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Ultra陷“虚假宣传”风波,数百消费者建群维权,网友爆评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0 16:23 1

摘要:现在这年头,跨界造车的热闹事儿可真不少。但最近小米汽车这事儿,估计让不少人大跌眼镜。原本以为花50多万买辆“地表最快”电动车是件风光事儿,结果却闹出了一场“碳纤维前舱盖”风波,把车企和消费者都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现在这年头,跨界造车的热闹事儿可真不少。但最近小米汽车这事儿,估计让不少人大跌眼镜。原本以为花50多万买辆“地表最快”电动车是件风光事儿,结果却闹出了一场“碳纤维前舱盖”风波,把车企和消费者都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故事需要从今年2月说起。小米SU7 Ultra发布时,雷军在直播里拍着胸脯保证:“我们不能只做外观,内部结构也改了,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散热。”这话说得漂亮,再加上4.2万元的碳纤维前舱盖选装价,一下子就吸引了不少追求性能的消费者。可谁能想到,当首批车主4月底提车后拆开一看,这所谓的“双风道”里除了两个塑料支架,啥都没有,和宣传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完全不沾边。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车主用鼓风机测试,结果机盖上的纸巾纹丝不动,根本没有气流通过。这哪是“赛道级设计”,分明就是个花架子!有网友调侃:“保时捷的挖孔是为了散热,小米的挖孔是为了装智商税。”还有人算了笔账:这碳纤维前舱盖只减重1.3公斤,选装价却比普通版贵了4万多,性价比低得离谱。

面对质疑,小米在5月7日深夜发布致歉声明,承认“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提出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改配普通机盖,已提车用户送2万积分(约合2000元)。但这方案显然没诚意——改配需要重新排队,等车时间可能超过30周;2万积分和4.2万元选装费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有车主算了笔账:“我花4万多买个装饰品,结果你赔我2000块,这不是打发要饭的吗?”更有车主联合录制视频维权,要求无损退车,目前维权群人数已超过300人。

这场风波迅速在网上炸开了锅。有人直指小米“营销过度”:“手机那套话术用在汽车上,消费者可不买账。”还有人翻出小米之前的“黑历史”:“先是高速爆燃事故,现在又虚假宣传,小米汽车的品控和诚信何在?”甚至有网友质疑小米的企业性质:“注册地在开曼群岛,税收贡献不足5%,这样的企业真的值得信任吗?”

但也有部分网友持不同意见。有车主表示:“技术创新需要容错空间,小米这次确实失误,但态度还算诚恳。”还有人认为消费者也有责任:“50多万的车都买了,难道没做过功课?碳纤维前舱盖的实际作用本来就有限。”不过这种声音很快被反驳:“宣传时强调‘复刻原型车’,结果只是样子货,这不是欺骗是什么?”

这场争议背后,暴露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问题。一方面,车企为了吸引眼球,往往夸大宣传,比如小米之前的OTA升级限制马力事件,同样引发轩然大波。另一方面,消费者在选择高价车型时,往往过于依赖宣传,缺乏对技术细节的深入了解。更关键的是,行业监管还存在漏洞——虽然工信部近期出台了智能汽车软件升级管理规定,但具体执行和处罚力度仍有待加强。

对于小米来说,这次事件无疑是个沉重打击。雷军在社交平台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最艰难的时期”,但光道歉显然不够。有法律专家指出,小米的行为可能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车主有权要求“退一赔三”。而对消费者而言,这也敲响了警钟:买车不能只看宣传,更要理性评估实际需求,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小米SU7 Ultra事件看似偶然,实则折射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浮躁。当“PPT造车”“营销先行”成为常态,消费者的信任正在被透支。车企要明白,技术创新和诚信经营才是长久之道,靠夸大宣传和“割韭菜”终将自食其果。对于监管部门来说,需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虚假宣传的处罚力度,让消费者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毕竟,汽车不是快消品,一次信任危机可能需要数年才能修复。未来,如何在创新与诚信之间找到平衡,不仅是小米的必修课,更是整个行业的生存法则。

来源:胡侃社会百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