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翡翠的价值核心在于“种、水、色、工”,与存世时间无必然关联。但近年市场出现大量宣称“清代老翡翠”的藏品,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古董“越老越值钱”的认知误区,通过直播平台(如某电商平台)以千元价格售卖所谓“帝王绿手镯”,与市场价数十万的真品形成巨大反差。有位翡翠鉴
在翡翠收藏领域,“老翡翠”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有的老翡翠货真价实且价值连城,有的“老翡翠”简直太一言难尽了。。
翡翠的价值核心在于“种、水、色、工”,与存世时间无必然关联。但近年市场出现大量宣称“清代老翡翠”的藏品,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古董“越老越值钱”的认知误区,通过直播平台(如某电商平台)以千元价格售卖所谓“帝王绿手镯”,与市场价数十万的真品形成巨大反差。有位翡翠鉴定者透露,其频繁收到翠友咨询“祖传老翡翠”或“出土翡翠”的鉴定请求,而这类藏品大多存在造假嫌疑。
2018年全国珠宝质检工作组制定的《珠宝玉石国家标准》,明确将酸洗、漂白、注胶等处理的翡翠标注为“处理品”。红外光谱检测仪作为国检核心设备,可精准识别翡翠内部结构是否经人工干预。然而,部分持有“老翡翠”的藏家及商家对该标准提出质疑,声称:
1. 蜡质干扰论:认为老翡翠因“封蜡”导致红外检测不通过,试图通过化学方法去除蜡质以“过检”,但实验结果均失败;
2. 环境渗透论:称出土翡翠因长期受地下物质侵蚀产生有机成分,影响检测结果,但腾冲等地出土的老翡翠经检测仍可出具A货证书,直接反驳此观点;
3. 佩戴质变论:宣称翡翠佩戴两年后会因“吸附油脂”无法过检,被专业人士以“天然翡翠结构稳定,佩戴百年仍符合检测标准”驳斥。
市场上所谓“清代老翡翠”多为近代伪造,常见特征为颜色浓艳浮夸、结构松散。造假者利用强酸浸泡破坏翡翠内部结构,注入染色剂与树脂,形成“B+C货”。而持有伪品的藏家普遍存在两种心理:
1. 经济止损心理:部分藏家高价购入伪品,为避免损失试图转手,甚至主动传播“老翡翠无法过检”的谣言;
2. 炫耀性消费心理:部分藏家明知藏品为假,仍通过社交平台展示,利用信息差营造“高端玩家”形象,吸引新手接盘。
针对老翡翠鉴定,专业人士强调:
摒弃经验主义:听声音、开水烫、舌头舔等传统方法缺乏科学依据,红外光谱检测是唯一权威标准;
警惕历史漏洞:翡翠大规模传入中国始于乾隆年间,宣称“康熙年制”的老翡翠多为伪作;
核心避坑原则:遵循“拒绝贪便宜”原则,对价格显著低于市场价的“满绿老翡翠”保持警惕。
老翡翠争议的本质,是传统收藏经验与现代科学标准的碰撞。对于消费者而言,避免陷入“老翡翠神话”的关键,在于以国检证书为核心判断依据,而非依赖“祖传”“出土”等无法验证的故事。正如业内共识:“真翡翠无惧检测,假藏品终难自圆其说。”
来源:足智多谋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