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可以看见未来的普通人|看吴军直播有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9 16:40 1

摘要:上班时段的地铁里,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有人捧着手机刷短视频,有人戴着耳机学英语、看电子书,这两种选择就像人生的分水岭。

上班时段的地铁里,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有人捧着手机刷短视频,有人戴着耳机学英语、看电子书,这两种选择就像人生的分水岭。

吴军在《见识》中反复强调了一个底层逻辑——普通人与高手真正的差距,不在于起点高低,而在于能否在琐碎日常中看见未来的形状。

推开认知的百叶窗

办公室打印机旁经常会有两类人:一类是抱怨“学这些有什么用?”的人;一类是默默把操作/学习手册研究并尝试执行的人。

吴军曾说过一个“认知折叠”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同样面对新事物,有人只看见眼前的麻烦,有人却能将其转化为长期能力。

就像清华大学保洁员邢国芹的故事,她在疫情后利用下班时间,通过反复哼唱试音,在蒙民伟音乐厅的走音旧钢琴上自学弹奏。

她摸索两年后登上内部联欢会舞台,用《我的中国心》的完整演奏惊艳全场,其视频经校方发布后全网走红,展现了普通人在日常缝隙中坚持热爱的可能性。

我们常陷入这样的误区,认为通识教育是精英专属。但回看邢国芹,从未受过专业音乐训练,仅仅靠着热爱,靠着持续不断地自学,这个连五线谱都认不全的保洁员,却弹出流畅完整的歌曲。

当普通人把工作场景变成学习场域时,知识的复利自会荡出意想不到的轨迹。

在选择的洪流中做减法

每到毕业季,总能看到毕业生们疯狂的投递简历,却很少见到有人像修剪盆栽般规划与经营自己职业发展路径。

广撒网投简历,其中一种原因是选择焦虑,希望不要错过每一个机会。但这在在吴军笔下被称作“伪工作者困境”——很多人都会像陀螺般追逐每个机会,却忘了真正的成就=成功率×影响力×速度的公式。

想当年,弗莱明发现霉菌杀菌是灵光乍现的“0到1”,但真正让救命药问世的,是牛津团队十年间对培养基改良、菌种筛选、量产工艺的持续深耕。

就像吴军常说的,创新从来不是从无到有的魔法,而是从1到N的马拉松。

那些在直播间天天刷到“三个月财富自由”,并且心动想付费的人,或许该听听这个故事。

成功不在开局的快慢,也不在于选择的多与少,而在持续发力的耐力。

在信息洪流中打捞真知

深夜刷手机时,我们很容易会陷入这样的循环:本想查工作资料,却被推送带进明星八卦的内容,结果忍不住就多看了几眼,然后时间就流逝了。

这种现象在吴军的《阅读与写作讲义》里被提及,被动接收的信息就像膨化食品,吃得再多也难长心智。

有位外卖骑手曾分享过他的信息分层方法,他会在接单间隙听书,等餐时间快速看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报告,睡前半小时复盘当日的配送路线,并总结形成优化日记。

这种信息管理方式,正是很多高手所倡导的“认知拼图”理念——普通人对抗信息焦虑的最好武器,是把碎片打造成体系。

有菜市场里摆摊的夫妇用二十年在老家攒出三套房;有某条街上的网红奶茶店短短一年易主多次......

这些就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无一例外的在说一个浅显易懂,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道理:真正的成长不是追逐风口,而是像老茶客品茗一样,在寻常日子里沉淀出看见未来的眼力。

当我们学会把通勤时间变成认知升级的阶梯,把工作难题转化为能力养分的土壤,每个普通人都能在自己的坐标系里,走出独属于自己的成长曲线。

最后,用吴军老师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你要放弃小事,才会对真正重要的大事专注。

来源:大眼聊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