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健康防线!全南县疾控中心(县卫监局)开展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工作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9 19:39 3

摘要:随着气温升高,蚊虫逐渐活跃起来,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也随之加大。为切实做好我县登革热防控工作,通过科学监测掌握伊蚊种群密度、分布,为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控提供依据。自4月起全南县疾控中心(县卫监局)启动2025年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工作,每月中下旬开展一次布雷

随着气温升高,蚊虫逐渐活跃起来,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也随之加大。为切实做好我县登革热防控工作,通过科学监测掌握伊蚊种群密度、分布,为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控提供依据。自4月起全南县疾控中心(县卫监局)启动2025年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工作,每月中下旬开展一次布雷图指数和成蚊密度(双层叠帐法)监测,将持续至10月份。

在监测现场,工作人员采用双叠帐法进行成蚊监测,使用双层叠帐、计数器、手电筒、电动吸蚊器等用具,选择居民区周边的外环境作为监测地址,诱集者位于内部封闭蚊帐中裸露两条小腿,采集者利用电动吸蚊器采集停落在蚊帐上的伊蚊,连续30分钟,分类判断,记录时间、地址、温度、湿度、风速。

同时对城区和农村的居民区开展布雷图指数监测,重点检查各类积水容器、水培植物、热带植物、景观水池、下水道口、雨水井、坑洼和排水沟等处蚊媒密度及其幼虫孳生情况,并详细统计积水容器数和阳性容器数。

在开展监测的同时,工作人员同步开展健康宣教,通过发放宣传资料、面对面讲解等方式,倡导群众落实“翻盆倒罐清积水”措施,强调“三不原则”(不剩积水、不堆杂物、不留死角),强化居民主动防病意识,为自我健康保驾护航。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属于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登革热高发季节为夏秋季,一般自5月份开始逐渐增多,8-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全人群普遍易感。登革热主要是通过白纹伊蚊(俗名花斑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我省以白纹伊蚊(俗名花斑蚊)为主。

登革热的症状有哪些?

发热(可达39℃):这是登革热最常出现的症状,可伴有四肢乏力、非常疲惫,有时还会出现厌食、恶心、肚子疼、腹泻等症状。

“三痛”:头痛、眼眶痛(感觉眼睛冒火)、全身肌肉骨关节痛(腰酸背痛)。

“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皮疹:发病第3~6天时,有的患者会在面部和四肢出现皮疹、发痒等症状, 3~4天后消退。

出血:个别病例在发烧5-8天后出现流鼻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皮下出血、尿血等表现

如何预防登革热?

目前,尚无疫苗预防登革热,防控登革热疫情的策略是干扰蚊虫生活史,降低伊蚊基数和消灭携带登革热病毒的伊蚊。

1、防蚊灭蚊

(1)家庭应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还可以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

(2)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 表露的皮肤喷洒或涂抹蚊虫驱避剂。

2、清除居家积水

传播登革热的蚊子生长在家居环境的小型积水容器中,清除积水,即可控制蚊子生长与繁殖,预防登革热。

定期更换家中绿萝等水养植物的瓶中水,并冲洗植物根部,保持花盆底盘干爽;大型水生植物的养殖水塘,要投放灭蚊药物。饮用水缸或其他使用水的容器要加盖,有污物要及时清洗,每5~7天换水1次。户外水井要加盖,家禽、家畜与鸟类饮用水槽要定期清理。

3、及时就诊

如果14天内曾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者居住地或工作场所周围1个月内曾出现过登革热病例,当出现上述登革热症状,请立即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旅居史及可疑的蚊虫叮咬史。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