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高台乡黄米山村,一曲悠扬的弦音穿越黄土沟壑,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里是陕北说书的根脉之地,古老的非遗艺术正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碰撞出独特的火花。延安大学学生团队以"圣弦新说,书响山河"项目为机遇,探索着陕北说书发展新路径。
在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高台乡黄米山村,一曲悠扬的弦音穿越黄土沟壑,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里是陕北说书的根脉之地,古老的非遗艺术正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碰撞出独特的火花。延安大学学生团队以"圣弦新说,书响山河"项目为机遇,探索着陕北说书发展新路径。
陕北说书,以三弦为伴、木板击节,用质朴的方言唱尽人间百态。其独特的“九腔十八调”不仅是黄土高原的声音符号,更承载着陕北人的情感与记忆。近年来,当地非遗传承人与青年力量携手,将传统曲目融入时代主题,创作出多篇新唱词。从田间地头的农耕智慧到电商助农的鲜活场景,古老的曲调被赋予新内涵,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纽带。
在黄米山村,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直播”正在上演。三弦声中,地道的中药材产品被娓娓道来,观众既能感受非遗魅力,也能透过屏幕触摸黄土高原的物产之美。通过“说书+直播”的创新模式,当地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非遗技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活化石”,而是激活乡村经济的“金钥匙”。
剪纸的纹样、农民画的色彩,化作“说书小娃”系列文创,传统艺术以现代设计焕发新生。这些承载文化符号的伴手礼,不仅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更带动了乡村手工艺人的增收。村民的巧手与青年的创意交织,编织出一条从文化传承到产业振兴的可持续链条。“以艺兴农、以文促产”的理念在这里生根发芽。非遗传承人、青年学子与农户共创,形成了一条融合文化保护、产品开发与市场推广的助农链路。黄米山村的实践证明,非遗的活化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乡土价值的重塑——当文化自信与产业动能共振,乡村振兴便有了更深厚的底气。
千年弦音未绝,黄土新篇已启。在子长市高台乡的黄米山村,陕北说书正以轻盈的姿态跃入时代浪潮,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这里的故事,属于土地,更属于未来。
来源:金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