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世界最大内河省水船闸,一航局平陆运河企石枢纽船闸的混凝土浇筑总量达310万立方米,相当于3.3座“水立方”的体积。“企石枢纽不仅浇筑方量大,其结构高度超过40米,浇筑难度也很高。”项目负责人刘瑞建介绍道。施工初期混凝土结构高度较低时,项目团队采用汽车式布料
八桂春深,壮乡歌海。“三月三”的嘹亮山歌在广西群峰间回荡。从西江之畔的平塘江口一路向南,一条通江达海的世纪工程——平陆运河正舒展筋骨,雏形初现。
作为世界最大内河省水船闸,一航局平陆运河企石枢纽船闸的混凝土浇筑总量达310万立方米,相当于3.3座“水立方”的体积。“企石枢纽不仅浇筑方量大,其结构高度超过40米,浇筑难度也很高。”项目负责人刘瑞建介绍道。施工初期混凝土结构高度较低时,项目团队采用汽车式布料机工艺,由罐车将混凝土运至布料机旁,通过布料机投送到浇筑仓面内。但是随着施工推进,大部分混凝土结构超过13米,日均8000立方米的浇筑需求让传统工艺倍感吃力。
“因重力作用,布料机传输效率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严重制约现场进度。”刘瑞建坦言。经研究,刘瑞建带领团队将目光投向水利水电行业应用于山地等复杂地形的成熟技术——胶带机布料系统。
通过架设横跨船闸的传送带网络,实现混凝土的空中精准投送。“传统工艺是自下而上‘攀登’,我们转为自上而下‘播种’,突破施工高度限制。”刘瑞建解释道。传送带布置完成后,根据浇筑点位设置布料机,混凝土结构变高时只需加高布料机立柱,最高可达60米。
自2024年1月胶带机布料系统投用,近1年时间里,149万立方米混凝土已精准“打印”成型。然而,随着施工推进,浇筑点位逐渐向船闸中墩等结构物延伸,作业面变得狭窄蜿蜒。
“如果在现有基础上新增布设胶带机布料系统,通过可三维延伸的传送带网络能够解决问题,但仅设备投入就需增加1000多万元。”工艺研讨会上,技术部部长白露露算了一笔账。“既要抢进度,又要控成本”的难题,让刘瑞建寝食难安。
转机出现在一次晨间巡检。闸室里移动式塔吊的轨道给了刘瑞建灵感:“固定的大型布料机能够保障浇筑方量,如果把它安装在可移动的塔吊轨道上,使其穿行自如,问题或可解决。”“国内没有先例,存在一定试错风险。”白露露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我们的思路方向没有问题,要敢为人先。”刘瑞建随即带领团队展开可行性论证。经过受力和安全核算,将布料机移植到塔吊基础的方案完全可行。
项目团队先利用吊车分别组装移动塔吊行走机构和布料机,然后在移动塔吊行走机构上加装连接件与布料机底座稳固连接,最后再安装上料皮带,一台融合移动塔吊机动性与布料机高效能的“移动塔式布料机”成功研制。它既能沿轨道自由滑行,又可升降精准定位,如同一台3D打印机,通过控制实现分层浇筑,不仅节省了新胶带机的投入,更将运输能力从每小时40立方米提升至100立方米,让混凝土浇筑效率再度提升。
如今,企石枢纽混凝土总浇筑方量已超200万立方米。俯瞰枢纽工地,新加入的移动塔式布料机与塔吊、胶带机协同作业,不断刷新浇筑进度,这座世界最大内河省水船闸正渐展宏伟身姿。
来源:中国交建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