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其中,一项源自古代中国的船舶技术,水密隔舱,堪称是抗沉没的“定海神针”,其出现和应用,遥遥领先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地区,深刻影响了航海史的进程。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古代航船如何与惊涛骇浪搏斗,确保“人船安全”?除了依靠经验丰富的舵手,船舶本身的“硬实力”至关重要。
这其中,一项源自古代中国的船舶技术,水密隔舱,堪称是抗沉没的“定海神针”,其出现和应用,遥遥领先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地区,深刻影响了航海史的进程。
水密隔舱,简单说就是用厚实的隔板,将船体内部空间分隔成一个个独立、互不相通的舱区。这个想法听起来似乎不复杂,但真正将其系统地应用到大型船舶上,却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创举。
而最早则要追溯中国古代船舶的关键创新水密隔舱技术,我们能找到的最早、而且有具体文字记录的线索,是将时间轴指向了唐代。
当时的文献记载虽然非常简略,却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在唐朝的岭南地区,有一种被称为“獠船”的本地船型,它的结构中已经采用了船舱内部进行分隔的设计。
这段记录文字不多,没有详细描绘具体的技术细节,但它的出现,本身就强有力地证明了这项提升船舶抗沉能力技术的早期应用痕迹。
这显示出早在那个年代,中国的造船工匠们可能已经通过实践经验认识到,通过在船体内部设立隔离,可以显著增强船只的安全性,让船在部分船舱受损进水时,依然不易沉没。
到了宋代水密隔舱技术迎来了辉煌的发展和普及。宋人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详细描述了当时远洋海船的构造:“舟船深阔,货泉及人,分贮其中。”
这段记载清晰说明,宋代的海船已经普遍使用隔板将船舱分开,不仅用于分隔货物和人员,更明确了其“备不虞”也就是防止沉没的安全功能。
进一步看,考古发现提供了更为直观的证据。1974年在福建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沉船,其残存船体就清晰地展示了多达十三个船舱,由厚实的隔舱板牢固隔开。
这些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连接,形成了有效的防水屏障。这艘沉船,如同一个“时间胶囊”,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至少在13世纪,中国造船匠人已经娴熟掌握并广泛应用水密隔舱技术。
那么,水密隔舱究竟是如何发挥其“抗沉”魔力的?
船只上之所以要有水密隔舱,它最核心的作用,就在于能把风险切割开来。想想看一艘内部完全相通的船,船壳一旦在某个地方破损,海水进来后不会被任何阻碍拦住,它会一路灌满所有空间。
这样一来,整艘船的浮力很快就彻底没了,船也就直接沉到底了。而这对于那些要在广阔大海上航行、随时可能撞上礁石或者遭遇恶劣天气的船来说,本来就是最要命的事。
而有了水密隔舱,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坚固的隔舱板将船体牢牢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水密单元。即使航行途中不幸触礁或者被撞击,导致一两个舱室破损进水,海水也只会被限制在受损的舱室内。
只要破损范围没有超出船体结构能够承受的极限,其他完好的舱室依然能提供足够的浮力,支撑整艘船继续漂浮在水面上。
这就大大提高了船舶的生存能力,为船员赢得了宝贵的自救或等待救援的时间,简直就是给船买了份“保险”。
这还没完,水密隔舱带来的好处,绝不仅仅是提高抗沉性,它还极大地增强了船体的整体结构强度。
这些横向的隔舱板如同框架,有效抵抗了船体在风浪中可能产生的变形,使得船舶更加坚固耐用,能够承受更恶劣的海况。
对于需要运载大量货物的远洋商船和需要坚固结构支撑火炮的战船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分隔开的舱室也方便对货物进行分类管理,不同的货物可以装载在不同的舱室中,避免混杂和相互污染,也便于装卸。这种精细化管理,对于古代的远洋贸易来说,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
因此,水密隔舱技术堪称一项“一举多得”的伟大发明。它不仅是船舶安全的守护神,也间接提升了船舶的运载能力、结构强度和货物管理的便捷性,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领先世界的核心体现之一。
当然,中国在船舶水密隔舱技术上的领先,并非孤芳自赏。
这项先进的技术,也曾被来到东方的西方人所观察和记录。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元代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在他的游记中,曾描述过中国海船的内部结构:“其内部分为十三舱,以坚厚木板隔成,皆固着甚善……倘有某舱偶然破裂,则水不得入他舱,舶中诸人,各就其舱修治之。” 这段描述,与我们今天所知的水密隔舱原理高度吻合。
马可·波罗的惊叹,从侧面印证了当时中国造船技术的先进程度,以及水密隔舱在大型海船上的成熟应用。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有马可·波罗这样的见证者将信息带回欧洲,水密隔舱技术却并未在当时的西方造船业中引起足够重视并被迅速采纳。
欧洲船舶普遍采用水密隔舱设计,已经是几个世纪之后的事情了,通常认为要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才逐渐普及。
这中间长达数百年的“技术时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技术传播的壁垒?是东西方造船理念的差异?这些问题或许没有单一的答案,但历史事实是中国在这项关键技术上,确实领先了西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进一步看,水密隔舱技术的成熟,也为中国古代更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奠定了基础。
例如,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船队,尤其是传说中尺度惊人的“宝船”,若没有包括水密隔舱在内的一系列先进造船技术的支撑,是难以想象的。
正是这些技术保障,使得船队能够经受住印度洋的狂风巨浪,完成七次远航的壮举。
信息来源:《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古人出海有哪些黑科技?》,浙江日报,2023年7月11日。
信息来源:《刺桐文脉·最闽南 | 千年绝技水密隔舱 刺桐福船逐梦“海丝”》,新福建,2024年5月10日。
来源:顶楼的小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