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南怀瑾先生著作与相关传记资料,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本文资料来源:《论语别裁》、《金刚经说什么》、《禅与道》、《南怀瑾与彼得·圣吉》、《一个学佛者的自白》、《南怀瑾访谈录》以及南师生平传记。图片均源自网络,如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南怀瑾先生著作与相关传记资料,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本文资料来源:《论语别裁》、《金刚经说什么》、《禅与道》、《南怀瑾与彼得·圣吉》、《一个学佛者的自白》、《南怀瑾访谈录》以及南师生平传记。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南怀瑾先生,一代国学大师,儒释道三家集大成者。他运儒家之“中庸”,修佛家之“禅定”,行道家之“清净”,融贯古今中外,通达三教九流。他将深奥玄妙的经典智慧,以平实亲切的语言传于世人,令无数求道之人受益匪浅。究竟是何种因缘造就了这位通儒?他的学问究竟源自何处?他又是如何做到融会贯通,创立独特的修身养性之道的?
一九六七年的春日,台湾阳明山上,松柏环绕的小院内,几位学者围坐一室,静候一场殊胜的论学。
“南老师今日要谈什么呢?”一位戴眼镜的青年问道。
“听说是要解《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旁边的中年人轻声答道,眼中满是期待。
不多时,一位身材魁梧、面色红润的中年人缓步而入。众人起身行礼:“南老师好!”
此人正是南怀瑾,时年近五十,却精神矍铄,目光如炬。他微微颔首,在主座落座,随手取出一本古籍,轻轻抚平。
“诸位既然来了,不如先说说你们读《金刚经》有何心得?”南怀瑾问道,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
那位戴眼镜的青年起身答道:“弟子以为,佛陀教导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指修行人应当放下执著,不执着于任何境界,方能生起清净心。”
南怀瑾微微点头,又问:“那么,儒家的‘格物致知’与此有何异同?”
青年一愣,显然没料到南老师会突然转向儒学。正踌躇间,旁边一位老者开口道:“南先生,弟子愚见,儒家‘格物致知’讲究穷究事物之理以达至知,似乎与佛家‘无所住’有所不同。”
南怀瑾轻抚胡须,眼中闪烁智慧的光芒:“你们可曾想过,孔子所言‘克己复礼为仁’与佛陀所说‘无我’是否暗合?老子之‘无为’又与禅宗‘不立文字’有何交集?”
众人面面相觑,无人能答。
南怀瑾从容道来:“三教之别,如同饮水,源头虽异,归海则一。《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佛家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家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看似殊途,实则同归。”
一位老者好奇问道:“南老师如何能通达三教,将其融会贯通?”
南怀瑾目光悠远,回忆往事:“少年时,我拜师学艺,先从儒家典籍入手。我的恩师告诉我,读书须得‘温故知新’。我日夜苦读《四书五经》,背诵如流,但总觉空中楼阁,不得其要。”
“后来经历战乱,我得遇一位高僧,传我佛法心要。那时我终日‘坐忘’,寻求‘明心见性’之道。我悟到,佛法重在修心,不在辩论经义。”
“待到而立之年,又得缘拜访道家真人,习练‘导引’之法,明白‘清净无为’也是一条修行大道。”
众人听得入神,一位中年学者忍不住问道:“三教之学浩如烟海,南老师如何记得如此之多?”
南怀瑾笑道:“非是记得多,而是明白一个道理:万法归宗,殊途同归。当你明白这个道理,三教经典自然贯通。就如同手指指向月亮,手指有五,而月亮只有一轮。”
“我读书有一法,不为记诵,只为心会。每读一书,必问三问:此书讲何道理?与我所学有何异同?如何用于修身处世?如此反复思量,自然融会贯通。”
此时,院外春风拂过,花香随风飘入,南怀瑾指着窗外道:“看那花开花落,无悲无喜,顺应自然,此乃道家之妙;再看那花虽无情,却馨香四溢,泽被世人,此乃儒家之仁;而花开花落,刹那芳华,瞬息万变,此又印证佛家‘诸行无常’之理。”
众人若有所悟,神情肃穆。
南怀瑾继续道:“我之所学,源自几位名师的指点。我的国学启蒙老师章太炎先生教导我,读经须‘明其义,通其理’;禅宗虚云老和尚告诉我,修行在‘明心见性’;道家黄元规真人传我‘守一’之法,教我体悟‘道’之玄妙。”
“但真正的学问不在书本,而在实践。我常年‘慎独’,无人处更加严于律己;我习‘禅定’,在动中求静,在繁中求简;我修‘无为’之道,顺应自然,不逆天理。”
一位老者恭敬问道:“南老师能否谈谈您的修行心得?如何在现代社会实践三教智慧?”
南怀瑾沉吟片刻,正欲开口,忽见窗外云起,天色渐暗。
“今日时间已晚,这个问题涉及修行核心,非三言两语可说清。”南怀瑾看了看天色,“下次再详谈吧。”
众人面露失望之色。一位年长者不禁言道:“南老师,您刚才的开示已让我们获益良多,但这个问题确实是我们最为关心的。您通达三教九流的智慧传承,背后必有不传之秘。能否请您再多开示一二?”
南怀瑾看着众人渴求的眼神,微微一笑:“也罢,既然诸位有此诚心,我便将我数十年苦修所得,以及先师们的心法要诀,为诸位道来。”
南怀瑾正襟危坐,眼神如电:“所谓通达三教九流,关键在于‘通’而非‘博’。读万卷书不如悟一个‘理’,参百家言不如明一个‘道’。我之所学,虽涉猎广泛,但核心只有一个:明心见性,修己安人。”
“我的学问传承,实则源自几位大师的亲传心法,更有自身数十年如一日的修持体验。”
南怀瑾缓缓道来:“儒家修‘诚’,佛家修‘空’,道家修‘静’。三者看似不同,实则一体。我早年拜师章太炎先生,他教我读《论语》,重在‘温故知新’;读《大学》,重在‘格物致知’;读《中庸》,重在‘致中和’。章先生常说,圣人之道,贵在实践,非口头禅。”
“后来遇见虚云老和尚,他教我禅宗心法。一日我问他:‘如何才能开悟?’老和尚拈起一朵花,一言不发。我茫然不解。老和尚说:‘悟在刹那,迷在永劫。你看这花,生时不言生,灭时不言灭,这便是禅。’”
“黄元规真人传我道家‘内丹’之术,教我‘守一’、‘抱元’之法。他说:‘道家修行,在于返璞归真,复归婴儿之境。心如止水,动而不乱;神如明镜,照而不着。’”
南怀瑾顿了顿,继续道:“三位恩师的教诲,看似各不相同,实则殊途同归。儒家讲‘明德’,佛家言‘菩提’,道家述‘得道’,都是指向心性的澄明纯净。”
“我之所以能融通三教,不在于记忆了多少经典,而在于参透了一个根本: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儒释道三家,都是指引人心归真返璞的路径。”
南怀瑾取出一杯清茶,轻轻啜饮一口,眼神清澈如水:“修行有三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第一境界是常人见解,第二境界是修行悟道,第三境界是功行圆满。”
“我的学问传承,就在这三境界的修持中。最初学习经典,如同婴儿学语,一字一句地记诵;中期质疑探索,如同少年叛逆,处处发问;最后豁然贯通,如同老者安详,万法归一。”
一位弟子恭敬问道:“南老师,我们该如何实践这些智慧?”
南怀瑾微笑答道:“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儒家教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在实践;佛家教我们觉悟人生,超脱生死,重在智慧;道家教我们顺应自然,无为而治,重在养生。三者缺一不可。”
“我每日清晨‘坐忘’,体会‘无我’之境;白日处事,践行‘仁义’之道;夜晚养神,修习‘清净’之法。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然能够融会贯通,通达三教九流。”
“修行无秘诀,唯有持之以恒。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心静千日,其道自明。诸位若能坚持不懈,必有所成。”
院外夜幕降临,星光点点。南怀瑾起身,向窗外望去:“看那星空浩瀚,万古永恒,此乃‘道’也;星星各居其位,互不侵犯,此乃‘礼’也;星光虽微,却能照亮黑暗,此乃‘慈悲’也。天地间万事万物,皆可悟道,关键在于一颗虔诚求索之心。”
众弟子起身,向南怀瑾深深一拜:“多谢南老师指点迷津!”
南怀瑾微笑颔首:“记住,真正的学问不在于博览群书,而在于反求诸己;不在于高谈阔论,而在于躬行实践;不在于辩才无碍,而在于心地光明。愿诸位在修行路上,能见性成佛,明心见道,终成大器。”
星光下,南怀瑾的身影显得格外高大,仿佛融入了天地之间,成为永恒智慧的化身。而他的教诲,如同星光般照亮了在场每一个求道者的心灵,指引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来源:云水禅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