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值此契机,医脉通特邀请温州市中心医院施伎蝉教授进行专访,从研究设计、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等维度,深度解读先诺特韦/利托那韦在新冠患者治疗中的价值与应用前景。
自新冠病毒全球流行以来,全球医学界不断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案,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成为抗疫的关键“武器”。近期,“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Simnotrelvir/Ritonavir and Nirmatrelvir/Ritonavir in the Treatment of Moderate to Severe COVID
‐19”文章已正式刊出,为我国自研抗新冠病毒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估提供重要循证依据。
作为国产首个获常规批准的抗新冠病毒药物,先诺特韦/
利托那韦广泛应用于轻、中型新冠患者的治疗,此次研究更增加了中、重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值此契机,医脉通特邀请温州市中心医院施伎蝉教授进行专访,从研究设计、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等维度,深度解读先诺特韦/利托那韦在新冠患者治疗中的价值与应用前景。
医脉通:
关注新冠中、重型患者治疗的临床意义重大,您认为从公共卫生与临床救治角度来看,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施伎蝉教授
温州市中心医院
新冠疫情呈全球波动流行态势,与病毒变异、输入及人群流动性密切相关。尽管疫苗接种与既往感染形成的免疫屏障可暂时延缓传播,但其保护效力随时间推移逐步衰减,为后续疫情反复埋下隐患。
近期,新冠病例呈现散发趋势,但总体发病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尽管目前新冠病毒的致病性和毒力较疫情初期有所下降,但高危人群,尤其是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重症率和病死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从临床实践来看,部分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感染新冠病毒后病程往往较长,表现为持续感染或慢性感染。例如,部分肿瘤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核酸检测结果长期无法转阴,这表明患者体内的新冠病毒难以被彻底清除,可能导致持续的反复感染。
医脉通:
这项研究成果对真实临床实践的指导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维度?您在临床真实使用这两种药物时有怎样的感受?施伎蝉教授
温州市中心医院
本研究主要从有效性和疗效方面阐述了其临床意义。
在有效性方面,先诺特韦/利托那韦组与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组在复合疾病进展率、死亡率以及由中型进展为重型新冠的比例上,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其次,在病毒清除时间和核酸转阴方面,两组结果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先诺特韦/利托那韦组的中型新冠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组(6.0 天vs. 8.0天),在重型和危重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中,两组之间的住院时间没有显着差异。
在安全性方面,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相近,且不良反应程度均较为轻微,经过对症处理后均能迅速改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因不良反应而停药的情况。
这两种药物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用于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在使用过程中,首先需关注的是用药时机。先诺特韦/利托那韦建议在症状出现后的3 天内开始使用,用药越早,效果越佳。而奈玛特韦联合利托那韦的时间窗口相对较宽,建议在症状出现后的5 天内使用,但若能在3天内使用,效果更佳。这两种药物都能有效降低重症高风险患者的死亡和住院风险。在用法和用量方面,这两种药物均较为便捷,均为每12 小时一次,连续使用5 天。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进行剂量调整;对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则建议禁用。
此外,在疗效方面,这两种药物均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毒效果,尤其是在病毒转阴和症状改善方面。大多数患者在用药后1-2天内症状明显缓解,特别是高龄患者效果更为显著。在耐受性方面,大多数患者未报告明显的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轻度腹泻或血脂甘油三酯升高的现象,但通常可自行缓解或通过对症治疗迅速改善。
需注意的是,利托那韦是一种长效的 CYP3A4 抑制剂,而这两种药物均含有该成分。因此,对于患有基础疾病,且正在使用抗凝药物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应谨慎选择用药,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剂量。
从药物的可及性来看,先诺特韦/利托那韦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属于医保乙类药品。由于其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临床应用中更多患者愿意选择该药物。总体而言,这两种药物在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方面效果良好,患者耐受性较高。从性价比角度考虑,先诺特韦/利托那韦的可及性和患者依从性更为突出。
医脉通:
此项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聚焦中、重型新冠患者治疗,其疾病背景复杂。在临床实践中,您为这类患者制定治疗策略时有哪些注意事项?施伎蝉教授
温州市中心医院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中、重型,尤其是重型新冠患者,重点关注其病情变化,包括早期识别重症的发生,以及从中型到重型风险的病情变化评估。因此,需重点关注一些重症预警信息,例如患者的呼吸频率变化、血氧饱和度变化,以及临床常用指标如D-二聚体、淋巴细胞计数和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此外,需特别关注高危人群,例如年龄大于65岁的高龄患者、未全程接种新冠疫苗的患者,以及合并慢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病等。这些患者即使初诊时为中型,但在治疗过程中可能迅速转为重型甚至危重型,因此早期识别和风险评估尤为重要。在治疗策略上,抗病毒治疗的合理使用是关键。抗病毒药物应尽早使用,因此建议患者尽快就诊,以尽早阻断病毒复制,降低重型、危重型的发生概率。同时,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此外,基础疾病的管理同样重要。例如,糖尿病患者在新冠感染后血糖可能较基础水平升高,这可能与病毒感染或激素使用有关,因此需要密切监测血糖水平。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关注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和BNP,以评估是否存在病毒性心肌炎或心肌损伤。新冠患者常伴有高凝状态或微血管血栓形成,因此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重症患者通常会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风险。关于抗生素的使用,若无明确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通常不建议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总体而言,对中、重型新冠患者的诊治经验强调早期干预、早期识别,并遵循综合制定和个体化原则。重点关注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尽早给药;对于出现呼吸衰竭或呼吸衰竭倾向的患者,尽早进行呼吸支持;同时控制基础疾病,预防并发症。通过结合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中、重型新冠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医脉通:
在新冠诊疗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患者全周期管理仍是重要课题,您认为应如何构建科学的患者管理框架?施伎蝉教授
温州市中心医院
疾病的全周期管理是目前备受关注的话题。在新冠诊疗体系下,构建全周期防治管理框架需要结合预防、筛查、诊疗、后期康复以及长期健康监测等多个环节。尤其需要依托基层医疗资源,提升其能力,并加强多学科协作。此外,信息化支持也至关重要。
在早期识别和分层管理方面,对基层医疗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患者初诊时可能前往卫生院或县级医院,因此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具备早期识别高危人群的能力,进行精准分类,将患者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实施差异化管理。目前,各级基层医疗机构均设置了发热门诊,并配备了抗原检测、血氧仪等设备,以实现轻症患者的就近诊疗。对于有中、重型倾向的患者,可通过医联体构建的转诊通道,及时将其转至上级医院或定点医院救治,避免延误治疗。
另一方面,全周期干预和多学科协作同样重要。对于高危患者,尤其是合并基础肺病或间质性肺炎的患者,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非常关键。对于重症患者,特别是已进入ICU的患者,采用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尤为重要。由于许多患者不仅存在新冠感染,还可能涉及其他基础疾病,因此需要MDT团队优化治疗方案,包括激素和抗凝治疗的选择。
其次,患者经过救治康复出院后,应尽快启动社区或基层医院的随访。可通过肺功能监测、定期CT评估等方式,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同时,可开展简单的康复训练,如体操或其他力所能及的康复活动,这对社区健康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基层医疗机构应将其纳入慢病管理。例如,合并慢病哮喘的患者,可通过基本卫生服务纳入临床管理,以便早期筛查和干预。
目前,医防融合是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患有慢阻肺、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可将其纳入慢病和传染病的协同管理,依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新冠感染后实现早期筛查和干预,降低其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总体而言,全周期患者管理模式的核心在于预防,即从预防到诊疗再到康复,形成闭环整合模式。以基层医疗为枢纽,依托信息化支撑,通过多学科协作作为保障,兼顾个体化治疗和群体健康管理。未来,或许需要进一步探讨基于AI大数据的动态分析评估,以实现更精准的资源分配和健康干预。
专家简介
施伎蝉 教授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三级教授
温州市中心医院结核病二科主任兼南白象院区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浙江省卫生高层次人才“医坛新秀”、温州市“新世纪551人才”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基础学组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核病学分会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常务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病毒学分会委员
浙江省康复医学会感染病康复专业常务委员
温州市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温州市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参与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5项,主持完成省、市级科研课题3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国家核心期刊医学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4部,授权专利7项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来源:医脉通抗感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