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9年4月23日,就在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会议室内,时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的古比雪夫用红色铅笔将苏联五年计划草案中的钢产量指标从1000万吨改为了1700万吨。这标志着苏联即将开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五年计划。
1929年4月23日,就在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会议室内,时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的古比雪夫用红色铅笔将苏联五年计划草案中的钢产量指标从1000万吨改为了1700万吨。这标志着苏联即将开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五年计划。
其实,细数古比雪夫本人的经历,就可以发现热情激进的性格似乎嵌在了他的骨子里。1888年5月2日,古比雪夫出生在了俄国鄂木斯克市的一个铁路职员家庭。在同期的其他革命者之中,古比雪夫的家庭情况是比较好的,起码不愁吃、不愁穿。
或许是生活优渥的缘故,古比雪夫在精神境界上更加追求完美,尤其在进入圣彼得堡矿业学院附中学习后,他对于俄国底层百姓所处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期间也接触到了革命思想。1904年,古比雪夫正式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次年就组织了沃兹涅先斯克的工人大罢工。
1906年,古比雪夫在莫斯科参与武装起义筹备工作期间沙皇当局被捕。此后的十年间里,因为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古比雪夫先后八次遭到了沙皇政权的逮捕,四次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劳改。尽管身临困厄,古比雪夫却始终坚持通过布尔什维克的秘密刊物《火星报》《前进报》来传播先进革命思想。
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捷克斯洛伐克军团与反动白军的联合围剿,古比雪夫临危受命,于1918年8月主持成立了萨马拉苏维埃政权,积极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根据苏共历史文件汇编的记载,当时古比雪夫在给列宁的电报中明确表示:“我们将动员一切力量保卫伏尔加河流域,直至最后一人。”
1918年11月,古比雪夫调任为了突厥斯坦战线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在任期间,他领导平定了当地巴斯马奇匪帮的叛乱,帮助恢复了中亚地区稳定秩序,为推动建立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苏联进入到和平建设时期后,古比雪夫长期在苏联中央担任要职,为苏维埃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从1923年起,古比雪夫就任苏联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大力整顿了苏联各级机关的涣散纪律,同时也推荐提拔了2.3万名工人出身的干部。
1927年,古比雪夫正式当选为了苏联政治局委员,由此进入了苏联权力中枢。在苏联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古比雪夫支持斯大林的工业化路线,他提醒苏联领导层:“我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自己的重工业基础,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生存的根本保障。”
为此,古比雪夫积极投身到了苏维埃的工业建设浪潮中来,先后出台了多项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的文件。1928年,古比雪夫亲自主持制定了《国民经济五年发展规划》,其中规定62%的工业投资必须集中于国家重工业。到了1932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国内的总发电量增长了近3.5倍,机床产量达到了2.3万台。
1930年,古比雪夫接替瓦列金·古比雪夫出任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主持编制了苏联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在1931年的全苏计划工作会议上,古比雪夫针对苏联当前的工业布局问题指出:“乌拉尔-库兹涅茨克煤炭冶金基地的建设,要与顿巴斯工业区形成互补,这是改变俄国‘农业国’面貌的关键一步。”为此,他亲自将建设基地选址到了马格尼托格尔斯克,并推行了三班倒施工。
在古比雪夫高效的组织能力推动下,苏联的计划经济发展迈出了一大步。根据苏联国家计委的统计资料显示,到了1932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较1928年增长了131%,重工业比重提升到了53.4%。
当然,在积极从事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古比雪夫也格外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在古比雪夫的建议支持下,苏联教育部门先后建立了莫斯科动力学院、列宁格勒化工学院等专业院校,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才后来都在卫国战争期间做出了大贡献。
尽管成绩卓著,但人毕竟不是铁打的,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还是严重侵蚀了古比雪夫的身体健康。1935年1月25日,古比雪夫因突发心肌梗塞在莫斯科逝世,年仅47岁。当然,对于古比雪夫的死因也存在一些阴谋论争议,在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斯大林后来在悼念文章中对战友古比雪夫做了高度评价:“他是党的最坚定的执行者,是将革命热情与建设理性结合的典范。”为纪念其贡献,萨马拉市还在1935年正式更名为了古比雪夫市,伏尔加河沿岸的古比雪夫水库、莫斯科的古比雪夫广场也以他的名字命名。身后哀荣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
如今,古比雪夫的骨灰正安葬在克里姆林宫的墙角下,上面的墓碑铭文写道:“献给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奉献一生的战士。”如此评价,恰如其分!
来源:历史小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