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conomist(2025.5.5)摘要:按语:挺有意思的一篇文章,介绍中国企业如何通过各种方法和招术搞到英伟达芯片:尽管美国不断升级限制措施,法通过技术参数限制和云服务管控等,切断中国获取高端芯片的渠道,但中国企业仍然通过租赁海外算力、设立境外子公司、芯片走私及转口贸易等灰色手段持续获取英伟达产品。
️
按语:挺有意思的一篇文章,介绍中国企业如何通过各种方法和招术搞到英伟达芯片:尽管美国不断升级限制措施,法通过技术参数限制和云服务管控等,切断中国获取高端芯片的渠道,但中国企业仍然通过租赁海外算力、设立境外子公司、芯片走私及转口贸易等灰色手段持续获取英伟达产品。复杂的全球供应链、监管资源不足、旺盛市场的需求,使得出口管制难以严格执行,基本形同虚设,暴露出技术封锁策略的局限性。关键在于:美国要想在人工智能领域维持优势。需要依靠的是技术创新,而非单纯遏制对手。
正文:(2,700字,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上个月,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到访北京时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这家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计划“坚定不移的服务中国市场”。但美国政府可不这么想,就在几天前,特朗普政府刚刚出台新规,实际上已经禁止该公司向中国出售H20微处理器。
过去几年,美国一直试图通过限制先进半导体出口来遏制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人工智能处理器的性能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算力(芯片处理数据的速度)和内存带宽(处理器与内存之间传输数据的速度)。2022年10月,拜登政府禁止向中国出售在这两方面都超过特定阈值的美国芯片。英伟达为此专门推出中国特供版H800芯片,其性能参数恰好控制在限制标准之下。一年后,美国再次收紧管制,直接禁止任何算力超标的芯片,不再考虑内存带宽因素。英伟达的应对之策就是推出H20芯片……
The New York Times(2025.4.23)️
按语:本文载于《纽约时报》,探讨了中国如何通过发展工业机器人技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1)中国以政府主导的自动化革命重塑汽车产业格局,工厂的智能化程度已超越传统工业强国;2)中小型作坊开始普及AI机械臂,大型车企通过机器人集群实现高效生产与质检;3)政策扶持与技术人才储备为自动化发展提供动能,人口红利消退倒逼生产率提升;4)尽管自动化带来效率飞跃,但劳动者也日益担忧技术替代风险。
正文:(3,200字,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中国在贸易战中的秘密武器,是一支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工业机器人军团,它们彻底改变了制造业的面貌。
全中国的工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自动化。在工程师和电工团队的维护下,这些机器人生产线既降低了制造成本,又提升了产品质量。
这使得中国工厂能够维持多种出口产品的低价优势,从而在应对特朗普总统的高关税贸易战时占据主动。同时,中国还面临欧盟以及巴西、印度、土耳其、泰国等发展中国家设置的新贸易壁垒……
️
按语:这篇《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捕捉了一个中美贸易战里对美国民生非常重要的细分领域:婴幼产品,探讨特朗普对华加征关税对相关行业及普通家庭的重大冲击。1)特朗普政府新关税政策大幅推高中国产婴儿用品进口成本,导致关键育儿商品价格飙升及断货风险,迫使制造商暂停发货并陷入经营困境。2)行业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中国供应链很难替代(因为长期合作关系,以及复杂的安全检测体系),转移生产需耗时数年且成本高昂(这可能是行业以外的人所不了解的);另一方面,零售商被迫提价转嫁成本,但消费者的承受力已达极限,尽管这些产品都是刚需。3)家长因担忧供应短缺开启恐慌性囤货,二手市场可以满足童装,但无法覆盖安全座椅、奶瓶奶嘴等产品的缺口。4)特朗普政府将涨价视为重振制造业的必要代价,但婴幼供应链重构的难度很高,而育儿成本的上升将直接对美国的生育率目标产生负面影响。5)最后,专家警告若关税长期持续,可能加剧育儿用品阶级分化,使低收入家庭陷入更严峻的生存压力。点评:围绕中美贸易战,这是针对美国经济民生一个非常好的切入视角与分析。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直接推高了美国家庭的育儿开支。在家庭预算已经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关键婴儿用品不仅价格飞涨,还面临断货风险。
从汽车安全座椅、婴儿推车到摇篮和尿布台,美国市场上几乎每件婴儿用品都产自中国。这使儿童用品行业成为最容易受到成本飙升和供应短缺影响的领域之一。
尽管多年来许多行业已经将服装、电脑等产品的制造转移到越南、泰国和印度,但婴儿用品行业仍然留在中国。部分原因是这些企业与中国工厂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些工厂也能够满足美国制定的严格的安全标准。据美国青少年产品制造商协会(JPMA)数据显示,美国人购买的婴儿用品中,超过70%是由美国企业在中国生产的……
Washington Examiner(2025.5.7)️
按语:美国两党共同施压特朗普政府,要求加强打击中国制造的非法电子烟产品,因存在一个庞大的地下产业,通过跨境走私及针对性营销,加剧了美国青少年的使用问题。目前而言,政策落地仍受多方因素制约,但议题已经进入议程。这既是中美关系的一个潜在摩擦点,又提供了机会,即两国可以在这个领域开展合作。
正文:(2,500字,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独家报道: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正受到两党人士的共同游说,要求他严厉打击向美国儿童和青少年销售中国制造的非法电子烟。
上个月,拉美裔商业联盟主席哈维尔·帕洛马雷斯(Javier Palomarez)向总统和内阁成员致信,敦促特朗普“建立有效的监管和执行框架”,以打击黑市电子烟。
本报获得并查阅了这封信件。信中提出了三项建议:加强美墨边境和加墨边境管控,阻止贩毒集团将中国黑市产品走私到美国;加强对中国进口货物的监管;同时为消费者和零售商发布新的电子烟使用指南……
The Economist(2025.5.4)️
按语:文章载于《经济学人》,作者通过近期京东发起的商战,敏锐地看到,中国在遭受贸易战冲击,出口行业受挫,承受就业压力时,外卖、快递等平台以“零工经济”的方式填补了传统制造业的岗位空缺,成为提高经济韧性的重要缓冲力量。政府对此也有充分意识,从早期对平台经济的整改转向政策支持,推动企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稳定就业市场。不过,社保还有成本分担的问题待解决,即如何在劳动者、平台企业、政府之间进行即期与远期的平衡。此外,在自动化革命面前,低技能零工经济中长期看还面临技术替代的风险。但无论如何,尽管零工经济难以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其创造的临时岗位仍为劳动者提供了过渡选择,成为维持社会运转的“安全网”,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现实韧性。
正文:(2,100字,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中国出口产业在145%高关税重压下举步维艰,就业市场警报已经拉响。高盛最新数据显示,目前约有1,600万就业人口直接从事对美出口商品生产工作。另一机构野村证券预测,短期内可能影响570万各就业岗位,而随着经济冲击持续蔓延,最终影响岗位攀升至1,580万。
中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减轻贸易冲击,例如在最近一次政治会议上,提出提高受关税影响企业的失业保险返还比例。但中国的就业市场还有另外一个救星:规模庞大的零工经济。事实上,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可能推动这个行业完成转型,从中国曾经持怀疑态度的自由散漫行业,转变为受到政府认可的全球最大在线劳动力市场,并配有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War on the Rocks(2025.5.5)️
按语:这是一篇书评,评论者借着书评,探讨了华盛顿精英阶层对华战略的内在矛盾与公众认知的脱节现象。文章指出:1)美国精英高度关注中国,把反华作为共识;2)美国精英一方面要避免和中国的战争,一方面又要维持美国对中国的主导权,但假装看不到两者的内在冲突;3)由于没有答案,美国精英也不愿意公开讨论围绕中美问题的战略选择;4)美中竞争与冷战时期存在本质差异,中国不具备苏联式的意识形态扩张性,美国社会也缺乏冷战时期全民动员的思想基础;4)美国要求中国接受从属地位的主张是不切实际的,中国必然追求与其体量相称的地区影响力;5)当前精英虽有共识,但美国既无公众支持,也缺乏真正复制冷战模式的政治决心;6)如果美国真的强行维系单极霸权,有可能引发灾难性冲突。
点评:评论者看到:反华在美国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更多的是精英一厢情愿推动的方向。在这样的基础上,美国不太可能拿出冷战时期针对苏联的政治决心与动员来针对中国。这在中美贸易战时已经可以清楚看到。特朗普本人也不认为中国是真正的存在威胁。他能读懂民众,因此在行动上也与精英产生脱节,成为精英推动反华议程的干扰。
正文:(3,000字,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德米特里·阿尔佩罗维奇(Dmitri Alperovitch),《悬崖边的世界:美国如何在21世纪竞赛中战胜中国》(Public Affairs出版社,2024年)。
随便走进华盛顿哪位外交政策观察人士的家,你准能看到书架上堆满了关于中国的新书,压得架子都快撑不住了。作为华盛顿外交政策圈的核心刊物,《外交事务》杂志每一期都塞满了讨论中国的文章。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在这个因意识形态和党派分歧而分裂得比内战以来任何时候都严重的城市里,中国问题是唯一能让敌对阵营暂时放下分歧的话题……
The Telegraph(2025.5.5)️
按语:本文载于英国保守派大报《The Telegraph》。作者通过几个事例,引出了中国人擅长并坚持的“战略定力”,并直接上升到了文明竞争的高度:1)中国通过自主研发钍基熔盐反应堆技术,基于西方已解密的废弃项目实现突破,凸显其“坚持二三十年专注做好一件事”的战略定力;2)西方因短期效率考量放弃钍燃料研究,暴露的是政策反复与技术路线选择上的功利主义;3)以中国快速扩张的核能布局为例,指出西方世界在基础能源设施建设上的停滞与内耗;4)作者将技术发展上升到了文明竞争与存续的高度,指出文明衰落的本质在于已经无法专注于决定自身命运的最重大问题。
点评:文章不长,但作者看到了真问题,点出了真问题,无奈又不出(针对西方的)解决方案。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应看到中国擅长且能够坚持“战略定力”、“做难而正确的事”。这是真正的“长期主义”和“历史耐性”。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这是一个非常稀缺、珍贵、难以效仿的禀赋和特性。
中国近期明显加强了舆论攻势。4月2日,特朗普宣布针对中国的所谓“解放日”(liberation day)关税政策后,中国立即用人工智能制作的视频予以回应。视频中,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副总统万斯正在血汗工厂里疲惫不堪的缝制帽子、组装电子产品。这显然是中国在对美国发出挑衅:“这些低端制造业的苦活累活一直是我们替你们干的,你们真的打算接手吗?”
但最近这次几乎无人察觉的挑衅,却直击西方痛处。中国正在质疑西方是否具备长期维持先进科技社会的关键能力,他们称之为“战略定力”,并断言西方并不具备这种特质……
8.[727] “完美符合所有条件”:美国籍教皇利奥十四世突破历史障碍当选The New York Times(2025.5.8)️
按语:全球基督教世界里的刷屏大事。新任教皇利奥十四世(本名罗伯特·普雷沃斯特)突破了美国籍身份这一历史性障碍,成功当选教皇。之所以选择他,不仅出于前任教皇的认可,还因为他特殊的背景和价值倾向:1)美国出生,又拥有拉丁美洲牧灵经验;2)兼具来自基层的“牧者情怀”与上层管理才能;3)既能获得保守派的认可(精通神学教义,同时在女性神职、同性恋等敏感议题上持传统立场),又是一个温和务实的改革派,能够继承方济各的改革路线(推动教会推动决策民主化、减少教廷集权、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等)。点评:利奥十四世能够弥合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分歧,平衡撕裂的天主教会中的各种利益与诉求,推动这个拥有14亿人的宗教组织走向前行。(但接下来一个比较关键的摩擦点在于:作为政治上的温和左翼,他和特朗普/MAGA的关系可能会趋向紧张)
回顾起来,教皇利奥十四世(Leo XIV)可谓占尽天时地利。这位新任教皇在选举会议的第二天就当选,让整个罗马天主教世界为之震惊。他仿佛同时来自两个世界:既在美国出生并接受教育(美国对教会的财政至关重要),又曾在秘鲁担任传教士、牧师和主教,还领导过负责拉丁美洲事务的宗座委员会——该地区正是天主教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
他获得了前任教皇方济各的高度认可,被委以罗马天主教会最重要的职位之一。作为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枢机主教,他掌管着协助教皇选拔主教的部门,从而决定着教会的未来走向……
The Independent(2025.5.9)️
按语:教皇尊号大有名堂,从教皇选择的尊号,就能看出他希望继承什么样的传统,打造什么样的人设,推行什么样的政策。
正文:(2,200字,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新教皇的施政方向,从他选择的尊号中已初现端倪。
5月8日周四,69岁的美国籍枢机主教罗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Prevost)当选为罗马天主教会新任教皇,尊号“利奥十四世”*(Leo XIV)——随着圣伯多禄广场上资深枢机的宣告,现场人群一片欢腾。这位在秘鲁传教半生、现任梵蒂冈主教部负责人的美国传教士,成为天主教会两千年历史上第一位美国籍教皇。
当圣伯多禄大教堂阳台上响起传统宣告“Habemus Papam”(我们有了新教皇)后,新教皇的受洗名与极具象征意义的尊号相继揭晓……
The Telegraph(2025.5.8)️
按语:新任教皇利奥十四世是历史上第一位美国籍教皇,但他居然是个进步派/左派,而考虑到天主教在今日美国的重要性(从副总统JD·万斯,到广大的拉丁裔选民),教皇的立场就非常重要了。而利奥十四世传承了方济各的包容理念,关注贫困与移民问题,曾公开批评副总统万斯“优先本国同胞”的言论,强调天主教普世性精神。这种社会行动主张,与转向民族主义(乃至种族主义)的西方民粹右翼及保守势力形成正面冲突,其言论几乎必然会引发与特朗普政府的矛盾。
正文:(1,500字,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听到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ovost)这个名字时,圣彼得广场上一片哗然,而当选者本人看起来也同样惊讶。
人群中的美国人欣喜若狂。我身旁一个美国男孩尖叫着:“美国教皇!天啊!是美国教皇!”
当利奥十四世走上阳台时,他显得十分激动,明显有些紧张。这位习惯幕后工作的人,如今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Time(2025.5.9)️
按语:《时代》周刊关于新任美国籍教皇利奥十四世和特朗普/MAGA运动潜在冲突的报道。
正文:(1,800字,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新任教皇是美国人。但千万别以为他会支持“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
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枢机主教于周四成为全球十四亿天主教徒的领袖,并选用“利奥十四世”作为尊号。这位曾经担任传教士的教皇,将成为对某种美式天主教的制衡力量,近年来,这种教派在华盛顿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却比全球其他天主教团体更加保守。由于美国副总统JD·万斯和九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中的六位都是他的信徒,利奥十四世成为全球及美国境内最具影响力的天主教领袖。而这位在罗马被称为“拉丁洋基”(The Latin Yankee)的教皇,显然代表着梵蒂冈对富有的美国游说集团的拒绝,他们曾经试图推举一位对主教领袖。而这位在罗马被称为“拉丁洋基”(The Latin Yankee)的教皇,显然代表着梵蒂冈对富有的美国游说集团的拒绝,他们曾经试图推举一位对特朗普总统友好的教皇,而特朗普甚至开玩笑说自己应该同时兼任教皇和总统……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25.5.3)️
按语:中美汽车市场竞争格局呈现显著分化,中国电动车市场快速发展,本土品牌凭借低成本供应链和技术创新主导市场,推动车型价格下探并集成先进功能;美国仍以燃油车为主,供应链成本高昂制约电动化进程。跨国车企加速在中国本土化研发生产,以应对竞争,但受制于两国贸易壁垒、政策差异,中美两国市场差异化趋势还在持续加深。点评:最终形成的汽车产业结果已经很清晰:中国的未来是电动车,美国的未来依然是油车。这不仅是一个商业决定,更是一个政治决定。
坐标上海。这价格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一辆配备全景天窗和杯架的丰田全新电动SUV,只卖1.5万美元。
但丰田bZ3X确实存在,而且真的以这个价格上市销售。不过有个限制条件:只在中国市场出售。
汽车业高管们曾经梦想打造“全球通用车型”,只需设计一次就能卖遍全世界。如今这个梦想已经破灭,尤其是在全球最大的两个汽车市场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市场加起来占全球汽车销量的近一半,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Financial Times(2025.5.6)️
按语:本文记载了投资史上的一段传奇佳话。2007年,“股神”巴菲特与对冲基金机构Protégé展开十年赌局,以标普500指数基金挑战精挑细选的对冲基金组合,验证被动投资与主动管理的优劣。面对行业质疑,巴菲特坚持认为高昂管理费将吞噬收益,而看似平庸的指数基金终将胜出。这场广受市场关注的对决在金融危机与经济复苏中跌宕起伏,最终指数基金以压倒性优势胜出,成为被动投资理念的里程碑。这场世纪豪赌不仅令金融界反思投资本质,更将“低成本、广覆盖”的指数化策略推上神坛,书写了现代投资史上最具启示性的篇章。
正文:(8,700字,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2007年夏天的一个慵懒午后,泰德·塞德斯(Ted Seides)坐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5层他那间气派的转角办公室里。CNBC财经频道的嘈杂声从背景传来,百无聊赖之际,他决定处理积压的电子邮件。就在这时,一封特别的邮件吸引了他的目光。
这是一位朋友发来的文字记录,记载了沃伦·巴菲特与一群大学生的近期对话。作为“奥马哈先知”(Oracle of Omaha)的长期崇拜者,塞德斯从不缺席巴菲特旗下投资帝国——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度股东大会。但那天早上,这份文字记录中的某些内容让他惊讶得差点被咖啡呛到……
The Information(2025.5.5)️
按语:本文分析了美元贬值对科技行业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政策引发美元汇率与美股同步下跌,导致海外投资者撤离美国市场。汇率波动对科技企业造成双向冲击:海外收入占比较高的企业可能受益于货币兑换收益,但依赖进口原材料或以外币定价的企业面临成本压力。美元持续走弱增加了美国企业境外融资难度,同时外资撤离趋势可能形成"汇率贬值-资金外流"的恶性循环。不同企业在销售市场布局和货币结算结构上的差异,使得汇率波动对其基本面的影响呈现显著分化。
美元困境
特朗普总统宣布加征关税以后,美元汇率和美国股市出现了同步下跌的情况。
美元持续贬值的影响正在科技行业引发连锁反应,无论是成熟企业还是初创公司,其盈利能力和融资前景都面临冲击。
自特朗普总统一个月前宣布加征关税以来,美元汇率已经跌至202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如此剧烈的汇率波动,使得Meta、微软等科技巨头在财报电话会议中多次强调,这将对第一季度乃至全年业绩产生显著影响……
Foreign Affairs(2025.4.16)️
按语:本文载于《外交事务》,站在美西方立场,除个别措辞描述外,内容相对客观,系统介绍了俄罗斯如何通过区域合作机制、经济整合及安全网络,重建了对前苏联国家的影响力,并在俄乌战争后进一步增强。1)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通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联盟等架构强化区域联动,并利用能源供应、法律框架及政治干预巩固自己在区域内的主导地位;2)俄乌战争爆发后,多数前苏联国家并未如西方预期一般在政治上倒向乌克兰,反而与俄罗斯系统深化了合作,并成为其规避制裁的主要渠道;3)这些国家接收了大量俄罗斯的技术移民与资本投入,推动了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4)尽管部分国家在主权问题上保持谨慎,但俄罗斯通过安全协议与政治施压,限制了在这些国家的反俄活动;5)俄罗斯在区域内的地缘政治操作颇有精度,针对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差异化策略。总体而言,前苏联地区已形成复杂的新型地缘生态,俄罗斯影响力仍然颇具韧性,远远超出西方的预期与理解。
正文:(5,700字,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后,许多研究苏联加盟共和国的西方分析人士曾预期,这些国家的政府和民众会声援乌克兰,谴责俄罗斯试图吞并领土、否定乌克兰主权的行为。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这些原加盟共和国始终致力于巩固独立地位,在发展与西方国家及其他地区力量关系的同时,谨慎处理与俄罗斯的往来。但俄罗斯总统普京自1999年执政以来,将重建对“周边邻国”的影响力作为战略重点,以此实现其大国抱负。
普京执政初期便发动车臣战争,以武力迫使该地区重归莫斯科掌控。此后十年间,他不断强化遏制西方在原苏联地区影响力的策略:反对美国在中亚保留军事基地,阻挠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克兰等国通过“颜色革命”建立亲西方政权。2008年俄格战争期间,克里姆林宫以维护俄罗斯在“周边邻国”的“特殊利益范围”为借口发动军事行动。如今,俄罗斯遏制西方影响力的战略已升级为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并与西方国家就乌克兰未来展开长达三年的剑拔弩张的对峙……
️
按语:又一篇在教育杂志上发表对AI侵蚀教育的忧心忡忡(甚至悲伤)的文章。1)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虽能辅助完成作业和知识梳理,但也导致学生陷入“中文房间”(一个经典的思想实验、比喻)困境——通过技术工具机械完成学习任务却未真正掌握知识;2)教育工作者面临双重难题:既要拥抱AI,开发AI的创造性应用,又要遏制学生对AI的投机性滥用。现有策略不足以有效平衡两者;3)研究发现,学生过度依赖AI会导致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系统性的下降。历史上有可比案例:计算器普及后,普通人数学能力随之衰退。4)核心矛盾在于,AI工具只能在表面上提升作业效率,却可能消解教育最关键的部分,在(痛苦的)学习中磨练、积累、成长、领悟、完善自我。
点评:当年,“中文房间”(the Chinese room)是用来形容机器人的,比喻机器人虽然能够输出知识,并无真实意识。今天,它却被用来形容依赖AI进行“自欺欺人”虚假学习的人类。真是莫大的讽刺。AI对教育的影响是全面的,现在看来可能弊大于利,不仅是侵蚀和取代,而且颠覆了教育的一切功能。“潘多拉的盒子”已然打开,AI将贯穿生活的一切,过去的世界再也回不去了。
正文:(4,300字,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自2022年底ChatGPT问世以来,学生群体始终是其最活跃的用户。当2023年春季用户增速放缓时,AI热潮看起来好像即将消退,但同年9月便又恢复了增长,原来是因为暑假因素导致的正常波动。尽管各类机构都在艰难适应这个时而强大时而笨拙的工具,但学生们立刻发现AI对完成《哈姆雷特》或“法国革命”等1,500字作业的巨大帮助。这也促使OpenAI等公司近期纷纷推出学生折扣,将其视为重要的市场拓展策略。
美国每年约有1,500万大学生,他们完成的论文和考试答卷总字数高达几十亿。虽然每门课程的直接产出就是学生作业——包括论文、考试、研究项目等,但课程真正的价值在于学生的学习体验。著名教育理论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曾经说过:“学习成效取决于学生的实践与思考,而且只取决于这两点。”作业本身就像电影中的麦高芬道具(MacGuffin),保质期短得像酸奶油,经济价值几乎为零。它唯一的作用就是促使学生投入精力进行思考……
The New York Times(2025.5.5)️
按语:关于最近在美国媒体刷屏(同时又颇有争议)的Met Gala活动的一则报道。
正文:(3,400字,阅读全文请加入星球)去年十月,当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服装学院宣布即将举办“极致剪裁:黑人风格”(Superfine: Tailoring Black Style)时装展览的时侯,美国的政治氛围与现在截然不同。
当时,美国历史上首位女性副总统、也是首位代表主要政党参选总统的黑人女性卡玛拉·哈里斯,正处于白宫竞选活动的最后冲刺阶段。由服装学院首席策展人安德鲁·博尔顿(Andrew Bolton)历时五年筹备的这个展览,在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遇害事件引发种族问题反思后,致力于推动馆藏与展览的多元化,这一举措早就应该实施了……
来源: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