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北方戳脚”创始人宋太祖赵匡胤正名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9 19:03 2

摘要:戳脚,全名“九番御步鸳鸯勾挂连环悬空戳脚”,是北方一种以腿脚功夫为主的拳术。相传,戳脚起源于宋代,有“北腿之杰”之称。在武术界之中历来有南拳北腿之说,北腿说的就是北方戳脚。其技击方法以腿见长。拳谚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手打三分,脚踢七分”。其动作舒

戳脚,全名“九番御步鸳鸯勾挂连环悬空戳脚”,是北方一种以腿脚功夫为主的拳术。相传,戳脚起源于宋代,有“北腿之杰”之称。在武术界之中历来有南拳北腿之说,北腿说的就是北方戳脚。其技击方法以腿见长。拳谚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手打三分,脚踢七分”。其动作舒展大方,矫捷刚健,放长击远,刚柔兼施,以刚为主,腿、脚连环出击,左右互换,成双配偶,故称“鸳鸯脚”。

本文不对戳脚的拳理、拳法、特点、功法作论述,只对戳脚的创始人谈谈我们之管见。

一、戳脚起源于宋代是武术界的共识。

(一)对于戳脚的起源,百度百科记载:戳脚是北方一种以腿脚功夫为主的拳术,相传起源于宋代,有“北腿之杰”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戳脚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二)张洪国先生在其《戳脚渊源》一书中对戳脚的起源作了详尽的描述,他的主要论述如下:

关于戳脚的历史源流,武林中有“创于宋,成于明,盛行于清”的说法,在宋代,自宋太祖创编32路长拳后,各种武术套路及门派逐渐兴起,其十大门派中的“枝”指的就是戳脚,相传为宋代道士邓良所创。

张洪国的文章指出:有关戳脚的内容,在明初的《水浒传》已有记载。《水浒传》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中,描述了鲁智深“一脚点翻”邓龙的情节;第二十九回“武松醉打蒋门神”中,又详细地描写了武松使用“玉环步鸳鸯脚”的招法醉打蒋门神的精彩场面。鲁智深用的“点腿”就是戳脚中最基本的腿法,而今之“玉环步鸳鸯脚”与书中描写的,在动作名称、实用技法上完全一致。《辞海》中称戳脚为“水浒门”,是因《水浒传》中众好汉习练戳脚、精通戳脚的缘故。由此可见,宋代已经开始使用戳脚功夫,而创作于明代的《水浒传》对戳脚的使用有了精彩的描写,说明戳脚在明代就有了相当广泛的影响,才被写入文学作品中。

张洪国的文章指出:经宋至明,由明到清,戳脚历经数百年的传播、发展、完善,到清道光年间,已达到鼎盛时期。

(三)蔡景和在其撰写的《戳脚翻子拳源远流长》一文中阐述,据传戳脚翻子拳起源于宋代,为宋代陕西著名武师周桐所创。宋代名将岳飞,水浒中的卢俊义、林冲和武松等都曾得到周桐的真传。戳脚翻子拳从宋代至清代盛行于我国北方一带,它以独特的腿法见长,流传至今,故称"北腿"之代表。

(四)玉昆子道长(俗名韩超)在其所著《戳脚拳秘谱》中说:戳脚拳是中国古老拳种之一,自宋代中国传统武术分门立户为四大名门:赤、伯、蠢、温;十大拳种:洪、留、枝、名、磨、弹、查、炮、花、龙。经历代拳师继承和发展,去粗取精,发展成为现代中华武术多拳种多流派百花争艳的新局面。戳脚拳属温家流派,称枝子门,是十大拳种之一,属少林宗法。自宋朝已形成,盛行于清代,在中国北方盛行,被誉为(北腿)的代表拳种。

以上论述,为我们勾勒了戳脚“开创——发展——完善”的过程,这就是:武林中的共识,戳脚“创于宋,成于明,盛于清”之说。

二、近现代关于戳脚创始人的论述。

自晚清以来,关于戳脚创始人论争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位:

(一)冯克善

张洪国先生在其《戳脚渊源》中论述:1813年,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地区,以河南滑县为基地,爆发了天理教(又称八卦教)农民起义,这是一场以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为目的的农民起义。冯克善积极参加这次起义,是重要的首领之一,后来由于抵挡不住清朝的强大武装,起义军被清兵包围。1813年10月23日,冯克善与其部将杨景(绰号飞狐)、唐有义不幸在河北献县被捕,紧接着李文成等起义军主要领导人,在司寨壮烈牺牲,起义失败了。

在河北献县,冯克善和杨景、唐有义越狱逃出,隐居于河北省饶阳县段君道村段绪和(号老绪,据传当年曾参加天理教起义)处。开始时,他们以少林寺云游僧传授武艺的身份出现,冯伪称杨、唐之师,经过段的联系,冯等三人先后在饶阳县的桑园、北官庄、前甫村、大官亭一带授徒,后又扩展到深县的冯庄、杏叶及蠡县赵锻庄等处专门传授武艺。前后经历了大约二十多年,在此期间,冯克善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捕,曾多次改名:在饶阳县的北官庄一带更名为赵灿章(后人又称其为赵老灿);在蠡县又改名为冯凯克,字克敏。他们在各地所授武艺也不相同:在饶阳县的桑园一带传授十二路华拳,在饶阳县的北官庄、前甫村一带教戳脚的初级套路——八趟金刚架、八趟金刚锤、九枝子、哪叱拳,在深县的冯庄、杏叶则教少林拳、八趟八翻手,在饶阳县、深县授拳大约七、八年。1820年后,段绪和将冯等三人介绍给蠡县赵锻庄的刘老尚,刘老尚为让儿子学得武艺就将冯等三人收留于家,让他们专门教儿子习练武术,冯、杨、唐将较为系统的戳脚武艺尽授给刘观澜及其兄刘攀贵、其弟刘桂馨,还有本县的魏昌义、魏老方、高庆天等人,这段时间约十多年。这时戳脚已趋于完善,不仅有拳术,还有各种武术器械。冯克善在杨景、唐有义的协同下,历经二十余年的授拳实践,以古传戳脚内容为基础,又借鉴了太极、地躺、八卦、形意等流派的内容,丰富、完善、发展了被后人誉为“北腿之杰”的戳脚,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拳系,即今之戳脚门。

(二)郝鸣久

据百度百科介绍:郝鸣久(1853年-1940年),字鹤翔,辽宁沈阳人,民国初年著名武术家,自幼热爱武术,师承河北翻子拳和戳脚拳家徐兆熊,曾经与神枪耿应龙学习大枪。在光绪年间,游历奉天、北京、沧县、保定一带,以武会友,与螳螂拳家程东阁,劈挂、八极拳家马凤图、马英图、“神枪”李书文、青萍剑家米连科等人结为好友。

光绪末年,曾应奉天府尹之邀,担任武术教师与保镖。民国之后,在东北大学及其附属高中、三义中学担任武术教师。郝鸣九是东北地区翻子拳与戳脚拳的主要传播者,近代东北地区翻子、戳脚武术的开拓者。对于东北地区的武术界有很大影响力。

(三)张恒庆

据百度百科介绍:铁腿张恒庆是扬州近代武术“戳脚门”的创始人。张恒庆来自河北,晚清人,原籍天津独流镇(原属河北),与津门大侠霍元甲系同乡,腿功独树一帜,是中原赫赫有名的武林高手,其所居地村村练武、个个会拳,皆精通臂门。其从师清朝大侠张酒海,得其真谛,待张恒庆学成,曾经独闯关东,带拳学艺,终究学得戳脚拳。其与当时另一位武林高手唐殿卿齐名。有“铁腿张恒庆、神手唐殿卿”之誉。

还有一些是自家认证或有关人员论述的北方戳脚的创始人,现在不一一列举。

对于近现代戳脚创始人的认定,也有一些不同意见。

张胜久、马剑在其撰写的《戳脚起源与传承研究综述》一文中表示:戳脚拳种,是最早流传于河北衡水饶阳、保定蠡县区域的著名武术拳种,被武术界誉为“腿功之杰”,并指出,任何一个优秀的武术拳种,不可或缺的具有与之相应的起源史与资料,根据这些史料记载可以有明晰地梳理其历史传承脉络。由此可见,熟知并掌握一门拳种的起源问题,意义非凡。作者在文中对戳脚创始人为冯克善(赵洛灿)的说法有待进一步考察。

三、既然戳脚创于宋,其创始人应当产生于宋代。

既然戳脚“创于宋、成于明、盛于清”,我们应当从宋代去寻找创始人。从资料中看出,宋代有周桐(周同、周侗)创拳说、有道士邓良创拳说、名将岳飞创拳说等。那我们就从上述三人中进行一下梳理。

(一)周桐(同、侗)。据百度百科注释:周桐(正史记周同约1040-1119年)出生于北宋的陕西潼关,其父母为其取名周侗,字光祖。周侗从小就跟着师傅姜维(姜维和周桐不是一个朝代,有一种说法,周桐是姜维的后人)学习,后来入了少林寺,成为了谭正芳的徒弟。谭正芳是正宗少林武师。周侗认真学习,发扬少林武功,为少林功夫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周侗聪慧好学,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周侗成年后遇到了包拯,包拯赏识周侗的文武,在包拯的引荐下周侗步入了官场,在军队中当军官,后来周侗当起了老师,这个老师的工种不是教人们读书识字,而是教人们武功的。后来,周侗任职于御拳馆,其地位很高,是天地人三个位置中天字级别的老师。周侗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宗泽也是好朋友,宗泽是北宋朝廷中鼎鼎有名的大将。周侗有想法但是没有人支持,一直都没有实现。周侗主张北宋在朝政上要采取抵抗的政策,但是久久没有实现。不得志的周侗索性就把所有精力放在了武学上,周侗专心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生涯和学习生涯,创立了自己的武功套路。周侗棍、枪、戳脚等都是周侗武学上的代表作。 周侗24岁时发明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周侗拳。其拳结合五行拳和动物十二形拳,剔除糟糠、取其精华,形成了这套拳法。周侗把它发挥到了最大的价值,没有人能战胜周侗拳法。周侗不仅对拳法精通,对射箭也有一套技术,百发百中来形容周侗的箭术一点也不夸张。所以人们称他为武术宗师。

在评书中说,周侗字光祖,华州潼关人,人称“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北宋末年之武术大师,以善于箭术闻名。

周侗因为主张抗辽抗金,在政治上不得意,因此专心武学,确立了官派正规武术的若干套路,如五步十三枪戳脚,发展出自少林的翻子拳以及棍法等。他悉心传授武功,在御拳馆期间正式收徒二人,一个是玉麒麟卢俊义,广有田产,不作官;一个是豹子头林冲,宋军中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其余的徒弟有曾头市的史文恭、民间传说打虎武松,最后收的闭门徒弟就是岳飞。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周桐从师学艺,学习的是少林功夫,并且学有所成,成为当代的一位武林宗师。

第二、其曾在北宋御拳馆当武术教师,御拳馆应该是宋朝政权的官办武术培训学校,而且是宋代皇家举办的最高武术馆,所以称作“御拳馆”。御拳馆应有自己的拳术套路和武术教学内容,而且在周桐未去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第三、明代著名武术家程冲斗在其《少林棍法阐宗》中有以下论述:太祖长拳应源于宋太祖训练士卒的遗法真传,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三十二势长拳。宋太祖登基后成为一代帝王,昔日士卒犹觉此拳的珍贵,乃名之为“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昔日士卒所指应是跟随赵匡胤打天下的士兵。

周桐在御拳馆教学过程中,确立了官派正规武术的若干套路,如五步十三枪戳脚,发展出自少林的翻子拳以及棍法等。这句话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周桐将御拳馆的若干套路确立为官派武术套路,包括五步十三枪戳脚,这部分属于继承了宋朝皇家御拳馆的武术套路;二是将自己所学的少林翻子拳以及棍法进行了再次创作和改进,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我们认为:周桐是宋朝御拳馆的教练,系统的学习传承了御拳馆的武术,但不是戳脚的创始人。

(二)岳飞,据百度百科介绍:岳飞(1103.03—1142.0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说岳全传上说,岳飞曾拜周桐为师。周桐是1119年去世,岳飞是1103年出生,周岳交叉生活16年,岳飞幼年拜周桐为师是可信的。但是,岳飞既然师从于周侗,周侗如果是戳脚的创始人,则岳飞就不是戳脚的创始人;如果周侗之前已经有了创始人,则岳飞更不是创始人。

(三)邓良,从百度百科中搜索不到邓良的任何资料,其师承何人、所传何人都无从查考,所以,戳脚为邓良所创没有资料记载,其创始人之说无法成立。

四、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应是戳脚的创始人。

据百度百科介绍:赵匡胤出生在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3月21日,出身于军人世家。赵匡胤于乾祐元年(948年),在21岁时只身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在征讨李守贞时立下战功。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东西班行首,这个职位相当于禁军的首领,也就是皇帝的保镖。柴荣做开封府尹时,赵匡胤转任开封府马直军使,相当于现在的营级干部,在禁军中任职,如果没有相当的武功,是不能就任皇帝的贴身保镖的。在显德元年(954年),柴荣即后周皇位后,赵匡胤执掌禁军,成为后周皇帝柴荣的保镖。在跟随柴荣的征战中,赵匡胤战高平、攻河东、伐淮南、打涡口、破清流关、下扬州、胜六合、征寿春、克寿州。因战功逐步升任节度使、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后在跟随柴荣征伐濠州、泗州时,担任前锋,攻泗州、据淮河、占山阳、下楚州、定南平,屡破南唐军。在显德五年(958年),赵匡胤改任忠武军节度使。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北伐,赵匡胤担任水陆都部署。到达莫州,破瓦桥关,退契丹骑兵,又因战功升任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经过11年的征战,在他32岁时,从一个士兵升任为军中职务最高的统军人物。

众所周知,宋太祖乃一代马上皇帝,一条盘龙棍打下赵氏江山300年,其文治武功不应当受到怀疑。其自幼学习骑马射箭,总是超出其他人之上,就是说武艺超群。但是,一些人认为宋太祖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其带兵打仗,是否有闲心造拳,无从考证,就把赵匡胤排除出戳脚创始人之外了。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从各种资料来看,戳脚应由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其理由是:

第一、赵匡胤出生于武将之家,具有得天独厚的习练武术的条件。

据百度百科记述:其父赵弘殷(899年~956年),幽州涿郡人。五代时期大臣,涿州刺史赵敬的儿子。赵弘殷出身官宦世家,骁勇善战,擅长骑射。初事赵王王镕,救援后唐庄宗有功,负责管理禁军。后汉时期,大破王景崇,出任护圣都指挥使。后周建立,参加淮南之战,拜检校司徒,册封天水县男,与儿子赵匡胤掌管禁军。

从其家庭背景来看,其自幼习武是完全可能的。

第二、从赵匡胤从事基层禁卫军的经历来看,他首先是一位武术家。

百度百科记载:天成二年(927年3月21日),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出身军人家庭,为赵弘殷次子。长大后容貌威武,器度豁达,有见识的人知道他不是一般人。学习骑马射箭,他总是超出其他人之上。后于乾祐元年(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征讨李守贞,屡立战功。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补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使,柴荣为开封府尹时,转开封府马直军使。据查,赵匡胤任职东西班行首,相当于是保护皇帝的禁军班长;其任职开封府的马直军使,相当于开封府的警卫营营长。在那个时代,没有相当的武功或武术功底,是不可能担当此任的。

第三、赵匡胤留有拳术遗世有据可查。

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一反过去历代兵书不谈拳法之惯例,专加一篇《拳经捷要篇》。

《拳经捷要篇》——人称“拳经三十二势”,戚继光在本文中指出:“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就是从以往的拳术中选择了三十二式)”。戚继光择取了那些拳呢?他列举的拳术来源如下: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猴拳、囮拳、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弃探马、八闪翻、十二短、吕红八下、绵张短打、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青田棍法、杨氏枪法、巴子拳棍等。同时,列出了拳经三十二势各势的歌诀和代表拳势的绘图。

宋太祖长拳,古称“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亦称做“太祖拳”,此拳是由宋太祖赵匡胤所创。戚继光在其著作《纪效新书》中把“宋太祖三十二势”列为古今拳家之首,不仅说明了,在明代戚继光之前,便已有宋太祖长拳流传了,而且,受到戚继光的推崇。

另外,明代著名武术家程冲斗在其《少林棍法阐宗》中说:“古人制艺必立意,武人资性各有所长,岂可尽废。惟杨家枪、太祖长拳、绵张短打、孙家阳手棍、少林兼枪带棒,乃五家不传。苟能习练精熟,得其心印,余可敝帚弃之矣。”可见宋太祖长拳在明代时极有声誉。

实际上,太祖长拳应源于宋太祖训练士卒的遗法真传,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三十二势长拳。宋太祖登基后成为一代帝王,昔日士卒犹觉此拳的珍贵,乃名之为“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

根据上述记载,宋太祖留有太祖拳传世是不争的事实。

第四、“九番御步鸳鸯勾挂连环悬空戳脚”的全名昭示戳脚出自宋代皇家。

从字典中对御字的解释之一是:帝王所用或与之有关的事物。戳脚的全名用到了御步的字眼,它又专指武术的拳种,能和皇家有关,只有宋太祖赵匡胤能够符合这一条件。赵匡胤从一个士兵,靠打仗拼杀脱颖而出,任职禁军头领,最后成为军事最高首领,证明了他的武术功底。他成为宋朝皇帝以后,也是带领部属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打下了宋朝江山,是一个能文能武的皇帝。为了使士兵习练武术,宋朝建立了“御拳馆”,“御拳”应该是皇家的拳术,是皇家为了传承赵匡胤所创的太祖拳法而设立。周侗曾是“御拳馆”的武术教练。这说明,在周侗担任“御拳馆”的教练之前,朝廷已经有“御拳馆”在教学皇家的拳术了,而皇家拳术就应该是赵匡胤所创并传承至今的太祖拳。

第五、在山东郓城的宋江武馆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照片,上面写的是:大洪拳始祖宋太祖御容。这就是说:宋太祖赵匡胤是大洪拳的创始人而加以供奉。既然宋太祖是皇帝,能够成为大洪拳的创始人,为什么不能成为戳脚的创始人呢?

通过以上记载我们推断,戳脚创于宋、成于明、盛于清,戳脚的创始人在宋朝。宋朝的四位创始人中,宋太祖赵匡胤创拳的记录最早;其出身武将,从士兵做起,从基层做起,最后打下宋朝江山,已经说明了其武术功底;其设立“御拳馆”,教授武术,说明了他对武术的重视。他打下宋朝江山,比周侗要早100年,周侗在“御拳馆”当教练,只是对戳脚的传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创始人还非赵匡胤莫属。

最后,我们用“闲人杂谈”的博客《赵匡胤的武术基因与江湖生涯》的文章结束本文:

在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中兼具文韬武略者不少,但像宋太祖赵匡胤这般以武功立身、凭拳法开国的帝王却绝无仅有。他不仅以“黄袍加身”的政治手腕闻名,更以自创的太祖长拳和盘龙棍威震武林。赵匡胤出生于军人世家,父亲赵弘殷为后唐禁军将领。自幼习武的他,在父亲严格训练下精通刀枪棍棒,更展现出惊人的天赋。青年时期的赵匡胤闯荡江湖,以武会友,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基础,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传统武术的不足。他曾感叹:“战场厮杀与江湖比武迥异,需化繁为简,一击制敌。”这种理念最终催生了太祖长拳的诞生。其拳法在战场上经过血与火的淬炼,最终形成了一套兼具实战性与美学价值的武学体系。例如“探马式”专攻咽喉,“冲捶式”直击胸腹,均为战场搏杀演化而来。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评价其“势如崩雷,劲透骨髓”。

如果说太祖长拳是赵匡胤的“拳魂”,那么盘龙棍则是他的“兵刃之魄”。据传,盘龙棍的发明源于一次意外:赵匡胤与敌将交战时长棍断裂,他灵机一动将断棍以铁链连接,创造出可扫马腿、破盾阵的奇门兵器。这种“一节长、一节短”的设计,后来演变为现代双节棍的雏形。在滁州攻城战中,赵匡胤挥舞盘龙棍横扫唐军马阵,史载“棍影如龙,敌马皆惊”。此战后,盘龙棍被列为禁军必修兵器,成为北宋军队的标志性装备。

赵匡胤的武学遗产并未因朝代更迭而湮灭,反而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成为中华武术的文化符号。北少林将太祖长拳纳入拳谱,称其为“最大别支”,至今仍是少林弟子的必修课。戚继光的戚家拳、陈王廷的太极拳均吸收其招式,金庸更在《天龙八部》中借乔峰之口赞其“豪迈磅礴”。赵匡胤的太祖长拳不仅是武术瑰宝,更是一部活化的历史教科书。它提醒我们:要关注那些默默守护传统武学的传人们——他们拳脚间的每一式,都是对千年历史的深情致敬。

最后,就清苑区宋祖文化研究和宋祖故里建设结合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宋祖文化研究会建立一个“戳脚武术研究部门”,将宋太祖的武术研究作为宋祖文化研究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对宋太祖赵匡胤戳脚创始人的研究,为宋太祖戳脚武术创始人正名。

第二、将宋太祖创立的戳脚武术列为清苑“宋祖故里”名片的重要内容,利用多种形式,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丰富“宋祖故里”的内容,请求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

第三、鉴于作为“北腿之杰”的戳脚武术乃宋太祖所创的情况,而戳脚功夫在清苑区又深入民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区内设有戳脚武馆,习练戳脚的人比较多的实际情况,将清苑列为“戳脚武术之乡”,将太祖长拳大力推广,发扬光大。

第四、邀请武术界和学术界人士加强对戳脚创始人的研究,引起他们的重视,实现对赵匡胤为戳脚创始人的认可和正名,提升清苑宋祖故里的形象。

文图/李建民

整理/赵 磊

来源:保定攻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