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一丘之貉”:这种动物为何引发热议?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0 15:08 11

摘要:“一丘之貉”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平日里,我们常用它来形容那些臭味相投、本质一样的坏人,带着满满的贬义色彩。可当我们说出这个词时,是否想过,其中的“貉”究竟是怎样一种动物?它又为何会和“坏人”画上等号?今天,就让我们抛开成语赋予的刻板印象,一起走近真实的

“一丘之貉”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平日里,我们常用它来形容那些臭味相投、本质一样的坏人,带着满满的贬义色彩。可当我们说出这个词时,是否想过,其中的“貉”究竟是怎样一种动物?它又为何会和“坏人”画上等号?今天,就让我们抛开成语赋予的刻板印象,一起走近真实的“貉”,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探寻藏在这四字背后的奇妙故事。

貉,作为犬科家族中的古老成员,在生物学分类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是食肉目犬科貉属的一员 ,其学名为 Nyctereutes procyonoides。从进化的长河来看,它保留了许多原始犬科动物的特征,仿佛是一部活生生的进化史书,记录着犬科动物的演化历程。

貉的外貌十分独特,初见时,你可能会觉得它既有着狗的影子,又带着几分猫的神韵 ,还神似小浣熊,堪称动物界的 “四不像”。它的体型比狐狸小且更为粗壮,体高在 38.1-50.8 厘米之间,体长一般为 50-68 厘米 ,尾长 13-25 厘米,夏季体重 4-6 千克,到了冬季,为了抵御严寒,体重会增加到 6-10 千克。它的嘴和脸呈现出白色,耳朵又圆又短,给人一种憨态可掬的感觉。四肢较为短小,四肢和胸部的毛发呈黑褐色,与背棕灰色或略带桔黄色的毛发形成鲜明对比 ,从头顶到尾部还有一条不太显著的黑色纵纹,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独特标记。两颊生有长毛,面颊两侧明显的 “八” 字形黑纹,如同精心勾勒的妆容,让它的面容显得格外生动。

貉原产于东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以及俄罗斯和越南等国家 。在历史的长河中,貉的身影逐渐扩散。20 世纪上半叶,它被引入到前苏联的部分欧洲国家,随后,凭借着顽强的适应能力,迅速在东欧及北欧国家扎根繁衍,并不断向西欧和南欧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如今,在欧洲的许多地方,都能发现貉那灵动的身影。

在生活习性方面,貉是典型的夜行性动物,就像神秘的夜行者。白天,它们大多隐匿在安全的洞穴中呼呼大睡,享受着宁静的时光,只有当夜幕降临,四周被黑暗笼罩,它们才会悄然出动,开始觅食、玩耍等活动。它们的行动算不上敏捷,常常弓着腰,慢悠悠地踱步,但令人惊讶的是,看似笨拙的它们却擅长爬树 ,能够在树枝间灵活穿梭,寻找食物或躲避天敌。而且,貉还是已知唯一会冬眠的犬科动物 。在冬季严寒的地区,当食物变得稀缺,气温急剧下降,从 11 月开始,它们就会进入冬眠状态,躲在温暖的洞穴中,减少能量消耗。不过,貉的冬眠与其他动物略有不同,在天气较为暖和的时候,它们偶尔也会出来活动一下,感受外面世界的变化,直到次年 3 月,才会彻底苏醒,重新活跃起来。

貉还是杂食性动物,它们的菜单丰富多样。在大自然这个巨大的自助餐厅里,貉从不挑食。小型啮齿类动物、鱼类、蛙类、蟹类、昆虫等都是它们喜爱的肉食来源 ,而植物性食物如果实、谷物、蔬菜等,它们也来者不拒。在秋天,为了储备足够的脂肪以度过漫长的冬天,貉会开启 “暴饮暴食” 模式,大量进食,体重在短期内能暴增 50%,体型也会变得较为臃肿,活脱脱像个圆滚滚的小毛球。

在繁殖方面,貉遵循着 “一夫一妻制”,一旦选定伴侣,便会相伴一生,共同承担起养育后代的责任。每年的 1-3 月是它们的交配期 ,经过平均 61 天的妊娠期后,雌性貉会迎来新生命的诞生,每胎平均产仔 5-7 只。幼崽出生后,会得到雌雄貉的轮流照顾,在父母的悉心呵护下茁壮成长,30-40 天时断奶,开始逐渐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

在历史的长河中,貉曾在中国大地上广泛分布 ,中国的 3 个貉亚种,从大小兴安岭的林海雪原,到繁华的北京城周边,从巍峨的陕西太行山麓,到充满诗意的长三角地区,再向东南延伸至福建、广东,西南抵达云南、贵州,近半个中国都曾是它们自由驰骋的家园 。在广袤的东北,它们穿梭于茂密的森林;在温润的南方,它们隐匿于山林与河川之间,是大自然中独特的一道风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活动的影响日益加剧。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如汹涌的浪潮,吞噬了大量的自然栖息地,曾经茂密的森林被砍伐,清澈的河流被污染,貉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 。工业的发展、农业用地的扩张,使得它们的家园支离破碎,许多貉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新的生存之所。同时,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捕猎行为也给貉的种群数量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它们成为了人类获取皮毛、满足口腹之欲的牺牲品,在无情的捕杀下,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再加上其他物种的竞争,如狼、猞猁等天敌的捕食,以及与狐在食物资源上的激烈竞争,貉在野外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种群数量岌岌可危 。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貉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和高度的适应性,在城市中找到了新的生机 。近年来,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频繁出现貉的身影,它们拖家带口,大摇大摆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在上海,貉的分布范围广泛,松江、闵行、青浦等区成为了它们的主要聚集地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已有超过 300 个小区发现了貉的踪迹,数量可能超过 5000 只,它们如同神秘的访客,悄然融入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在南京,貉也时常出现在公园、小区等绿地,给市民带来了不少惊喜与好奇 。武汉的一些小区里,居民们也常常能看到貉那憨态可掬的模样,它们在小区的花丛中、草丛里穿梭,成为了小区里独特的 “居民”。

城市,这个看似与野生动物格格不入的地方,却为貉提供了意想不到的生存条件 。在食物来源方面,貉充分展现了其杂食性的优势。城市中丰富的生活垃圾成为了它们的 “自助餐”,人类丢弃的食物残渣、厨余垃圾,对于貉来说都是美味佳肴 。居民投喂给流浪猫的猫粮,也常常成为貉的盘中餐,它们巧妙地利用了城市中的这些资源,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在栖息空间上,城市中的各种隐蔽角落成为了貉的理想家园 。居民别墅阳台下面的裂缝、墙体的空隙,就像天然的小洞穴,为貉提供了安全的藏身之处;储藏室的角落,安静又隐蔽,让貉能够安心休息;桥墩的裂缝、废弃的下水道,也是它们躲避天敌、繁衍后代的绝佳场所 。这些地方不仅为貉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庇护,还让它们能够在城市中安全地生活和繁衍。

当貉踏入城市的那一刻起,人与貉之间的故事便悄然展开,有冲突,有误解,也有逐渐走向和谐的探索 。在上海松江的米兰诺贵都小区,一场 “人貉大战” 曾激烈上演 。约 60 只貉的大规模 “入驻”,让居民们陷入了恐慌。这些貉在小区里大摇大摆地穿梭,丝毫不畏惧人类,它们的排泄物污染了小区环境,夜间的撕咬打斗声更是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让居民们难以入眠 。2021 年 6 月 9 日,上海蔷薇九里小区的居民陈先生在遛狗时,一只貉突然从车底窜出,对着他的宠物狗发起攻击,狗的后腿被咬伤,这一事件更是加剧了居民对貉的恐惧 。在南京、武汉等城市,类似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貉的出现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一时间,人与貉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 。

面对貉带来的种种问题,人们最初的反应是恐慌和敌视 。在一些小区的业主群里,居民们激烈地讨论着如何驱赶甚至扑杀这些闯入者,试图用各种方法将貉赶出自己的生活空间 。然而,随着科研团队的深入调查和科普宣传的广泛开展,人们对貉的认识逐渐发生了改变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员王放带领团队走访了上海 200 多个有貉出没的小区,访问了 1000 多位市民,并对貉进行了生物采样和监测 。他们发现,貉虽然是野生动物,但在正常情况下,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而且它们身上也没有人们担心的狂犬病、新冠或其他的人畜共患病 。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貉是安全的 。

为了缓解人与貉之间的冲突,实现和谐共处,上海市相关部门和社区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在科普宣传方面,通过发放科普小册子、举办讲座、设置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居民普及貉的生活习性、行为特点以及保护的重要性 ,让居民们对貉有了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逐渐消除了心中的恐惧 。提出的 “四不原则”—— 不害怕、不接触、不投喂、不伤害,成为了居民与貉相处的重要准则 。在社区管理上,加强了对小区环境卫生的管理,及时清理垃圾,减少貉的食物来源 ;对小区的建筑缝隙、洞穴等进行封堵,减少貉的栖息场所 ;同时,组织志愿者对貉的活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

在上海御上海小区,一场 “人貉和谐共处” 的实践正在生动上演 。自 2022 年开始,上海市林业总站会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复旦大学,在御上海小区放置红外相机,对小区内的貉种群进行长期监测 ,及时掌握小区内貉种群数量 。结合 “貉口普查” 工作,与御上海居委会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活动 ,邀请专家进小区授课,带着居民在小区里找貉聊貉,教会大家科学对待野生貉的方式 。根据小区实际情况,提出修补沉降缝及严格管理湿垃圾等建议 。经过不懈努力,御上海小区的貉与居民相处有了新变化,貉密度和遇见率逐步下降到正常水平,关于貉的投诉变少了,居民们也不再谈 “貉” 色变 。2024 年,上海的第一个貉社区科普馆在御上海小区建成 ,这个取名为 “貉谐社区” 的科普馆,通过场景复原、互动体验、多媒体展示等手法,让居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 “貉谐社区”,进一步加深了对貉的了解和认识 。

在米兰诺贵都小区,物业在林业部门、高校、社会组织的共同指导下,通过加强生活垃圾投放点的管理、抽干景观水体和喷水池等水源、与爱猫人士协商规范投喂方式等措施 ,成功将一部分貉逼走 。从去年开始,居民普遍反映不像以前那样经常看到貉了,连深夜、凌晨巡逻时最容易邂逅貉的保安也说很难见到 。小区还设置了带有貉照片的标识,写着 “禁止投喂”“不害怕,遇到貉最好假装没看见” 等提示语,引导居民正确对待貉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有效减少了貉的数量,也缓解了人与貉之间的紧张关系 ,让小区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和谐 。

如今,貉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仅限野外种群) ,这一身份的确定,彰显了它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保护的紧迫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貉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是大自然的 “清道夫”,通过捕食昆虫、鼠类等小型动物,控制它们的种群数量,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貉的存在也为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它的粪便还能为土壤提供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在生态循环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城市中,貉的出现为城市生态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它们的存在提醒着人们,城市不仅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纳这些 “城市新居民”,与它们和谐共处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保护貉,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守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清洁的水源、清新的空气,以及各种重要的生态服务 。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可能引发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给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

保护貉,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我们要尊重貉的生存空间,不随意打扰它们的生活,让它们在城市中能够自由地繁衍生息 。不投喂、不伤害是最基本的原则,避免因为我们的不当行为,给貉带来伤害,或者破坏它们的自然习性 。同时,我们要积极参与到保护貉的行动中来,向身边的人宣传貉的保护知识,提高大家的保护意识 。如果发现有貉受到伤害或者被困,应及时联系相关的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让专业人员进行救助 。

让我们共同努力,以科学的态度、包容的胸怀,保护貉这一珍贵的野生动物 ,让它们在城市的角落里安然生活,与我们共同分享这片美丽的土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将收获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让我们携手共进,守护生物多样性,让地球家园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

来源:闲云野鹤九重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