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伊斯兰堡的大街上,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卖烤饼的大爷看见中国人路过,非要往手里塞两块刚出炉的馕,嘴里喊着“chini dost(中国朋友)”;可转过街角的咖啡馆,几个巴基斯坦年轻人正用乌尔都语讨论“中国投资是不是抢走了我们的工作”。
在伊斯兰堡的大街上,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卖烤饼的大爷看见中国人路过,非要往手里塞两块刚出炉的馕,嘴里喊着“chini dost(中国朋友)”;可转过街角的咖啡馆,几个巴基斯坦年轻人正用乌尔都语讨论“中国投资是不是抢走了我们的工作”。
在老一辈巴基斯坦人心里,对中国的感情是有分量的。1962年中印冲突时,巴基斯坦第一时间站出来力挺中国;汶川地震时,他们把全国战略储备的帐篷全搬来支援,连总统坐的专机都改成了货机运物资。这种情谊到现在还在街头巷尾流传:拉合尔的老茶馆里,大爷们聊起天必提“中国医生当年在我们村免费看病,药箱里啥药都有”;卡拉奇的纪念品商店,老板会主动给中国游客打“兄弟折扣”,比标价直接便宜三成。有次我在拉瓦尔品第打车,司机听说我从中国来,指着仪表盘说:“看见没?这空调是中国产的,凉快!”
中巴经济走廊也让不少巴基斯坦人尝到了甜头。瓜达尔港的渔民哈桑,以前靠出海打鱼一天赚200卢比,现在在中企码头当搬运工,月薪能拿3万。他指着远处的起重机说:“我儿子现在能上双语学校,学费全靠这儿。”但偏远的俾路支省就不一样了,当地人抱怨项目好处都被旁遮普省拿走了,2024年那次针对中企的袭击事件后,我在奎达遇到个小店老板,他悄悄说:“知道恐怖分子不对,但年轻人没工作,心里难免有火。”更有人信了西方媒体的“债务陷阱论”,拉合尔的大学生阿里就说:“我们借了那么多钱,将来拿什么还?”
在伊斯兰堡孔子学院,中国老师教“孔融让梨”的故事,学生们听得直点头,可一说到“中国年轻人结婚不要彩礼”,全班都炸开了锅——在巴基斯坦,彩礼往往是家庭的沉重负担。这种认知差异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中国游客在餐厅拍照,可能被当成“对食物不尊重”;商务谈判时直来直去谈价格,对方会觉得“不给面子”。最有意思的是消费观,拉合尔富人区的太太们一边抢购中国护肤品,一边私下嘀咕:“他们买东西怎么不砍价?是不是看不起我们?”
在卡拉奇工作的中国工程师老王,每天出门都要带着当地保镖,后备箱里备着古兰经复印件——这是应对安检的“护身符”。2025年那次袭击事件后,他养成了新习惯:去市场只敢现金支付,手机里连张当地建筑的照片都不敢存。但当地人的善意也让人暖心头:袭击发生第二天,undreds of Karachi residents自发举着蜡烛来中企营地守夜,有个大姐抱着自家烤的馕说:“你们别怕,我们和你们在一起。”这种极端的安全压力,让在巴中国人既像贵宾,又像需要保护的“特殊群体”。
在拉合尔的网红咖啡馆,22岁的法蒂玛正对着手机学唱《孤勇者》,手机壳上印着《原神》的角色。她是典型的Z世代:玩中国手游、追B站的汉服视频,甚至用乌尔都语翻唱抖音神曲。“我觉得中国超酷,科技发达又有文化!”但聊到中巴经济走廊,她却皱起眉头:“我们老师说,项目利润大部分被外国公司拿走了,是真的吗?”这种矛盾在数据里更明显:40%的年轻巴基斯坦人喜欢中国文化,可只有一半支持政府和中国的深度合作。他们对中国的感情,少了父辈的“无条件信任”,多了份理性的审视。
真实的“巴铁”,说白了,巴基斯坦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就像他们爱吃的手抓饭——米饭和肉拌在一起,香是真香,偶尔也能咬到没煮软的米粒。街头巷尾的热情是真的,历史攒下的情谊也是真的,但现实中的利益摩擦、文化隔阂,同样真实存在。当中国游客为那句“chini dost”感动时,别忘了巴基斯坦人心里也有本账:他们感激中国的帮助,却也担心被“大哥”的影子遮住;他们喜欢中国的科技产品,却也害怕被经济合作“绑得太紧”。
或许正如瓜达尔港的老匠人说的:“兄弟之间也要明算账,互相尊重比啥都强。”下次再有人说“巴基斯坦人对中国人特别友好”,不妨想想那些街头的笑脸背后,还有无数没说出口的真实故事。你身边有认识的巴基斯坦朋友吗?他们怎么看待中国?来评论区聊聊,说不定能刷新你的认知!
来源:南国笑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