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疾控发布重要提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0 09:20 1

摘要:猩红热是由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以托幼儿童及学龄儿童为高发年龄段。

初夏时节

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雨水的增多

各种病毒也开始活跃

江苏疾控发布5月防病提示

一、猩红热

重点提示:

猩红热是由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以托幼儿童及学龄儿童为高发年龄段。

患者和无症状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被病原菌污染的物品、手、食物等传播,还可通过受损的皮肤感染。

感染猩红热后,通常会出现这些症状:

发热:发热是猩红热的首发症状,多以中低热为主,也有患儿高达39℃-40℃,伴有寒战。

咽峡炎:表现为咽扁桃体发炎、化脓。

皮疹:皮疹也是猩红热重要的症状之一,一般发病第2天出现,从耳后、颈部、上胸部蔓延到全身,压之褪色。皮疹一周左右会消退,同时会出现脱皮。

草莓舌、杨梅舌:患儿舌头会出现草莓样或者杨梅样。

按照我省往年流行特点,我省在春季的4-6月会出现猩红热的流行峰,到冬季11-12月再出现冬季流行峰。

防病要点:

1. 流行季节加强学校和家庭等室内通风,儿童避免到人口密集,空气流通不佳的公共场所。

2. 教育儿童和青少年养成良好手卫生习惯,规范洗手,必须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环境时佩戴口罩。

3. 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带病上课。如确诊猩红热需规范足量使用抗生素治疗。特别提醒:使用抗生素时,一定要完整疗程用药,以免链球菌通过蔓延或血行播散,引起严重并发症!因此家长万万不可心存侥幸,认为症状好转就擅自停药。

4. 儿童饮食注意营养搭配适当,增加户外活动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

二、谨防蜱虫

重点提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又称“蜱虫病”,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经蜱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也可经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传播,导致聚集性疫情发生。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基本知识

该病传播媒介主要为长角血蜱,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区的草地、树林、公园等。病原体为大别班达病毒,潜伏期多为6-9天,长者可达2周。

该病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发热,多在38.5℃以上,伴有全身不适、乏力、肌肉酸痛、头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症状,后期常出现心、肝、肾等脏器损害的表现。病情较重者可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晚期可有皮肤淤斑、吐血、黑便,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病死率可达30%。

近期,我省蜱虫叮咬已进入高发期,前往郊野景区等植被丰富的自然环境区域,需加强个人防护。特别是进行露营、垂钓、采摘等户外活动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防病要点:

1. 户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驱避剂(蚊虫驱避剂也有一定效果),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叮咬。

2. 一旦被蜱虫叮咬,千万不可生拉硬拽、强行拔除,要及时去医院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3. 带宠物到户外活动时,除了检查自己身上有没有携带蜱虫之外,也要查看一下宠物的身上有没有携带蜱虫,避免把蜱虫带到家里。

三、麻疹防控

重点提示: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见,传染性极强,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

麻疹的潜伏期通常为10-14天,初期症状可能只是发热、流涕、咳嗽等,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但如果在口腔颊黏膜发现针尖大小的灰白色突起(医学上称为“柯氏斑”),那可就要警惕了,这可能是麻疹的早期信号!

发热2-5天后出现皮疹,为红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隐退,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屑,2~3周消退。疹退同时体温也下降到正常,病情自愈。少部分病例可出现肺炎、喉炎、中耳炎、心肌炎和脑炎等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防病要点:

1、通过预防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适龄儿童按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非常重要。自2020年6月起,我国实施8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的免疫策略。

2、控制传染源,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开窗通风,晾晒被褥。同时要注意防寒保暖,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平衡饮食,增强免疫力。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尽量不要到人群拥挤、空气流通比较差的公共场所,尤其要注意加强对8月龄以内的、还未到疫苗接种年龄的婴幼儿的保护。

转自:江苏疾控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