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穿棉袄、暴雨提前!闰六月真能让三伏天“消失”?科学解读来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9 19:37 2

摘要:立夏本应是短袖登场之时,如今的华北多地却上演"五月穿棉袄"的奇景。气象数据显示,今年5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低1.8℃。同时,河北单日暴雨量破70年纪录,广东"龙舟水"提前20天降临,雨季较往年提前来临。

立夏本应是短袖登场之时,如今的华北多地却上演"五月穿棉袄"的奇景。气象数据显示,今年5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低1.8℃。同时,河北单日暴雨量破70年纪录,广东"龙舟水"提前20天降临,雨季较往年提前来临。

反常天气刷了屏,北方冻成狗,南方泡成粥,2025年农历将现罕见"闰六月",难道农村谚语所说的"闰六月,没三伏"要成真吗?下面,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说到农历闰月,大家可以通俗理解给日历打"补丁"。因为正常情况下,农历一年12个月(约354天),与阳历一年(365天)相比,少了11天。于是,为了不让四季乱套,每2-3年就要加个闰月来补上差距。

那么,具体由哪个月份当"替补队员"呢?

答案是需要看二十四节气的排列。如果某个月份没有"中气"(每个月的第二个节气,如雨水、春分等),那么,这个月就变成闰月。2025年六月之后的月没有"中气",所以,就有了闰六月。

按照农历"十九年七闰月"的规则,闰六月平均大约19年出现一次。继2025年之后,2036年将相隔11年再次出现闰六月。

这句农村谚语,从字面看,意思较好理解,指的是闰六月会导致三伏天热度不足,或者持续的时间缩短,甚至会因雨季延长而“消失”。大家知道,热在三伏,因为消失,所以可能不会太热。

2025年的三伏天为5年来最短,只有30天,结合“闰六月,无三伏”来看,是不是符合农村谚语中闰六月的特征?

另外,立夏不热,立夏后穿棉袄,连阴天增多和雨季提前,冥冥之中也好像与农谚所表达的“无三伏”的预兆极其相似。

实际上,从科学上来看,闰月打乱节气的时序,使得梅雨期与三伏天重叠,削弱了副热带高压强度,从而引发日照减少、雨水增多个天气现象,判断是有依据的,它真实反映了闰六月的节气特征。

在农村谚语中,关于闰六月的还有许多。

(1)闰六月,盖棉被,到七月,不脱衣。

说的是闰六月,通常热得晚,有时候,到了六月、七月份,还脱不了厚袄。

(2)闰六月,晚禾惧涝。

指的是雨水过多对作物的影响。连天的阴雨,不仅促使土地板结,而且作物容易受涝灾致死,并引发病虫害,导致减产。

总之,在农村谚语中,闰六月的年景并不算好,或许这就是"双六月,粮断顿"的产生原因吧。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战胜天灾正成为现实。而且,聪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也总结了一套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


比如:闰六月,晒谷要抢日

这句流传四百年的谚语,藏着农耕文明的生存智慧。一个“抢”字,反映了夏收之时农村农民应对连阴天气的策略。当然,“火焙除湿”,即用炭火烘干受潮粮食,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

“夏至逢双闰,家家备水盆”,

据记载,这句农谚源自清嘉庆九年的河南大涝。据地方志记载,当年因闰六月导致黄河汛期与雨季叠加,中下游23县“田庐尽没”。所以,应对特殊天气,抗涝防灾意识不能丢。

在长期的劳作耕种中,老农民也制定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耕技术。比如,利用短暂晴天突击种植耐涝作物(如芋头、空心菜),即抢墒播种,来应对自然灾害。

当手机天气推送开始标注"闰月模式",当智能大棚替代了炭火焙房,我们似乎已挣脱了靠天吃饭的枷锁。但今年立夏的异常低温、超市里甜度滑坡的西瓜,又在提醒人类,气候变化会实实在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老一辈念叨"双六月,粮断顿"时,眼中流露着对自然的敬畏;而我们点击"暴雨预警"时,指间流转的是卫星云图。或许真正的智慧,在于既看懂北斗七星指引农时,也善用气象模型调度无人机播种。

传统农谚是千年的数据沉淀,现代科技则是放大的生存音量,二者缺一不可。下次听老人说"闰六月盖棉被",别急着笑他们思想观念落后,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我们一起热切交流!

来源:胶东乡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