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腑之言 | 从忽视到重视:何成诗教授深度解读COPD相关中央气道塌陷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0 19:25 3

摘要:中央气道塌陷(ECAC)作为COPD患者中被忽视的重要合并症,正逐渐走入临床视野。本文特邀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何成诗教授,深度剖析ECAC的发病机制、诊断挑战与治疗新进展,助力规范识别与精准管理。

中央气道塌陷(ECAC)作为COPD患者中被忽视的重要合并症,正逐渐走入临床视野。本文特邀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何成诗教授,深度剖析ECAC的发病机制、诊断挑战与治疗新进展,助力规范识别与精准管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长期以来研究重点集中在小气道炎症、肺泡结构破坏及肺气肿形成。然而,近年来临床发现,在一部分COPD患者中,中央气道的异常动态塌陷,亦在疾病进展与症状加重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这一现象被称为COPD相关中央气道塌陷(ECAC)。

ECAC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ECAC主要包括两大类型:气管支气管软化症(TBM)和过度动态气道塌陷(EDAC)

两者均表现为呼气期中央气道的异常狭窄,但病理机制不同:

➤TBM起源于气道软骨支持结构的退行性变性,常因慢性炎症、反复机械应力或缺氧引发,导致软骨细胞坏死、基质退化,气道壁失去稳定性。

➤EDAC则主要由于气道后壁膜部弹性纤维减少,张力下降,在呼气时过度膨出入腔,形成功能性气道狭窄。

支气管镜或动态胸部CT是目前ECAC的确诊手段,其特征为吸气相气道开放,而呼气相出现明显塌陷或闭合。

COPD与ECAC的关联:一种被低估的共病

COPD长期被定义为小气道病变与肺实质破坏的疾病,但已有多项研究表明,COPD患者合并中央气道塌陷并不少见。数据显示,COPD患者中TBM检出率可达50%–69%,而且随着COPD严重程度的增加,ECAC的发生率亦显著上升。

在COPD患者中,ECAC不仅加剧运动性呼吸困难,还独立关联于生活质量下降、呼吸道感染风险增加及肺功能恶化。

病理机制方面,COPD中的慢性气道炎症、反复的压力负荷、慢性低氧、气道结构重塑等因素,均可促发中央气道软化和塌陷。此外,吸入糖皮质激素(ICS)使用与ECAC风险增加也可能相关——研究显示,高剂量ICS使用者出现气道软化的风险分别为未使用者的3.5倍和低剂量使用者的2.9倍,提示ICS相关的组织脆弱性或亦为促发因素之一。

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来看,气道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间的关系是关键。正常情况下,吸气末气道内压比胸膜腔内压高约 20 至 30 cm H₂O,使气管扩张。呼气末,两者几乎相等,气管处于无压力状态。而在 COPD 相关 ECAC 中,由于软骨变性或黏膜膜张力不足,气道支持减弱,导致高跨壁压引起中央气道塌陷。

图1 COPD相关ECAC的病理生理机制

然而,当前对COPD相关ECAC的认识仍然有限,诊断率偏低,导致大量患者因“难治性COPD”被误诊或漏诊。

临床表现特点:症状复杂、易被掩盖

COPD合并ECAC患者的症状往往与典型COPD重叠,因而难以及时识别。主要表现包括:

➤运动后加重的喘息或犬吠样咳嗽;

➤用力咳嗽或呼气时诱发的短暂窒息感或晕厥;

➤排痰困难,痰液潴留,反复支气管炎或肺炎;

➤特殊体位(如仰卧)或Valsalva动作诱发的呼吸困难加重;

➤吸气期呼吸音异常,呼气期可闻及呼气音消失或杂音。

一项尚未发表的研究提示,合并ECAC的COPD患者,晨起排痰量明显减少,提示中央气道在剧烈咳嗽时塌陷加重,阻碍有效排痰。

更需警惕的是,在COPD合并ECAC患者中,咳嗽或呼气过程中因气道闭塞而出现的短暂晕厥或低氧事件,可能提示病情严重,需高度关注。

诊断路径:多模态评估,精准识别

诊断COPD相关ECAC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COPD的明确诊断,二是ECAC的确诊,且需排除其他导致中央气道软化的原因,如气管插管、气管手术、结核或复发性多软骨炎等。

目前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

1.支气管镜检查(动态观察)

支气管镜是目前公认的金标准。软镜检查时,患者可自主呼吸并配合动作,通过深呼吸、用力呼气、咳嗽及Valsalva动作评估气道动态变化,典型塌陷形态包括新月型、剑鞘型、环形或混合型。

2.双相动态胸部CT(非侵入性替代手段)

双相CT可在吸气末、呼气末和呼气过程捕捉气道变化,量化塌陷程度,准确率高达89%–97%。特别适用于无法耐受支气管镜或需评估多层次气道病变的患者。

3.肺功能检查(辅助佐证)

尽管肺功能异常与ECAC严重程度并非线性相关,但特征性流量-容量曲线变化(如拐点、双相下降、切迹、震荡等)可作为辅助诊断线索。

通常以呼气期气道截面积较吸气期减少超过50%作为ECAC的基本诊断标准,但具体判定阈值与动作标准尚待未来多中心研究进一步明确。

治疗策略:分层管理,综合干预

针对COPD相关ECAC,首要任务是通过长期规律使用抗炎和支气管扩张剂药物来管理 COPD,并在感染时添加抗生素和祛痰药。而对于ECAC的管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治疗指南,目前已发现多种干预手段,并强调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和气道塌陷程度个体化治疗的理念。

注:TBP:气管支气管成形术;APC:氩气刀;OPEPD:口式呼气正压装置;HFNOT:高流量鼻导管氧疗;LT:肺移植;NIPPV:无创正压通气;TCM:中医药治疗

1.无创正压通气治疗(NIPPV)

通过持续气道正压(CPAP)或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为气道提供支撑,防止塌陷、改善通气和痰液引流。

➤CPAP在轻中度ECAC患者中可明显改善呼吸困难和运动耐力,但部分患者难以耐受高压设置。

➤BiPAP模式在COPD患者中应用广泛,既可支撑气道,又能应对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理论上对ECAC合并COPD患者可能更适用。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尚缺乏针对COPD相关ECAC大样本、长随访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证实其长期效果。

2.气道支架植入

气道支架可通过支撑塌陷气道,短期内缓解症状,改善气道通畅性。

➤短期支架试验:对于拟行手术治疗(如气管支气管成形术)的患者,2周支架试验有助于筛选出可从外科手术中获益的人群。

➤长期支架植入:适用于无法手术或手术风险极高、但支架试验有效的患者。然而,长期植入存在支架断裂、迁移、分泌物潴留等严重并发症风险。

目前推荐优先使用硅胶支架,金属支架因并发症风险较高,一般不推荐用于良性气道狭窄。

3.外科手术干预

外科手术主要包括气管切开术、气管切除术及气管支气管成形术(TBP)。

➤气管切开术:适用于急性重症时临时维持气道通畅,但并发症多,长期使用风险大。

➤气管切除术:适合局限性气道软化病变,难以应用于广泛性ECAC。

➤气管支气管成形术(TBP):当前治疗重度ECAC的标准外科手段,通过补片悬吊固定气道后壁,恢复气道结构稳定性。既往研究显示,接受TBP的患者在症状、肺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开放式TBP手术创伤较大,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4%。近年来,机器人辅助手术(R-TBP)逐渐兴起,凭借微创、术野清晰、操作精准等优势,显示出更低的住院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率,并可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其他治疗探索

➤传统中医药:部分中药方案在小样本研究中显示可改善气促评分(mMRC)、COPD评估测试(CAT)分数及肺功能,但尚需更高质量RCT验证。

➤气道内热消融:如氩气刀(APC)、激光治疗等技术,初步显示对部分ECAC患者有效,但主要基于体外或小型研究。

➤高流量鼻导管氧疗(HFNOT)与口式呼气正压装置(o-PEP)治疗在个别病例中改善呼吸症状,值得进一步研究。

➤肺移植:作为终末期治疗手段,针对广泛且不可控的ECAC患者,肺移植可显著改善生存和生活质量,但适应证严格,实施受限。

未来展望:挑战与希望并存

COPD相关ECAC领域仍面临多重挑战:

➤缺乏统一定义、诊断标准与严重程度分级体系,导致流行病学数据碎片化;

➤多数现有治疗手段基于低水平证据,亟需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研究;

➤支架材料与结构设计仍有待创新,未来结合材料科学与生物工程的发展,或可研制出更理想的新型支架;

➤气管支气管成形术虽疗效确切,但围手术期管理和长期随访经验仍需积累;

➤需要制定国际公认的COPD相关ECAC诊疗共识指南,以标准化管理流程,提高患者获益。

小 结

COPD相关中央气道塌陷作为一种常被忽视却临床意义重大的呼吸道功能障碍,正逐渐引起全球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早期识别、规范诊断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是改善患者预后、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未来,随着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期待有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更系统的诊疗体系建立,为广大COPD患者带来实质性获益。

何成诗教授点评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

COPD相关性中央气道塌陷,目前还存在诸多挑战,如最佳诊断阈值尚未确定,各现有治疗方法缺乏高质量RCT研究进一步证实,尤其重要的是,国内外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水平尚不足,存在较多的漏诊和误诊风险,因此加强对该病的宣传和科普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未来,可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在胸部影像扫描和支气管镜检查后自动及早发现中央气道塌陷,并为临床医师治疗提供最佳循证治疗方法。

专家简介

何成诗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卫生计生委首席专家、第四届四川省专家评议委员会成员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国家“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项目负责人

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华中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常务委员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

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中医药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

曾参加卫生部首届全国名老中医经验培训班学习,并留学日本主攻呼吸内科方向。

曾担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及附属针灸学校校长。

主攻呼吸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长期从事呼吸内科临床一线工作,具有诊治疑难、急危重症的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整合中西医学优势提出了独到见解。主持及主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等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从事医学教育工作30余年,培养硕博士研究生31人。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呼吸科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