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药热”催生万亩“黄金田”,警惕!秋后或迎“割肉潮”!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9 19:44 2

摘要:2024-2025年,全国中药材种植掀起前所未有的热潮。在政策扶持、直播带货、资本涌入的推动下,农民纷纷“弃粮种药”,从甘肃岷县“飞地农业”租地10万亩种当归,到安徽桐城林下套种天冬亩收4万元,再到重庆城口县万亩淫羊藿基地拔地而起,“种药致富”的口号响彻田间地

一、现状:政策东风+资本狂欢,药材种植“高烧不退”

2024-2025年,全国中药材种植掀起前所未有的热潮。在政策扶持、直播带货、资本涌入的推动下,农民纷纷“弃粮种药”,从甘肃岷县“飞地农业”租地10万亩种当归,到安徽桐城林下套种天冬亩收4万元,再到重庆城口县万亩淫羊藿基地拔地而起,“种药致富”的口号响彻田间地头。

政策驱动:云南、陕西等地出台财政“强心剂”,种苗补助最高1000万元,甘肃岷县通过“飞地模式”异地扩种,产值突破30亿元。

市场诱惑:连翘、酸枣仁等品种曾暴涨200%,亩收益一度达7万元,农民不惜借贷投入,甚至新疆、河北等非传统产区也加入混战。

但烈火烹油之下,隐患已现:白术、当归等热门品种价格较峰值腰斩,酸枣仁从每公斤千元跌至430元,市场“退潮”信号初现。

二、压力:供需错配+成本高企,秋后恐陷“烂市困局”

1. 扩种潮下的“堰塞湖效应”

盲目扩种:2025年全国药材种植面积同比激增40%,仅甘肃定西当归产量预计过剩30%。

资本“割韭菜”:前期囤货商恐慌抛售,市场供过于求,胡椒、草果等品种价格反复震荡。

2. 成本与风险的“双刃剑”

人工与机械短板:党参采挖成本每亩近千元,机械化采收技术滞后;极端天气频发,如2023年甘肃冰雹致当归减产,直接推高价格。

品质参差:非道地产区药材质量不达标,面临新版《中国药典》严控淘汰。

3. 终端市场“消化不良”

高价库存积压:医馆仍在消耗前期高价采购药材,降价传导滞后,患者直呼“吃不起”。

中成药需求收缩:药厂因原料价高减产,佛慈制药等企业暂停采购白术、白芍。

三、破局:从“赌行情”到“控品质”,四大生存法则

1. 选品种:稀缺性+差异化

抗跌品种:黄精、粉防己等野生资源稀缺品种价格坚挺;药食同源的茯苓、罗汉果需求稳定。

政策导向:云南重点扶持GAP认证道地药材,单品种奖补50万元。

2. 提品质:科技赋能+标准护航

数字化种植:陕西宜君县引入物联网监测土壤数据,576亩示范区亩产值提升30%。

全链条溯源:符合GAP标准的药材溢价空间更大,如岷县当归通过精细化加工保价。

3. 降风险:多元化经营+保险兜底

“果药套种”模式:陕西宜君县核桃林下种丹参,亩增收7000元;安徽桐城“林下经济”实现“一地两收”。

金融保险:云南试点中药材特色保险,保费补贴最高70%。

4. 强合作:产业链整合+政策协同

“飞地农业”升级:岷县联合青海、四川建基地,延伸加工销售链条。

政企联动:重庆城口县引入市场主体,打造“种植—加工—康养”闭环。

最后结语:泡沫挤破后,谁是真英雄?

2025年的药材市场,既是“危”也是“机”。唯有摒弃盲目跟风,深耕品质与差异化,方能在洗牌中突围。正如行业警示:“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农民、企业与政策制定者需协同发力,让中药材从“赌行情的草”蜕变为“稳收益的宝”。

来源:高鹏中药材产业服务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