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外的他们,像春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9 16:03 1

摘要:在法治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对于罪犯的教育改造已不再局限于失去自由的“刚性约束”,而是随着监狱工作的持续发展,向科学化、法治化、专业化的“矫正”理念转变。高墙内外,社会各界的帮教力量在教育引导罪犯重塑新生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监狱机关共同谱写出蕴含

《江苏法治报》2025年5月9日整版报道

在法治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对于罪犯的教育改造已不再局限于失去自由的“刚性约束”,而是随着监狱工作的持续发展,向科学化、法治化、专业化的“矫正”理念转变。高墙内外,社会各界的帮教力量在教育引导罪犯重塑新生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监狱机关共同谱写出蕴含“法度与温度”的教育挽救新篇。

司法暖流释法融冰

“我欠受害人的,不仅是钱,还有一句真心的道歉。”在无锡监狱2024年度年终监区大会上,罪犯陆某认罪悔罪现身说法,让人动容。就在2024年初,这个因故意伤害罪获刑10年6个月的“刺头”还坚称自己是“正当防卫”,屡次对抗管教,甚至多次与其他罪犯发生冲突。

而陆某的转变源自无锡监狱与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建的全省首个人民法院驻监联合帮教基地。

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针对这类法律认知偏差的罪犯,监狱推出相应的“法治诊疗”方案:监狱每季度对需帮教的罪犯进行事先摸底,法院根据罪犯法律咨询事项清单,挑选派驻专业法官进监开展“面对面释法”“预约式普法”,配合民警开展攻心教育。派驻法官针对陆某就所涉案件事实认定、裁判理由,特别是“故意伤害”和“正当防卫”构成要件、区别等地方,用法理情相结合的方法耐心解答,在派驻法官的专业释法下,困扰陆某许久的疑问被一个个解决。

“法官作为法律专业工作者,向罪犯开展法治教育,更有说服力。”监狱刑罚执行支队支队长蔡地见证了陆某从抗拒到醒悟的全过程。而这种转变正是无锡监狱构建社会帮教体系成效的缩影——除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外,无锡监狱还与无锡市法律援助中心建立驻监工作站,与民盟无锡市委、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等深化合作,着力打造多方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帮教体系。

“因为房子和地,我和你姐吵多少次了。”“我都难死了,你在里面什么都不管。”……不久前,罪犯陈某在亲情电话中又被妻子数落了一通。因房产纠纷导致家庭矛盾升级,让陈某非常痛苦和愧疚,一度产生消极的念头。

针对陈某的情况,监区立即组建了矛盾攻坚小组,监区长黄海银多次对陈某开展教育谈话,疏导不良情绪。但黄海银很清楚,罪犯与亲属间的矛盾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可能导致家庭矛盾纠纷升级,还会对罪犯的服刑改造带来更大的影响。要解决陈某的问题,必须厘清其房屋和土地的法律纠纷!

“陈某的问题不是个例,关键是如何保障他们合法权益。”据无锡监狱法制办主任周晓慧介绍,监狱构建了“一监区一律师”法律援助机制,与无锡市司法局签订“人民调解进监区”“法律援助进监区”合作协议,建立法律援助中心驻监工作站,每周排查罪犯矛盾纠纷、法律诉求,每月送法进监开展法律援助,帮助罪犯解决遇到的法律问题。

“现在心里踏实了,知道该怎么处理了,谢谢律师和警官。”不久后,无锡监狱与市司法局联合开展“法律咨询及人民调解”活动,陈某是法律援助对象之一。活动中,法律援助律师耐心解答了他的困惑,给出了许多专业建议,彻底解除了困扰他多日的问题。最后,经过律师和民警共同调和及陈某的劝说,陈某妻子与姐姐间的矛盾得以妥善化解。

如何更充分整合监狱与地方资源,更有效处置罪犯及其亲属合法诉求、化解涉狱矛盾纠纷?无锡监狱走出跨系统、跨部门协作的探索之路,通过与市委政法委、市检察院、无锡中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信访局共建罪犯矛盾纠纷联处机制,努力实现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创。

针线里的新生密码

回想起2019年南京女子监狱“陈英华苏绣工作室”首次开班时的情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苏绣世家传人陈英华依然记忆犹新。“心里多少有些忐忑。”尽管她精湛的苏绣技艺赢得过无数赞誉,民警也曾多次沟通课程的规划安排,但陈英华的心里仍然有些没底。“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特殊的群体,不知道她们会是什么反应。”毕竟,这是她第一次走进这个课堂。

“老师好!”整齐的问候声打破了沉默。第一堂课出乎意料的顺利,女犯们专注的眼神、认真的态度让陈英华心头一热,她轻轻抚平绣布:“慢慢来,我和针线,一定会带你们找到生活的意义。”

从此,陈英华每月辗转往返于苏州、南京两地,成了高铁上的常客,七年来,行程累计几万公里。“沉下心来,一针一针踏踏实实地走。”“艺术的美,建立在心灵美的基础上。”一堂堂培训课上,陈英华面对零基础的“高墙学员”们,耐心地讲解刺绣的技法,有意识地去唤醒她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改变,在针起针落间悄然发生。

“我要像陈老师一样,成为苏绣技艺的传承人。”即将刑释的罪犯陈某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几年前,她报名参加了苏绣技能培训班,但急躁的性格让她一度失去学下去的信心。“消极容易,前行最难。”在民警持续不断的鼓励和陈英华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她开始用针线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喜好,绣品多次在监狱举办的比赛中获奖,还带动了身边的一大批罪犯学习苏绣技艺。

七年耕耘,南京女子监狱“陈英华苏绣工作室”先后走出127名“高墙绣娘”。曾经的她们,大多没有接受过技能教育,缺乏谋生本领,性格偏执浮躁是其误入歧途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监狱这所特殊的“学校”里,她们学习传统技艺、文化和做人的道理,逐渐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花开无声,芬芳自来。今年3月,在南京女子监狱与省妇联联合开展的“心书答卷 逐光前行”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主题帮教活动上,获得“2024年度最美帮教志愿者”称号的陈英华发表感言:“能够帮助监狱民警教育引导高墙里的‘姐妹’,感受她们的点滴改变,这或许就是我坚持帮教的意义。”

而在这条特殊的帮教之路上,陈英华并不孤单。

多年来,无数爱心的凝结,让“暖”成为了时光镌刻在大墙内的向善力量。这种“暖”,是著名民间剪纸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耀老师,连续20年进监帮教散发出的光和热;是全国优秀教师、民盟全国优秀盟员詹天来老师和民盟南京市第五届薪火支部副主委、华纳音乐版权专属创作人詹航老师,父子俩接力传承20年帮教路引发的热烈反响……这种“暖”,更是监狱联合省妇联、民盟、民革等各方力量,定期组织专家学者送法、送知识、送技能,为罪犯点燃的希望之灯,是一座座承载着“司法温度”与“社会温情”的新生桥梁。

跨越高墙的生命共振

“我们约定,你们在狱中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我们好好保重身体,与病魔斗争,等你们出狱那天,我们一定亲自来接你们。”从1997年开始,镇江市肿瘤防治与康复协会的爱心志愿者便与镇江监狱结下了不解之缘。

“医生曾说我活不过三年,但你看,我大部分肝都切除了,现在还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2020年中秋节,罪犯程某,面对身患肝癌的爱心志愿者于配江递上的月饼沉默不语。再次化疗失去头发的于配江没有过多的寒暄,只是平静讲述自己抗癌十几年的经历。

在每一位爱心志愿者认知里,自己和帮教的罪犯有着诸多共同点,大家都是人生路上的“病人”。在他们看来,过去的不能改变,未来才更值得关注和期待。“只有这样,才能平等的和他们交流。”

像程某那样的被帮扶对象,大都是长刑期罪犯,有的缺少家人的关心,有的因为其入监前后身份落差导致其心理上的抗拒。对于程某的消极态度,于配江并没有气馁,“就把我当成你父母远方的朋友,代替他们来看你的。某种程度上我们也是‘病友’,死亡不可怕、病魔不可怕,刑期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坐等命运的安排……”

正是这样毫无修饰的生命叙事,让程某意识到,原来,赎罪不只是低头认错,还要昂首做人。之后的一封封书信,一次次会面渐渐打开他的心扉:“您都不向死神屈服,我还有什么资格自暴自弃?”

如今,这名曾经的罪犯不仅考取缝纫工职业技能证书,更因为积极改造获得了减刑机会。他的转变印证着帮教活动的核心理念——用生命影响生命。

28年来,镇江市肿瘤防治与康复协会的爱心志愿者们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帮教模式。平时,爱心志愿者与结对帮教罪犯书信往来,用与病魔抗争的精神,鼓励他们好好改造;每逢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他们便像亲人般如期而至,面对面地谈心,配合监狱民警开展深入细致的劝导工作;在帮教罪犯获得法律奖励或取得进步时,爱心志愿者都第一时间在监狱安排下与帮教对象分享喜悦,叮嘱其再接再厉。

一个个沉沦的灵魂向新而生的背后,拖着病体的爱心志愿者们付出了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甚至在漫长的“马拉松式”帮教过程中,很多爱心志愿者离开了大家。

“现在我们团队的爱心志愿者已经更替了四轮,新的志愿者已经在培训中,即将接过我们的接力棒。”身患贲门癌的现任团队负责人胡玉留说道,“我们最终可能逃不过命运的安排,但我们会前赴后继地坚持下去。”

“黄妈妈今年怎么没来?”

春节刚过,罪犯卢某就急切地向管教民警询问。这个让他在高墙内牵挂十余年的“妈妈”,就是镇江市肿瘤防治与康复协会的爱心志愿者黄新华。

2012年因重罪获刑入狱已五年的卢某因为刑期漫长,对改造十分消极,当年的结对帮教活动中黄新华抽中了他。在卢某心中这就是缘分,因为黄新华和自己的母亲同年,至此卢某的生命中多了位“妈妈”。十几年来,一封封书信被珍藏,一次次会见被期盼,一段段鼓励的视频让卢某找到了新生的方向。

卢某的担心不是没有原因,黄建华这位坚强的军嫂,身患多种恶性肿瘤,但她一直用自己的乐观激励着帮教对象,此次癌症复发伴转移,让她不得不暂停帮教。

监狱一直关心着“黄妈妈”的身体情况,近期专门安排被“黄妈妈”帮助过的罪犯录制了祝福视频,祝愿黄新华战胜病魔。卢某在视频中特别提到,“祝黄妈妈生日快乐!”

“没想到,小卢连我的农历生日都一直记着……”再次战胜死神的黄新华,难掩心中的激动。

“请你们帮我转告小卢,我身体好点一定给他回信。”黄新华嘱托看望的民警“让他安心改造,我和他一起加油,明年我还要带着新衣服和鞋子接他出狱呢。”

“癌症教会我向死而生,我要把这份力量传递给高墙里的孩子。”这是黄建华和爱心志愿者们常说的一句话。

最残酷的生命困境与最炽热的希望之火如何共生?在镇江监狱这些曾被命运痛击的人们,正用生命的温度传递着答案。

“这不仅是我们教育改造工作开出的花,更是我们试水‘社会肌体修复项目’结出的果。”镇江监狱教育矫治支队支队长卢建龙评价道。当爱心志愿者将与病魔抗争的坚韧移植到高墙内,当罪犯把习得的生命信念用于自身改造,甚至反哺社会,这种双向的生命共振正形成独特的公益生态。

坠落少年身后的托举之网

在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档案室里,一只略显陈旧的木匣静静躺在阳光斜照的窗边。匣中一封封书信微微卷边,字迹深浅不一:有的沾着泪痕,有的画着音符,还有的折成蝴蝶形状……这些信件,是一名名失足少年从深渊走向星光的轨迹。

1999年中秋,时任江苏省副省长的张连珍第一次到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开展帮教活动。自此之后,她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地坚守,以谆谆教诲、拳拳之心诠释“大爱妈妈”的担当与伟大。在“张妈妈”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这座高墙内的“特殊学校”联合高校、社会机构,用书信、画笔、亲情与职业技能,为坠落的少年织就一张柔软而坚韧的托举之网。

“你听,这应该是贝斯声部……”2025年春节前的改造汇报彩排中,小晨(化名)正和同伴讨论着。这个因盗窃入狱的阴郁少年,如今仿佛变了个人。而这改变,源自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苏苏培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共建的“角色书信疗法矫正项目”。

当小晨鼓起勇气在信纸上倾吐对摇滚乐的向往时,他未曾料到,这封字迹稚嫩的信会得到温暖的回应。

“孩子,我在你的信中看到了你对音乐的热爱,既然有理想,我们就一起去实现……”参与帮教的苏培学校钟雨欣老师在信中写道。不久,小晨便收到了监狱民警和志愿者们准备的乐理和吉他弹奏学习书籍,同时在管区融媒体平台上看到了他喜欢的歌曲和志愿者们的指导。悟性颇高的小晨很快就入了门,当他在众人面前拿着吉他弹出改造歌曲《世界赠与我》的第一个音符时,管教民警发现这个沉默男孩眼中重新闪烁起希望的光芒。随着同改少年们的掌声,这把由社会力量递来的吉他,正在调准这群少年的人生音准。

近年来,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与社会院校合力打造“2+1+N”矫正项目,设立“一区一矫正”,普及已开发的情绪控制、行为养成、亲情修复、家庭教育等矫治项目实际应用范围,紧扣罪犯心理行为特征,突出未成年犯自控能力训练、阅读疗法、不良人际交往阻断等矫正项目。

来自南京林业大学的心理咨询师虞卓在进监帮教时,因故意伤害罪入狱的女孩珂珂(化名)在团体辅导时始终低着头,似乎躲避着志愿者的目光。这引起虞老师注意,在向民警了解了珂珂的情况后,选择她作为“一对一”谈话的对象。咨询室内,虞老师另辟蹊径,用一支彩笔在纸上勾勒花朵轮廓,成功吸引了珂珂游离的目光。随后,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教育矫治支队民警陈小杭联合志愿者团队,为珂珂量身定制了曼陀罗绘画疗愈方案。两个月后的改造成果展上,那幅将人物左眼幻化成蝴蝶的《重生》画作,让所有参观者驻足惊叹。

如今,珂珂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学会了制作“穿戴甲”,用颜色为今后的人生装点希望。她在给未来自己的信中写道:“如果每个甲片都藏着道歉的话,我要给妈妈亲手做一副。”这是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实施“心灵捕手”矫治措施,利用长三角社会救助援助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完善心理健康危机干预体系的又一个成功案例。

“妈,我错了,我一定努力改造,重新做人!”今年4月,在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内,17岁的阳阳(化名)入狱两年后第一次见到自己的母亲。这个从小在父母争吵声中长大的少年,因故意伤害罪入狱后更被家人彻底放弃。经过工作站民警和志愿者数十次的电话沟通, 终于在联合家庭教育指导师登门走访时,将阳阳写给十岁自己的“时空信件”交到了其母亲手上。信中“希望爸爸不要喝酒,妈妈不要摔碗”的简单心愿,叩开了其母亲紧闭的心门。当母子相拥而泣时,阳阳在母亲耳边轻声说道:“我们重新学做家人。”

在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中,家庭情感纽带的重建是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重要支撑。自2023年5月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挂牌成立全省首家“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以来,运用监所开放日等载体举办各类亲情帮教,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疏导、线上课堂已帮助20余名未成年犯重建了家庭情感纽带,让那些曾经破碎的亲情以新的方式缝合,也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一枚枚善的种子。

公益力量助燃新生之火

“你们就像穿透阴霾的阳光,为我们撑起了一片成长的天空。或许人间本没有天使,但你们就是天使的模样。”

这封来自贵州山区困难儿童的感谢信,用稚嫩的笔迹诉说着对一群特殊“恩人”的感激。而信中的“恩人”,却是苏州监狱的罪犯。自苏州监狱与桂林助学联合会签订“新生之火一对一”助学协议以来,已有5名濒临失学的山区孩子得以继续学业,顺利升入初中。

近年来,苏州监狱在罪犯中培育“新生之火”公益改造项目,探索运用教育融合手段,激励罪犯主动修复法律关系、社会关系、亲情关系。

自“新生之火”公益改造项目启动至今,罪犯自发使用劳动报酬履行财产性判项30余万元、补偿被害人亲属20余万元,累计向甘肃、广西、西藏等受灾地区捐款近10万元,捐助公益助学金2.1万元,定向帮助广西、贵州两地20名困难家庭学生继续学业。

“如何让罪犯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罪行,关键在唤醒罪犯内心中的向善自觉,化为求改的动力,变成赎罪桥梁。”苏州监狱副监狱长王持红说道。

苏州监狱通过“云信”诵读、正念矫治、苏州传统文化熏陶等方式,重建罪犯“认罪—悔罪—赎罪”的心理认知行为方式。与苏州大学合作的“项目化”教学、与苏州民盟开展“春风公益大讲堂”等创新举措,特别是邀请“感动中国”人物陆鸿设立帮教工作室,都在持续激发罪犯的向善自觉。

截至2025年3月,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和红十字会已向参与捐助的罪犯颁发1400余份捐赠证书。”每次捐助,我们都在全监范围内直播证书颁发仪式,张贴爱心榜,让善行成为行动标杆。”监狱教育矫治支队支队长朱晓东讲道。

自“新生之火”公益体系建设启动以来,通过“与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对社会热点积极关注,和罪犯群体紧密互动”的方式,统筹地方司法局、法院、红十字会、残联等多元力量,成立“政纬”法律援助公益基金,构建监地协同“五个一”帮教体系,选树罪犯改造典型参加公益改造项目,将向善教育融入罪犯服刑全周期、全过程,形成广泛的示范效应。罪犯王某在监狱母亲节“云+”主题帮教活动中把参加公益捐赠活动的证书当面送给母亲作为节日礼物,并表示“以前我总想着索取,现在才懂得只有付出才能活出价值”。

“改造是一个久久为功的事,我们通过邀请受捐助者表达感谢,以此来不断激发罪犯改造内生动力。”苏州监狱七监区监区长刘为主动将罪犯公益行为纳入改造成绩通报单通报内容,赢得了罪犯亲属广泛认可。监狱通过组织有具体修复行为的罪犯优先参与监狱“面对面”亲情帮教、“项目化”教学互动及“非遗”技艺培训等,并择优上榜“年度改造之星”,推动监狱工作向“改造好、不再犯”全面提升。

来自高墙外的春雨,正在浸润着迷途的灵魂。在这一抹抹特殊的温度背后,闪烁着监地共建、社会协作的漫天微光。当司法的威严与人性的柔光交汇,当专业力量与大爱温情共振,那些曾被阴影笼罩的生命,终将在社会各界的呼唤与托举下,追光未来、涅槃重生。

记者:王亮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