效命满清
1885年,辜鸿铭前往中国,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洋文案”(即外文秘书)。张之洞实施新政、编练新军,也很重视高等教育。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1891年,俄皇储来华,赠其镂皇冠金表。
1893年11月29日,在辜鸿铭鼎力谋划并拟稿,再呈张之洞审定,于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以《设立自强学堂片》上奏光绪皇帝,筹建由国人自力建设、自主管理的高等学府——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得到钦准。自强学堂正式成立后,蔡锡勇受命担任总办(校长),辜鸿铭任方言教习,成为自强学堂一代名师。
1898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晤访。在武昌时与张之洞有过接触。辜鸿铭作为幕僚送给伊藤一本刚出版的《论语》英译本。伊藤早知道辜鸿铭是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便乘机调侃他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伊藤竟一时语塞。
1901年,清廷曾以“游学专门”名誉赐他为“文科进士”。1905年,辜鸿铭任上海黄浦浚治局督办。
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
1906年,与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书信往来。
1908年,宣统即位,辜任外交部侍郎。
1909年,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
1910年,他辞去外交部职务,赴上海任南洋公学监督。
晚年任教
1911年,辛亥革命后,辜辞去公职。
1914年,曾任五国银行团译员一职;9月,进入北京大学教书。
1915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国文学。《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优点概括为“温良”(英文:gentleness),并说道:“中华…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1917年,蔡元培执掌北大时,提出了“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用人主张,创中国大学昙花一现的鼎盛时代。辜鸿铭被邀请教授英国文学。
杂志里的辜鸿铭
1920年,英国作家毛姆来访想见辜。招待毛姆的主人就给辜送去一张便条纸,请他来。可是等了好几天也不见辜来。毛姆后来知道这位主人是以如此不礼貌的方式邀请辜,就自己写了一封非常谦逊的信交送,询问是否可去拜访。两小时后,辜就回信答应。一进屋,辜就强力表达他对之前那张便条纸邀请的不满:
当那哲学家进客厅来时,我即迅速表示我对他容许我拜会他的谢意。他指给我一张椅子,帮我倒茶。“你想见我对我是一种奉承,”他回答,“你的国人只和苦力及买办交易,他们以为每一个中国人如果不是这一种,就一定是那一种。”我想冒险抗议,但我尚未了解他的真意。他把背倚在椅子上,用一种嘲弄的表情望着我。“他们以为若他们已经点头示意,我们就一定会去。”我知道他仍然对我朋友不合宜的通知感到不满。我不知道应怎样回答,喃喃地说了一些恭维话。
——林语堂《信仰之旅》(From Pagan to Christian)第二章 大旅行的开始
1920年8月16日《时报》刊载的一则消息,是现今发现的最早指出辜鸿铭正式离开北大的资料:“据《字林西报》称,身处北京的辜鸿铭先生,由于公开支持满清复辟,似乎招致了北京当局的不满。辜鸿铭先生已卸任北京大学拉丁语及英诗教授一职。
1920年辜鸿铭与香港首位华人探长William Quincey合影
1921年,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来访,同年在纽约时报发表题为‘未开化的美利坚’署名文章。
辜鸿铭和芥川龙之介
1923年,辜鸿铭经人推荐到一家日本人办的英文报馆当总编。
1924年,辜鸿铭赴日本讲学三年,其间曾赴台湾讲学,由台湾远亲鹿港辜家的创始人辜显荣招待。
辜鸿铭在日本讲学时留影
1924年4月23日,印度诗哲泰戈尔访华,辜鸿铭与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熊希龄、蒋梦麟等前往北京前门车站迎接。同年,见溥仪。
1924年泰戈尔留居清华时与辜鸿铭等人合影
1927年,辜鸿铭从日本回到故国。不久妻子淑姑去世。
鸿铭娶了淑姑不到一年
又纳日本大阪心斋桥人吉田贞子为妾
1928年4月底,奉系军阀张宗昌内定辜鸿铭为山东大学校长,辜鸿铭也有意前往执掌。但染了感冒,请了法国医生来看,不见好转。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辜鸿铭逝世后《字林西报》的悼念文
辜鸿铭死后,女儿辜珍东、辜娜娃到苏州削发为尼,秉承了父亲的倔强脾气。
观点与个人生活
辜鸿铭曾一度是坚决的保皇派,即使民国时期在北京大学讲课,仍然留着大辫子,带着书童。他辩称“我许多外国朋友嘲笑我对清室的愚忠,但我之效忠于清室,非仅效忠于吾父及列祖列宗世代生活于其仁政之下的清室,也是经由对清室的效忠而效忠于中国之宗教,效忠于中华民族之文明事业。”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辜鸿铭主张“一夫一妻多妾制”,认为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最出名的比喻是认为一夫多妻是一把茶壶配几只茶杯。但当时诗人徐志摩结婚时,他的妻子陆小曼曾对他说:“志摩!你不能拿辜先生茶壶的譬喻来作借口,你要知道,你不是我的茶壶,乃是我的牙刷,茶壶可以公用,牙刷是不能公用的!”
有一年,袁世凯的部下张勋过生日,辜鸿铭送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荷尽已无擎雨盖;”下联是:“菊残犹有傲霜枝。”事后,辜鸿铭故作神秘地问胡适,这副对联有什么含意。胡适笑答:“‘菊残犹有傲霜枝’,当然是指张大帅和您老的辫子了。但不知‘擎雨盖’是指什么?”辜鸿铭答:“‘擎雨盖’就是清朝的大帽子。”于是两人抚掌大笑。
说起辜鸿铭,留给国人印象最深的,大概要算那条拖在他脑后的长辫子了。这在北京,称得上出土文物式的一景。辜鸿铭的辫子,并不是仅仅为了复古而留。早在英国留学时,他已剪掉辫子,西装革履,一副洋派。后来人人谈论反清革命,他反而把清朝人硬栽上的辫子重新留了起来。原因很可能是“立异以为高”。当然,也符合他复古派的身份。北大的学生嘲笑他,他反唇相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分割线——————
- END -
编辑 | 卧阑听鱼
文献资料 | 网络
来源:历史有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