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琴】肌少症,远不止“肌肉减少”那么简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0 08:45 1

摘要:担任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老年营养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营养标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特医食品与保健食品评审专家,中国科协老年营养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上海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兼临床营养主任委员,上海市食疗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亚太临床营养学会理事。

作者:孙建琴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学科带头人,上海市老年营养健康质控中心主任。

担任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老年营养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营养标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特医食品与保健食品评审专家,中国科协老年营养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上海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兼临床营养主任委员,上海市食疗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亚太临床营养学会理事。

擅长各种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营养评估和健康管理,主持完成数十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科技成果奖4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编营养学专著和营养科普书10多本。牵头组织制定多个膳食营养相关的国家卫生行业标准、肌肉衰减营养与运动干预中国专家共识,担任多本学术杂志编委。

肌少症,远不止 “肌肉减少”那么简单

父亲的肌少症与晓慧的“小粗腿”撞了个满怀,才发现消瘦的代价并不是轻盈…… 餐桌上,母亲提到父亲今天去了医院,拿回一张“肌少症”的诊断单。晓慧忍不住插嘴:“我也想少点肌肉,这大粗腿穿七分裤像萝卜,拍照全靠美颜修图!”母亲却皱着眉,声音紧绷得像拉满的琴弦:“你爸现在连矿泉水瓶都拧不开!你工作忙,没空关心他。上个月他买菜时摔在小区台阶上,尾椎骨疼了大半个月,这些你手机里的滤镜能修吗?”母亲长叹一声,语气沉重。

晓慧愣愣地看着父亲长袖下藏着的淤青,那些他总轻描淡写说是“撞到门框”的痕迹,此刻显得触目惊心。电子秤上,父亲的体重已低于正常值,诊断书显示他的肌肉量跌破安全线——原来,消瘦的背后不是轻盈,而是逐渐流失的握力和平衡,生命正在悄然透支。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肌少症对健康的威胁超乎想象!

肌少症最初被定义为老年人因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肌肉退行性变化,以“肌肉数量减少”为主要特征。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它不仅关乎肌肉量,更涉及肌肉力量下降和身体功能的退化。由于其对健康的重大影响,2016年,肌少症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纳入国际疾病分类表。它的危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肌肉功能全面受损

研究显示,当 肌肉量减少30%时,正常功能就会受损,随之而来的是活动能力下降:走路变慢、步伐不稳、行走困难,甚至连登高、坐立、举物等日常动作都变得吃力。病情加重后,患者可能难以站起、下床困难,步履蹒跚、平衡失调,极易跌倒或骨折。一旦因骨折长期卧床,肌肉流失和骨量下降会进一步加速,增加老年人残疾和丧失自理能力的风险,严重威胁生活质量和健康寿命。

※ 隐藏的“虚胖”危机

对老年人来说,更危险的是肌肉(尤其是骨骼肌)流失的同时,脂肪组织往往会堆积。这种“肌肉衰减性肥胖”——既有肌肉减少又有脂肪增加的现象,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的重要诱因。此外,肌少症还与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认知障碍、肾病甚至恶性肿瘤密切相关,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

※ 与“慢阻肺”紧密关联

80%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患者伴有肌少症。体重越轻的慢阻肺患者,越容易发生继发感染和呼吸衰竭。肌少症对慢阻肺患者的疾病进展和生活质量影响尤为显著。

※ 难以察觉的生理移位

肌少症还可能导致器官位置异常,如胃下垂、子宫脱垂或直肠脱垂(脱肛),这些变化往往不易察觉,却悄然侵蚀健康。

好消息:肌少症可防可治

尽管危害不小,但肌少症并非无药可救。治疗的目标是减缓或逆转肌肉质量与功能的下降,减少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目前,营养治疗 和 抗阻运动 被公认为防治肌少症的 “两大法宝” 。

快问快答:

为什么肌少症在老年人中更常见?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体骨骼肌量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衰减。一般50岁后,肌肉量平均每年减少1%~2%;60岁以上,慢性肌肉流失率约为30%;到80岁时,可能高达50%。肌少症的典型表现包括虚弱、四肢无力、易跌倒、步速缓慢和行走困难等。

封面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本站动态栏:

来源:时尚的山东小姐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