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的郑州航空港区,苑陵故城遗址上草木葳蕤,历史流转过的夯土城垣被投射出岁月的轮廓。5月1日至5日,“苑城Park·故城时光漫游记”主题活动在此举办,以“文化传承+亲子共创”为核心,将三千载历史烟云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文化盛宴。这场由河南航空港发展投资集团与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美丽的苑城文化公园
五月的郑州航空港区,苑陵故城遗址上草木葳蕤,历史流转过的夯土城垣被投射出岁月的轮廓。5月1日至5日,“苑城Park·故城时光漫游记”主题活动在此举办,以“文化传承+亲子共创”为核心,将三千载历史烟云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文化盛宴。这场由河南航空港发展投资集团与河南日报传媒联合打造的文旅盛会,既是对“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生动诠释,更是一次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深度实践。
故城新章 千年遗址的当代叙事
“苍苍故城垣,灼灼文明光。”开幕式上,河南航空港发展投资集团总会计师李伟阳以诗句破题,道出苑城文化公园从商代晚期肇始、秦汉兴盛至今的历史脉络。这里,曾见证商王武丁与妇好之子文于苑的赫赫威仪,更以秦汉遗存之姿,镌刻着中原大地的沧桑巨变。如今,它见证着新时代航空港区“空中丝路”的腾飞与高质量发展。
当古老城垣遇上现代创意,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在这里徐徐展开。
非遗手作 雕版上的文明密码
“墨韵千年凝匠心,一纸拓片见春秋。”在木版年画工坊,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兰昌执鬃刷示范“三拓九印”古法,秦琼、敬德的门神形象在素白宣纸上渐次显影。孩子们屏住呼吸感受“墨润而不洇,力稳而有变”的古技精髓,指尖触碰处,是《东京梦华录》里“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的鲜活重现。非遗市集上,罗山皮影戏《哪吒闹海》光影跃动,中药香囊的艾草香与蜡染团扇的靛蓝韵交织,构成“活态传承”的生动注脚。正如《诗经》所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0余项非遗技艺在体验中完成当代转化,日均接待游客超10000人次。
非遗手作项目
艺术共创 童画与长卷的时空对话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河南日报传媒公司总经理李杰在开幕式上引用赵翼诗句,诠释童画长卷的文化深意。在苑城文化公园一处林荫步道旁,100幅儿童画作在展架上依次排开,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户外画廊”。9岁女孩李雨桐笔下“开花的城垣”,正是“少年心事当拏云”的文化自觉。这些作品将永久陈列于园区,成为“历史与生活共生”的具象表达。亲子百米长卷共绘环节,百余家庭以“春樱夏荷秋杏冬雪”为轴,用童稚笔触勾勒“苑城四季”,现场有小画家袖口、衣角蹭上了颜料,却成了最生动的“艺术印记”。
共绘百米长卷
星空露营 灯火辉映下的古韵新风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当夜幕降临,一场别样的露天演唱会在星光与灯火中拉开帷幕。舞台两侧的非遗灯影墙流转着甲骨文与青铜纹,与《红玫瑰》《夜曲》的节奏共振。有游客席地而坐,有老人倚着木栏轻拍膝盖,更有孩童在人群中穿梭,手中的非遗鱼灯映出稚嫩笑脸。当《海阔天空》的前奏响起,全场沸腾——中年人跟着副歌放声高歌,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连坐在婴儿车里的幼儿也挥舞着小手,古城墙在七彩灯光中静默俯瞰,见证着这场跨越千年的“古今同框”。
当闭园提醒响起,舞台周围仍聚集着意犹未尽的游客。夜游苑城的魅力,不仅在于灯光下古城的别样风情,更在于多元活动带来的丰富体验。非遗展演、乐队演出,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让游客在感受历史厚重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生活的精彩。正如园区负责人所说:“我们希望苑城的夜晚,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时光记忆。”
考古研学 亲子共赴的寻“宝”之旅
考古沙坑是最受欢迎的亲子区域之一。家长和孩子戴着白手套,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进行“发掘”,当一枚仿商代的陶片露出一角,孩子兴奋地喊:“妈妈,我找到‘文物’了!”工作人员随即递上修复工具,指导他们用石膏固定碎片。“这种体验比说教更有意义,会让孩子明白,历史的‘发掘’是需要耐心和专注的。”一位带着学生来研学的中学历史老师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不禁感慨道。
“毛孩子”与小主人默契互动
萌宠童趣 城垣下的温暖共生
“犬随人影过春堤,笑响穿云入故垣。”首届宠物犬走秀大赛上,柯基“小面包”迈着短腿自信登台,博美“糖糖”的蓬松尾巴在阳光下如“行走的棉花糖”,20组“毛孩子”与主人的默契互动,让千年城垣见证了现代都市的温情陪伴。
光影定格 镜头下的故城时光叙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短视频创作大赛中,20组创作者穿梭于露营帐篷与夯土遗址间,以“故城时光”为主题捕捉光影瞬间——摄像机镜头掠过层叠绿影中的城垣剪影,延时摄影记录非遗手作人的专注神情,孩子奔跑时引出的蝴蝶与千年城垣形成时空对话。第一名作品以独特视角,记录所见所感,获赞“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城市精神的年轻化表达”。
公园里沿湖搭建的露营帐篷
古今交响 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
站在城垣之上,新时代航空港区的塔吊与古老城垣交相辉映,恰似“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的现实写照。此次活动以“文旅融合”为弦,奏响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时代强音。
以保护为基 守好文明根脉
苑城文化公园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终践行“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理念。苑陵故城遗址核心区采用生态木栈道、透明展示窗等“最小干预”设施,游客漫步其上,可见商代陶片嵌入步道、秦汉瓦当陈列墙垣,真正实现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尽享故城漫时光
以体验为桥 连通古今生活
亲子项目不仅是文旅融合的吸睛亮点,更是文化基因传承的有效载体。当家长与孩子在投壶比赛中探讨“礼射”背后的君子之道,当孩子戴着自己制作的蜡染面具在古城墙下奔跑,当现代家庭在千年遗址上搭建起露营帐篷,当家长们支起折叠桌,摆上非遗美食濮阳壮馍、洧川豆腐,当孩子的风筝与古城墙在同一片天空下相映成趣……烟火气与城垣的剪影构成一幅温馨的现代生活画卷。苑城文化公园“市民后花园”的定位深入人心,成为都市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心灵栖息地。
数据显示,活动期间亲子活动为园区带来了日均超2000个亲子客群,平均停留时间达6.5小时。这意味着每个家庭在苑城文化公园度过的不仅是趣味盎然一天,更是浸润着文化气息的亲子时光。
儿童绘画艺术展
以传媒为翼 传播文化强音
作为中共河南省委机关报,河南新闻宣传战线的主力军、主阵地、排头兵,河南日报为此次活动插上了传播的翅膀。活动期间,河南日报所属客户端、视频号、公众号、抖音号、微博、顶端新闻等全媒体矩阵出动,新媒体平台上,达人们纷纷分享园区最美打卡点;直播间里,主播带着网友“云逛”园区,弹幕瞬间被“太有创意了”刷屏,不少年轻人表示“玩着玩着就学到了历史知识”。截至目前,此次活动的报道在河南日报全媒体传播曝光量达430余万人次,邀约的小红书、抖音达人精准推送传播量达290余万人次。正如河南日报传媒公司总经理李杰所言:“我们就是要让‘墙内开花’变成‘满园芬芳’,让中原文化从‘深闺’走向‘世界’。”
长歌未央 文旅创新的未来征程
省委主要领导在鹤壁调研时强调,要始终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持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更好守护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苑城文化公园的实践表明,当千年遗址遇见现代创意,当传统文化融入都市生活,文化遗产便能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登古城以怀远,临新风而致远。”站在遗址城垣之上远眺,航空港区“二次创业”的现代化图景与苑城文化公园的规划蓝图交相辉映——从文化地标到文明高地的跃升之路正在眼前展开。
苑城文化公园南城门
四季有景 打造全时文旅生态圈
据李伟阳介绍,园区将按照“四季有景、全年可游”目标,推进四个项目:亲子无动力乐园将成为儿童撒欢的快乐驿站;南广场市集升级为“夜经济”新地标;树屋住宿项目开门迎客,让游客在古垣旁枕星而眠;完成商业街改造,构建“24小时文化消费链”,打造流淌着人间烟火的“活态博物馆”,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这种“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月、冬戏雪”的全季运营模式,正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实践,让传统文化在这样的“破圈”中完成与时代的对话,成为可听、可感、可参与的城市记忆载体。
后记
当非遗手作的墨香飘出城垣,当童画长卷的色彩点亮古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文旅活动的成功举办,更是文化自信的升腾。在这里,古老的城垣不再是沉默的夯土,而是成为讲述故事的主角;传统文化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化作触手可及的生活。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正以文旅融合为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墨,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文化华章。(文/王俊霞 霍昊天 图/王铮 郜铭艺)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