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掌上春城讯最近,“撕拉片”在社交媒体上火了。不少明星晒出自己的撕拉片照片,评论区被“颜霸”“自然美”“怼脸的神”等夸赞刷屏。一时间,撕拉片受到追捧,成了不少店铺的主推产品。撕拉片300多元一张的价格、“拍一张少一张”的稀缺性特点,也引发网友的热议。
掌上春城讯 最近,“撕拉片”在社交媒体上火了。不少明星晒出自己的撕拉片照片,评论区被“颜霸”“自然美”“怼脸的神”等夸赞刷屏。一时间,撕拉片受到追捧,成了不少店铺的主推产品。撕拉片300多元一张的价格、“拍一张少一张”的稀缺性特点,也引发网友的热议。
“撕拉片”是什么照片?
为何它单价不菲?
“为什么突然火起来”?
据介绍,撕拉片是一种即时成像的胶片,它无需暗房冲洗,拍摄后等待一段时间会自动显影,且使用过程中需要手动“撕拉”出相纸。这种照片也因为“一撕”“一拉”的动作而得名。在数码影像主导的时代,撕拉片早已停产,目前市面上的正版撕拉片相纸基本来源于摄影机构或个人囤货,因此撕拉片也有了“拍一张少一张”的说法。物以稀为贵,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单盒十张装撕拉片已经飙升到了2000多元。
撕拉片的火爆离不开明星效应和社交媒体的传播,在关于商品营销和消费陷阱的反思之外,我们也透过撕拉片看到了当下年轻人对于拍照这件事的态度。
明星在社交平台晒出拍摄的撕拉片
如今,拍照越来越方便,人们只用动动手指就可以拍出高清照片。在AI修图、一键美颜的今天,拍照早已不仅出于记录生活的功能性需求,更承载着人们的审美需求、表达需求和社交需求。反过头来看撕拉片,它的很多特点恰好与人们的这些需求相契合。
带有复古色彩的撕拉片,它的噪点和偏色模糊掉了皮肤的小瑕疵,让照片自带美颜滤镜和氛围感。定焦、不可逆、手动撕拉等拍摄特点,也提供了一种反数字、反算法的体验。换句话说,撕拉片在“真实”和“滤镜”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既保留了生动感和古早的仪式感,又迎合了修图时代的审美,降低了颜值焦虑。这种“有保留的真实”,让年轻人在拍照中找到了舒适区。
不能忽视的一点是,一套完整的撕拉片流程,并不是停留在拿到照片的一刻,社交媒体的互动才是真正的终点。撕拉片不只是一张留念照片,也成了新型的社交货币,物理相纸实际上变成了数字内容的素材。英国传播学者格雷厄姆·梅克尔在其著作中提到:“自拍诞生于在公众面前书写自我的时刻。这是一种表演,一种姿态,一种主张。”拍撕拉片和晒撕拉片也是如此,拍摄和撕拉中的仪式感、明星同款挑战、最终成片、高价,甚至是拍摄翻车现场,每一步都能被拆解成可供分享的内容。不同的内容可以延伸出不同的表达,比如对明星偶像的追随、对复古潮流的推崇、对消费实力的展示、对个人形象的自信等。
这也让人联想到之前在商场中重新火起来的“大头贴”。当然,如今的“大头贴”在社交媒体中的名字已经改为了“人生四格”,这背后的逻辑与撕拉片的火爆其实很相似。只不过撕拉片因为其“稀缺性”,而有了更多的溢价。
从九宫格、live图,到“人生四格”和“撕拉片”,照片的流行风格一直在变,但人们对于自我展示和影像社交的需求一直没变。当一次潮流褪去,新的潮流又将出现或轮回,在这个影像即语言的时代,人们选择用什么影像载体,也是在选择用怎样的方式定义和表达自己。
多数网友表示
“好看,但是太贵了。”
来源:掌上春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