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小胖
李景林
李景林,字芳宸、芳苓,号“广古川”。
近代武术大师、军事将领、武当剑术传人,山东国术馆创始人。
1885年(光绪十一年),生于直隶枣强县西七吉村(今河北省枣强县人)。
因其父懂得一些江湖拳脚,李景林从小就在父亲的指点下,随父学习燕青门、二郎门拳械。
在那个时代,习武不仅是强身健体的一种手段,更是一项谋生的本领。
李景林的父亲因深知这个道理,从李景林幼年记事起,就对他进行了严格的武术训练。每天天不亮,李景林就要起床练功,直到太阳升起后才能吃早饭。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李景林因身有任侠之气,曾为故里赋税闹过县衙。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3岁的李景林被父亲送入奉天的“育字军”陆军青年学校就读,期间被“盛字营的”管带宋唯一(武当剑下乘“丹”字派第9代传人)看中收为弟子,秘密传授武当剑术。
宋唯一(中)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受庚子国变影响,“育字军”被就地解散。
李景林只得离开恩师,返回家乡后,而他也并未因此放弃习武,反而把这次挫折当作了转机。
得知永年县有一位太极高手,于是立刻动身前往永年县,拜在太极宗师杨露禅第三子杨健侯门下,学习杨式太极拳,成为杨家少有的外姓徒弟之一,并与杨澄甫结下了深厚友谊。
杨澄甫全家合影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武艺大成的李景林来到河北保定,进入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保定军校前身)学习,而他的同期校友包括吴佩孚、孙传芳等人。
这所学堂是袁世凯为了培养新式军事人才而创办的,采用了西方现代化的军事训练方式。
在这里,李景林不仅学习了现代军事理论和战术,还接受了严格的体能训练。而他也凭借过人的悟性和扎实的武术功底,很快就从同期学员中脱颖而出。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李景林从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保定军校前身)毕业,后加入黑龙江巡防队,成为清廷禁卫军中一名下级军官。
荫昌
1911年(宣统三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朝廷令内阁陆军大臣荫昌督军南下,李景林随军南下参战。
为久攻不下的汉阳龟山,李景林担任敢死队队长,率领全队,身先士卒,冒死冲破了义军防线,攻下阵地,把大清的龙旗插上了汉阳龟山的山顶上,为清王朝立下了大功。
李景林的战斗胜利,给即将倾覆的清王朝政权带来了一线生机,他的表现得到晚清政府的通报嘉奖,皇上钦点赏黄马褂恩典。
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后又历任黑龙江第一师参谋长,奉天陆军第三、第七混成旅旅长等职务。
1912年(民国元年),李景林先是被招为黑龙江巡防营连长。看似默默无闻,实则在等待机会。
而机遇也很快来临,同乡许兰州与李景林一见如故,二人都有武术功底,又怀有建功立业的雄心。许兰州赏识李景林的才能,而李景林也迅速成为许的心腹。
1914年(民国三年),李景林升任黑龙江暂编陆军第一师参谋长。
1917年(民国六年)秋,因许兰州在护国战争中失利,李景林随第一师师长许兰州加入奉系集团。
张作霖此时正值壮大时期,急需人才。许兰州看投靠时机正好,立即被张作霖委以重任。
1918年(民国七年),许兰州被张作霖提拔为援陕奉军总司令,李景林任援陕奉军司令部参议。
而在李景林眼中,张作霖虽有权势,但不过也是个不通文墨又不懂武艺的胡子,根本配不上他的才能。
1919年(民国八年)1月,李景林选择了转投皖系,任皖系曲同丰所部第一师步兵一旅第一团团长,并于1920年7月参加了直皖战争。
但后来由于李景林与皖系核心人物徐树铮不和,便转投直系集团,并率部击败了曾经的上司徐树铮。
这一战不仅证明了他的能力,也为他赢得了更多机会。
1921年(民国十年),李景林因练成了号称“疾行军”的精锐部队,而重新获得张作霖的赏识和重用,升任奉天陆军第7混成旅旅长。
这次,李景林决心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他深知奉军的弱点:军纪涣散,战斗力低下。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开创了独特的练兵方式。在李景林的调教下,他的部队很快成为了奉军中的精锐。
习武出身的李景林,治军特别重用武术,他在任奉军混成旅旅长时,强化贯彻“武术在实战中学,在实战中用”的原则。
在旅、团、营各级,都编设了一支武术队,专门训练士兵武术,这些武术队成员又同时是军士储备队。当有缺员时,可马上在其中挑选合适人员补充齐备。
武术教员、教官都编制到各级,拳种不限,实用为主。
要求所有军官必须习武,班长是一个班中武艺最好的,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皆然。
他用武术方法来训练士兵的近身格斗和搏杀本领,特别是在骑兵中设“斩劈活靶与活靶反击”的训练科目,并常常亲自参与示范,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和耐力,使其麾下军队以疾行军在战役中屡屡建功而被公认。
李景林的这种训练方法以后被其他军队效仿,使武术成为那个时代的军训主要项目。
1922年(民国十一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李景林升任第三梯队(东路军)司令,亲率第七混成旅守津浦路,参与马厂之战。
双方开战仅七天,西路军在长辛店失守,东路与中路也攻击受挫,奉军大败而归。
后队改前队,李景林率部两万余人,在唐山筑成防线,抵住了直军的追击。
同年7月,张作霖因第一次直奉战争失利对奉军进行整编,李景林升任陆军整编第一师师长,部队移驻辽宁北镇县。
下属的营长丁齐锐部驻正安堡,而丁齐锐住于北镇西门辘轳把胡同宋宅外院,发现主人家宋唯一是剑侠,立即就将此情报师部。
此后,李景林在军务繁忙中挤出时间继续向宋唯一求教,进一步精研武当剑术,宋唯一不但倾心传授他武当剑术秘籍,还将自己所著的《武当剑谱》、《剑形八卦掌谱》、《道家修道录》等武功秘籍送给了李景林,此后李景林就有了“武当剑仙”的雅号。
而这个称号不仅是对他剑术造诣的肯定,更是武林同道对他为人的认可。
随着声名鹊起,李景林与当时的武术泰斗孙禄堂、李书文渐渐成为知交。
孙禄堂以形意拳、八卦阵闻名,被尊称为“武圣”;李书文精通八极拳,号称“神枪”。三人各有所长,却都达到了武学的极高境界。
后来,他们被武林中人并称为“三绝”,可见当时武术界对他们的推崇。
张作霖
1924年(民国十三年)9月12日,张作霖通电讨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李景林任第一军军长,率部进攻热河,继而乘直军之虚进兵关内,长驱直入天津。战后李景林的第一军得以扩编,麾下十二个旅的兵力。
1925年(民国十四年)1月,李景林出任直隶军务督办一职,再度请老师宋唯一至天津随军执教,学艺者有张骧伍、蒋馨山等。
11月,出任奉军第一方面军团司令。
但是,李景林骨子里的那种不甘人下的性格始终没有改变。
就在当月,奉军第三军代军长郭松龄倒戈反奉,李李景林与郭松龄、冯玉祥结成反张密盟,随后李景林宣布脱离奉系,转而拥护段祺瑞,并电劝张作霖下野。
12月,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行至河北省落垡,要求假道出关,李景林认为冯军来意不善,便与张宗昌组成直鲁联军,并自任总司令、张宗昌任副司令,进攻冯玉祥所统率的国民军。
1926年(民国十五年)1月,李景林所部被冯玉祥的国民军打败,国民军占领天津。
此时的李景林依旧还在天津内,尚未随部撤离,被迫避入租界。
在躲避一段时间后,李景林渡海,经烟台逃去济南。
冯玉祥
战败后未离开天津的李景林,被迫躲藏在租界内的公馆中,成为冯玉祥的笼中之鸟。
但是,正是由于李景林躲藏在租界之中,冯玉祥的军队不能擅闯租界,只能派出便衣暗哨日夜监视,伺机抓人。
一段时间之后,情势更加危急,李景林知道此地不宜久留,必须要设法离开。
为此,他研究出一个只有武术高手才能实行的周密方案。
一天清晨,大约四点钟左右,由李景林的侄儿李书泰预先安排的一辆汽车,在四平道沿公馆的一侧由东向西以六十迈的速度快速行驶,因为速度慢容易引起怀疑。车门开着,公馆大门开着,徒弟杨奎山守在门口,待汽车开过来之时发信号,李景林几人箭步飞身上车。
因汽车未增减速发出异声,在夜深人静之时听起来自然像是过路车。
李景林出了市区之后,到了海河及铁路以东的复兴庄王家大院一号杨奎山岳父家中,杨奎山只身回家,与李景林会合之后,二人立刻渡海到烟台去济南。
2月,李景林在济南与张宗昌重组成直鲁联军,由张宗昌任司令,李景林任副司令,兴兵讨伐冯玉祥。
但再次被国民军击溃,逐渐丧失了大部分兵力。
最后在日本军队及张学良所率奉军的支援下,3月下旬,李景林部进占天津。
天津之战后,李景林因不满自己久居张作霖之下,于是和孙传芳、冯玉祥、靳云鹗联络,准备策划再次反张。但被张学良事前察觉,遂同褚玉璞共同压制了李景林。
6月29日,李景林被迫通电全国,宣布下野,因此退出军旅。
9月,到了上海的李景林会见孙传芳,建议北洋政府方面的各派实行大联合,共同对抗中国国民党的北伐,但遭到孙传芳拒绝。
就在同年下半年,李景林带领李书泰、杨奎山、郭宪三、林志远、黄敬义等一行六人,从天津乘海轮南下上海。受到青帮首领曹幼珊的欢迎。
孙禄堂
又立即邀请当时也在上海的武术宗师孙禄堂共商提倡国术事宜。
年底,李景林、孙禄堂二人正式在上海收徒传艺。
1927年(民国十六年),李景林积极奔走呼吁,要洗雪“东亚病夫”之耻辱,提出了“全民国术化”的口号,认为国术能“强身强国强种强族”。
这在当时绝对是绝无仅有的第一人,且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对此种顺水推舟、一举两得之事,蒋介石也乐意为之。
3月,李景林改投中国国民党方面,但在奔投途中于4月遭到褚玉璞逮捕。后经日本方面调解,李景林获得释放,经日本到南京,被蒋介石任命为直鲁军招抚使。
下半年,蒋介石专员邵力子到上海邀请李景林建立“中央国术馆”并任馆长。
但李景林谢绝了蒋介石的邀请,建议由张之江担任馆长,并请邵力子代为致谢蒋介石。
1928年(民国十七年)3月24日,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
4月,李景林被任命为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
1929年(民国十八年)初,李景林曾计划举办一个“全国打擂比赛”的大工程,但苦于没有资金。
他虽曾为奉军高级将领,也曾担任过省长,却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当时,他在上海的生活开支已经很难维持,当然更无能力举办大赛。
经过其反复思考,李景林决定采取下策,走一步“险棋”。
杜月笙
一次李景林与黄金荣、杜月笙二人叙谈时,李景林表示要请他们帮忙举办“全国打擂比赛”,请他们每人资助五万大洋,并拔出手枪轻轻地放在桌子上,开玩笑地说:
“你们是有名的‘大流氓’,这次我暂当一回‘大土匪’”。
说完,哈哈大笑,黄金荣、杜月笙二人连说好商量。
黄金荣
“勒索”上海滩大流氓并非小事,十万大洋也非小数。
青帮首领曹幼珊知道事情后,请出政要张静江和大商贾王晓籁商量。
张静江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是民国特殊人物,当年是曹幼珊请张静江把流落在上海的蒋介石介绍给孙中山的,蒋介石见到他也礼让三分。
张静江答应李景林举办“全国打擂比赛”,但经费及名称由浙江省政府研究决定。关于十万大洋之事,由曹幼珊出面说情,黄金荣、杜月笙各出两万大洋,王晓籁自愿资助两万大洋,体面地为李景林解决了六万大洋的经费。
5月3日,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倡办“杭州国术游艺会”,聘请李景林为筹备主任。会后,李景林曾一度执教浙江国术馆。
国术游艺会上的李景林
1930年(民国十九年),因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反蒋,引发中原大战,李景林奉国民政府之命,在济南策动反击并创建山东国术馆。
李景林在“浙江国术游艺大会”结束后,在新收的徒弟中,有部分要跟着学武当剑,这等于要李景林建立一个教学基地。
于是,李景林派李书泰持信去济南见山东省长韩复渠,筹备创建“山东国术馆”。
等李景林到达济南后,宣布“山东国术馆”正式成立。
李景林在职期间,重视太极拳、八卦、形意拳、武当对剑、散剑对击和少林拳等各种传统精华套路,要求严格,教学正规。
12月中旬,上海铁路局为李景林特发北上济南专车一列,专车在南京停留三天,李景林与张之江二人互作礼节性拜访,并互作欢迎与告别宴请。
第三天专车离南京北上,李景林到济南后,即宣布“山东国术馆”成立。
1931年(民国二十年)12月3日,李景林突患痢疾,病死于济南纬九路寓所,年仅47岁。
李景林对于中国武术界的一大贡献就是,将自己演习多年的秘传武当剑术公布与众,得以在民间广泛的推广和普及。
当时,武当剑术乃是武当内部代代秘传单授的,从不外传。所以一直特别神秘,而能够掌握其精髓者更是少之又少。
武当剑术传至李景林处已是第十代。
李景林为了更好的弘扬国术,在征得了师父宋唯一的同意下,将历来武当剑法公开(1932年,宋唯一传给李景林的《武当剑谱》在北京印行),此后,李景林又公开传授其创编的武当对剑,此举对武当剑的普及影响深远。
创编武当对剑正是1926年1月李景林部惨败撤出天津之时,冯玉祥进占天津,李景林躲在租界公馆之中闭门不出。
在此期间,李景林以重金礼聘当时的武术名家,诸如八卦名师贾凤鸣、武学泰斗孙禄堂等人齐聚寓所,彼此间相互参学技艺,共同切磋剑术。
据武术家傅永辉回忆,其父傅振嵩当时任督办公署队长之职,每晚与郭歧凤二人各持竹剑示范对击,诸公取剑中攻防有效,实用性强之法加以定名,总结出抽、带、格、击、刺、点、崩、搅、洗、亚、劈等十三势,继承发扬了武当剑原有击、刺、格、洗之法。
李景林集思广益,从进攻攻防角度创编对剑一套,谓之“武当对剑”,此后发展到五趟,其中不同者约六十余势。李景林据此将其随意串连示人,故而今日武当剑单练套中繁杂不一。
作为民国“武术大师”的李景林,反而对于收徒并没有什么严格限制,只要对武术感兴趣、身体素质好、品质优良的人,只要对方有心学习武术,他都收为自己的土地,以至于他从部队退出到山东的三年多的时间里,收了五百多名弟子,成为当时传播武术收徒最多的人,对武术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如其弟子杨奎山,又名林浦,小名大恩。1920年,李景林在天津小站招考武术教习时,18岁的杨奎山在二百多名参赛者中夺魁,被李景林收为亲随弟子兼保镖。后杨奎山成为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渠的贴身保镖。
抗战爆发后,杨奎山组建第三十三集团军第七十七军大刀队并任队长,参加抗日。
抗日胜利后,直到1977年去世,杨奎山一直教授弟子改良后的杨氏太极和武当丹派太极,前后共带过上千个学员,入门弟子也有几十个。
参考文献:
1、张之江、李景林和他们的中央国术馆
2、李景林 — 衡水市人民政府政务附属和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公室
3、李景林 — 穿着黄马褂的“剑仙”和“督军”
4、神剑李景林 广开授艺门
5、傅雅霜 “武当剑仙”李景林武学影响考略
6、剑仙李景林
7、神剑李景林将军
8、武当剑仙李景林传奇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