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女高考落榜卖早餐还债,街坊送她一本账簿,她翻开后当场哭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0 16:27 1

摘要:那个夏天特别热,就是小芳高考的那年。我记得清楚,因为那年我家空调坏了,修理工来了两趟都没修好,最后索性留着等入秋了再说。我就在院子里那棵老槐树下支了张竹椅子,搁个小风扇,一边扇一边瞧着街上的人来人往。

那个夏天特别热,就是小芳高考的那年。我记得清楚,因为那年我家空调坏了,修理工来了两趟都没修好,最后索性留着等入秋了再说。我就在院子里那棵老槐树下支了张竹椅子,搁个小风扇,一边扇一边瞧着街上的人来人往。

我外甥女小芳是我们县中学最有希望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连校长都说她能给学校争光。然而那年的数学特别难,全国都骂声一片。隔壁李师傅的儿子说题都不像人出的,考完就哭着回家了。小芳也栽在这科上,最后差了二十多分,连本省的普通一本都没摸着边。

“没事,明年再战。”我妹妹硬撑着说,脸上的笑比哭还难看。

我知道这不可能。我妹夫去年在建筑工地出了事故,腰椎压缩性骨折,虽然老板赔了点钱,但治疗用去大半,剩下的还不够还家里的债。我妹妹在镇上的服装厂做缝纫工,一个月两千多,供不起小芳再复读一年。

高考结果出来的第三天,小芳来我家坐了会儿。她穿着那件褪了色的粉T恤,头发乱蓬蓬的扎在脑后,眼睛红肿。我递给她一杯绿豆汤,碗底沉着没化开的冰糖。

“舅舅,我决定不复读了。”

她说话的时候,院子里的蝉鸣声特别响,我看见檐下的燕子窝里,小燕子张大嘴等着喂食。

“嗯。”

“我准备去吴记豆浆店帮忙,老板说一个月给我一千八,管一顿饭。”

“那个吴二狗啊?他家豆浆是挺好喝的。”我有意岔开话题。

“嗯,他家生意不错,我想先跟着学学,以后…”

“以后咋想的?”

小芳没回答,拿起绿豆汤喝了一大口,然后”噗”地笑了出来:“舅,你忘放糖了?”

“没有啊,我放了。”我伸手指了指碗底,“沉底下了。”

“那得先搅匀啊。”她晃了晃碗。

就这样,我外甥女成了镇上吴记豆浆店的小工。每天凌晨三点起床,磨豆子、烧锅、熬浆,一直忙到早上十点多。有时候我骑着电动车经过那条街,远远就能看见她站在店门口,头上裹着块白毛巾,手里拿着铲子翻烧饼。汗水顺着她瘦削的脸颊往下淌,她也不擦,只用手臂蹭一下了事。

小芳干了三个月,手上的皮肤就跟老人似的,粗糙发红,有几道小伤口总是结不好痂。吴二狗虽然嘴上不饶人,但对小芳还算公道,每月工资按时发,有时候还会多给点。慢慢地,她学会了做各种早点:油条、烧饼、小笼包、豆腐脑、肉粥。

我妹跟我说,小芳每月留一百块零花,其余都交了家用,还清了两笔外债。那几笔债是我妹夫住院时借的,一共三万多,利息不低。

“她心里有数,已经算好了,这样干两年能还清。”妹妹的声音有点哽咽,“然后她想去宁城报个厨师班进修。”

我点点头,心里却在想,当年那个梦想考清华北大的小丫头,怎么一下子把目标降到这么低。不过话转念一想,在我们这地方,一个手艺人的日子,有时候比那些大学生还滋润。

冬天到了,豆浆店的生意更好了。人们喜欢在寒冷的早晨喝碗热乎的豆浆,配上刚出锅的油条。小芳开始学着和面、发面,吴二狗说她手感不错,面团在她手里总是特别听话。

“舅舅,尝尝我今天新学的糯米鸡。”有一天,小芳特意送了一份到我家。

我吃了一口,确实味道不错,糯而不腻,咸香适中。

“好吃,以后你得开个早餐店,把吴二狗给干倒闭。”我半开玩笑地说。

小芳抿嘴笑了笑:“我想多学点东西。我听说城里那些高档早餐店,一碗粥能卖十几块钱。”

她说这话时眼睛亮亮的,我看到了那个曾经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小姑娘。不过那股劲头只是短暂的闪现,很快又隐没在疲惫的神色之下。

小芳在吴记干了快一年,镇上不少人都认识她了。她起早贪黑,手脚麻利,对顾客总是笑脸相迎。有几个镇上的小伙子动了心思,托人来说媒,都被小芳婉拒了。

“现在不考虑这些。”她对我妹妹说。

我能理解,那些债还没还清,她哪有心思想别的。

不知不觉到了第二年的夏天,和小芳高考那年一样炎热。区别是今年我家修好了空调,但电费贵得吓人,我大多数时候还是窝在院子里乘凉。

有一天清晨,我刚吃完早饭准备出门遛弯,就接到妹妹急匆匆的电话。

“哥,你快来医院一趟。”

“咋了?”

“小芳晕倒了,现在在县医院。”

我骑着电动车赶到医院,看见小芳躺在病床上打点滴。她的脸色苍白,嘴唇干裂,眼圈发黑。医生说是严重贫血加上劳累过度,需要住院观察几天。

“这孩子,撑不住了就说啊,非要硬挺。”妹妹红着眼圈责备道。

小芳虚弱地笑了笑:“没事的,妈,休息两天就好了。”

我扭头问妹妹:“医药费够不够,我这儿还有点…”

话没说完,妹妹抢着道:“不用,吴老板已经垫付了。”

我有点意外:“吴二狗?”

妹妹点点头:“他人还不错,说等小芳好了再上班,工资照发。”

住了三天院,小芳就嚷嚷着要出院。医生建议再观察两天,她却坚持说没事了。最后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下,她才勉强又住了一天。

出院那天,我去接她。医院走廊里一股刺鼻的消毒水味道,混合着楼下食堂飘来的饭菜香。病房里除了小芳,还有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看样子是中风后遗症,半边脸有点歪。床头柜上放着几个削了皮的苹果,表面已经氧化变黄。

“舅舅,你来了。”小芳已经换好了衣服,正在整理病床。

“嗯,东西收拾好了没?”

“收好了。”她提起一个小包,里面装着住院时用的洗漱用品和几件换洗衣服。

我注意到小芳比以前瘦了很多,原本圆润的脸颊现在能看出明显的骨骼轮廓。脖子上的筋也明显地凸显出来。她的手上有几处油星子的烫伤疤痕,已经结了痂。

出院结账时,我意外地发现费用已经全部结清了。

“不是吴老板垫付的吗?我来还他。”我疑惑地问。

小芳摇摇头:“不是他,是…街坊们。”

回家的路上,小芳把事情经过告诉了我。原来她住院的事在镇上传开了,不少常来吃早餐的街坊得知后,纷纷来医院看望,有的带水果,有的带营养品,还有人悄悄在前台付了医药费。

“大家都挺好的。”小芳低着头说,声音有点颤抖。

我没接话,只是默默地骑着车。电动车驶过镇上的主街道,两旁的香樟树枝叶繁茂,投下大片阴凉。路边的商铺陆续开门,收音机里播放着不知名的流行歌曲。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好像随时会下雨。

小芳出院后休息了三天,就又回吴记上班了。她还是那么拼命,但明显克制了一些,不再像以前那样毫无节制地透支自己。吴二狗也开始心疼这姑娘,让她晚点来早点走,还专门买了个小风扇放在操作台旁边。

转眼又是半年过去,到了年底。我妹妹告诉我,家里的外债已经还了大半,剩下的一年内也能还清。小芳计划明年春天去宁城报厨师培训班,吴二狗答应等她学成回来,可以合伙开店。

“她命苦,但争气。”妹妹叹了口气,眼里却充满了骄傲。

腊月二十八那天,我骑车去镇上采购年货。路过吴记豆浆店时,看见店里挤满了人,小芳和另一个伙计忙得脚不沾地。我想着进去打个招呼,但见她实在太忙,就作罢了。

正准备离开时,我突然看见镇上的老会计王师傅拎着个黑色公文包朝店里走去。王老头今年七十多了,退休前在供销社当会计,是镇上有名的明白人,为人正派,算账精准,从不差分毫。

我有些好奇,停下车远远地看着。只见王老头进店后,径直走到小芳面前,递给她一个布兜。小芳擦了擦手,疑惑地接过来。王老头说了几句什么,然后就转身离开了。

后来的事,是我妹妹告诉我的。

那个布兜里装着一本厚厚的账簿,是用老式账本改造的,纸张泛黄,书脊处还绑着一根红绳子。封面上写着”小芳助学基金明细账”几个歪歪扭扭的大字。

小芳打开账簿,只见第一页密密麻麻记着:

“李大爷,豆浆五毛一碗,一年按300天,每天一碗,共150元。” “张婶,烧饼一元一个,一年按300天,每天一个,共300元。” “刘医生,小笼包两元一笼,一年按300天,每天一笼,共600元。” ……

后面还有好几页,都是这样的条目,最后一页写着总计:24680元。

原来,从小芳住院那天起,王老头就暗中发动了镇上的街坊们,大家商量着每人提前付一年的早餐钱,作为小芳的”助学基金”。条目最后还附了一张纸条:

“小芳丫头:这是街坊们的一点心意,希望你能去宁城学习厨艺,将来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早餐店。你的坚强和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笔钱不用还,就当是我们大家提前订了未来五年的早餐。——街坊们”

我妹妹说,小芳看到这本账簿,当场就哭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她蹲在店门口,抱着账簿,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路过的街坊见了,也红了眼眶。

那本账簿现在就放在小芳枕头底下。她跟我妹妹说,这比任何大学录取通知书都珍贵。

昨天下午,我去镇上理发,路过吴记豆浆店,远远地看见小芳正站在门口,身上围着干净的白围裙,正在和一个小女孩说话。阳光照在她脸上,她笑得眉眼弯弯。

我没过去打招呼,只是站在街对面看了一会儿。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小芳高考那年,她捧着那碗没搅匀的绿豆汤,说”那得先搅匀啊”的样子。

生活其实也是这样,有甜有苦,全搅在一起。你以为喝到的全是苦,但其实糖一直在那里,只是沉在了底下,需要你耐心地搅一搅。

前几天我听说小芳已经报名了宁城的厨师班,开春就去。吴二狗答应等她回来后就合伙开店,还说店名就叫”小芳早餐”。

我想,这个名字不错。比起那些华而不实的店名,“小芳早餐”朴实得让人想尝一尝。

今早我骑车经过镇口的时候,看见路边的树上已经长出了新芽。看来春天要来了,小芳的新生活也要开始了。

这姑娘啊,命是苦了点,但比许多考上大学的孩子懂事,也更明白什么是人情冷暖。那本账簿里装的不只是钱,还有这个小镇上普通人的善良与温情。

我想,这可能比什么大学文凭都珍贵。

来源:荷叶聊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