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暮春的晨光穿透吉阳夜市霓虹,为街角的“学习书肆”镀上一层金边。4月17日上午,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在这里悄然展开,市政协“书香政协·阅见三亚”读书分享会,以《崖州人文录》为舟,载着政协委员、文化学者与市民读者,驶向琼南文化的深水区。
书香政协·阅见三亚
暮春的晨光穿透吉阳夜市霓虹,为街角的“学习书肆”镀上一层金边。4月17日上午,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在这里悄然展开,市政协“书香政协·阅见三亚”读书分享会,以《崖州人文录》为舟,载着政协委员、文化学者与市民读者,驶向琼南文化的深水区。
“这些细节让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符号,而是带着体温的同行者。”市政协委员、市图书馆馆长周翔介绍了《崖州人文录》的编写背景与初心,这一刻,仿佛千年文脉正在新时代土壤里,悄然萌发新芽。
窗外,阳光洒上书墙,《崖州人文录》执行编辑萧烟(本名李鸿新)和伍志洁、郑辉敏两位作者分享了他们在撰写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三亚长期被误读为‘文化沙漠’,实则蕴含深厚移民文化与多元族群融合的历史。”李鸿新表示,《崖州人文录》考证了明代崖州港贸易数据,收录黎锦纹样与方言渔歌,为三亚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基因。
“有幸参与了《崖州人文录》的部分内容撰写,地契是古崖州的历史、经济、文化珍贵资料,其承载的契约智慧对当代乡村振兴具有启示意义。”郑辉敏说道。
历时四年追踪驷轩盐场变迁,记录最后百亩盐田的凋零,通过老盐工口述重现三亚“盐田上的城市”辉煌……“另一边,伍志洁回忆起采写盐田消失与搭棚酒民俗的历程十分感慨,“三亚,不是‘文化的沙漠’,崖州在三亚大地沉淀了丰厚的人文资源,都值得人们去挖掘、去解读。”
抚过《崖州人文录》书封,崖州古城映入眼帘,台下有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市政协委员涂成凯、胡凯仔细聆听,若有所思。
“作为政协文史工作者,我们更应在这部‘天涯信史’中找准履职坐标。”涂成凯说,新时代下,我们既要当好文化根脉的“守护者”,通过民主监督推动古城保护立法;也要化身文化交流的“摆渡人”,让“鉴真晒经”“波斯沉船”的故事走进大众的视野;更要成为文化赋能的“实干家”,建议将黎锦纹样融入城市设计,推动崖州民歌与现代音乐跨界合作,让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知、可消费、可传播的文化IP。”
胡凯表示,这本书的动人之处在于揭示了崖州文化“和而不同”的密码。从唐代西域主帅阿史那献的十年居琼,到元代“崖州八景诗”的文人唱和,再到客家部落与黎族先民的共生共荣,多元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孕育出“海外邹鲁”的独特气质。这种包容性,恰似三亚湾的潮汐,既接纳百川又保持自我,为三亚赋予了文化底色。
微风透过窗檐拂过发梢,读者缓缓翻开书页,“这本汇聚了20位作者心血的‘人文档案’,让我重新认识了脚下这片土地。每当翻阅《崖州人文录》,都仿佛身置崖州古城之上,其斑驳的肌理背后延展着一片洁白的宁静,仿佛在与远去的历史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崖州人文录》凝聚了编者作者们的大量心血,各位编者作者、委员及群众的发言饱含深情,体现了对崖州文化的推崇和眷恋,令人感动。”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梁定会感慨地表示,加强对崖州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需要一代一代人接力,才能维系好崖州文化的根脉,才能守护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崖州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转化,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文化力量。
在《崖州人文录》的字里行间,我们触摸到了三亚文化根脉的千年温度。作为三亚首部系统梳理地域文化的典籍,这部由20位文化耕耘者耗时三载编纂的典籍,以考古般的严谨与文学般的深情,将散落在史籍碑刻、民间记忆中的崖州文化碎片,拼合成一幅气韵生动的精神图谱。
文化传承不在高阁,而在人间。当我们漫步南山“大洞天”、聆听咸水歌谣、品尝搭棚酒婚宴时,古崖州的文化基因依然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