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董事长许家印在看守所的日子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0 20:23 1

摘要:在中国商界,许家印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是恒大集团的创始人,是亿万财富的象征,也是无数人眼中的商业传奇。

在中国商界,许家印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是恒大集团的创始人,是亿万财富的象征,也是无数人眼中的商业传奇。

曾经叱咤风云的他,如今却在看守所里,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

许家印他作为商界巨擘的光鲜履历之外,一些个人生活细节的偶然曝光,也让他以另一种颇具戏剧性的方式走进了大众视野。

2012年,是许家印和恒大集团如日中天的时候。那一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无疑是各界精英汇聚的焦点场合,媒体记者们自然也是严阵以待。

这么一个备受瞩目的场合,许家印却因为迟到,意外地成为了众多镜头追逐的中心。

许家印急匆匆地从座驾下来,眼看着会议时间临近,他不得不加快脚步,甚至可以说是小跑起来,想尽快进入会场。

在正式场合略显仓促的举动,本身就足够吸引眼球了。记者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一时间,闪光灯与快门声此起彼伏,将他奔跑的瞬间定格下来。

许家印在匆忙奔跑的过程中,他腰间系着的那条皮带清晰地暴露在镜头之下。

那皮带的搭扣,在当时来看,设计颇为醒目,懂行的人或者稍微关注时尚品牌的人可能一眼就能认出来——那是一个大大的“H”字母造型,正是法国某奢侈品牌的经典标志。

很快,关于这条皮带的价值就被扒了出来,据当时媒体报道和网络上的信息,这条皮带市场价格竟高达人民币6000多元。

这个画面,这条皮带,立刻就在互联网上发酵开来。

各种评论、调侃纷至沓来,“皮带哥”这个略带戏谑意味的称呼,也就在网友们的集体智慧中诞生,并且迅速传播开来,几乎成了许家印在富豪身份之外的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标签。

这次“皮带门”事件,一下子勾起了公众对于许家印个人奢华生活的好奇心。既然一条皮带都如此讲究,那么在其他方面呢?

媒体似乎也嗅到了这种公众情绪,开始更深入地挖掘这位地产大亨的日常。

果不其然,随后的日子里,关于许家印奢华生活的种种细节,如同挤牙膏一般,被一点点地曝光在聚光灯下。

比如,他拥有私人飞机的事情,很快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对于顶级富豪而言,私人飞机或许并不算太过稀奇,但当具体到型号、维护费用、以及其带来的极致便利和高效出行被描绘出来时,依旧让普通人咋舌。

再比如,媒体还披露了他在海外拥有顶级豪宅,其中就包括位于英国伦敦的房产。

这些豪宅往往坐落于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内部装潢极尽奢华,其价值更是天文数字。这进一步强化了他生活阔绰、财力雄厚的印象。

更有甚者,连他日常饮食的一些细节也被挖了出来。

有报道称,许家印享用的水果,很多都是专门从世界各地空运过来的天价稀有品种,比如某些特定产地的顶级草莓、樱桃等等,这些水果的单价可能就抵得上普通家庭一天的伙食费。

还有他钟爱的雪茄,也并非市面上常见的品牌,而是专门定制的高级雪茄,每一支都价值不菲。

在许家印的掌舵之下,恒大集团祭出了“高杠杆、高周转”的运营大法。

这套组合拳确实让恒大的规模如同吹气球般迅速膨胀起来,在房地产的黄金时代,恒大凭借这一模式攻城略地,项目版图急速扩张,销售额屡创新高,一时间风光无限。

这种模式的核心逻辑,简单来说,就是用借来的钱快速拿地,拿到地后快速开发建设,并通过大规模的预售迅速回笼资金,然后再将这些资金投入到新的土地储备和项目开发中,形成一个高速旋转的闭环。

恒大在规模上一路狂飙突进,其背后的债务“雪球”也越滚越大。特别引人注目,也是后来广受诟病的一点,便是恒大集团的分红政策。

根据公开的资料梳理,从2011年到2020年这关键的十年间,恒大集团累计向股东派发的现金分红总额,超过了一个令人瞠目的数字——500亿元人民币。

这些巨额分红中的绝大部分,都流向了许家印及其家族成员的口袋。

因为许家印家族作为恒大集团的主要控股股东,自然是分红的最大受益者。与这数以百亿计的豪气分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恒大集团同步急剧膨胀的负债表。

公司的总负债额从数百亿、数千亿,一路攀升至万亿级别。

这种一边将公司赚取的利润大比例地分配给股东,、另一边却又不断通过各种融资渠道大举借债,持续推高公司整体负债水平和财务杠杆的模式,无疑为恒大后来的债务危机埋下了隐患。

当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开始转向,特别是针对房企融资的“三道红线”等政策出台后,以往那种高度依赖高负债、高杠杆来维持运转和扩张的模式,便迅速走到了难以为继的境地。

恒大这把曾经助其成功的“双刃剑”,最终割伤了自己。

压垮恒大这头巨象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者说是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引爆点,集中出现在了2021年。

这一年,恒大集团长期紧绷的资金链,在多种因素的叠加作用下,例如融资渠道的急剧收缩、销售回款的不及预期、以及到期债务的集中兑付压力等等,终于不堪重负,骤然断裂。

恒大资金链的断裂,迅速引发了一系列灾难性的连锁反应,其规模和影响范围之广,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其遍布全国各地的房地产项目,由于资金枯竭,大量在建项目被迫停工,这直接导致了无数已经支付了房款的购房者面临着无法按期收房,甚至可能房财两空的绝望困境。

这些购房者中,不乏倾其一生积蓄,背负数十年贷款的普通家庭。

紧随其后,是与恒大合作的上下游企业,包括材料供应商、建筑承包商等等,他们手中的大量商业票据无法兑付,工程款项被长期拖欠,许多中小企业因此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的边缘。

于是,供应商堵门讨债、建筑工人集体讨薪的事件在全国多地频频上演,场面一度十分混乱,对社会稳定也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在这场危机持续发酵了两年多的时间里,恒大方面虽然也进行了一些自救的尝试,包括出售资产、寻求债务重组等,但都收效甚微,未能从根本上扭转颓势。

最终,在2023年9月28日,恒大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因涉嫌违法犯罪,被有关部门依法采取了强制措施。

据一些知情人士后续透露的信息,许家印在最初被采取强制措施后,曾一度被关押在北京的相关场所。

但随后不久,由于案件调查工作的深入和实际需要,他又被转移到了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的某个特别拘留所。

铁窗内的“遥控”

据一些流传出来的消息描述,许家印被转移至的深圳特别拘留所。

其内部的硬件条件和管理规范,相较于普通的拘留所或者看守所,可能会相对好一些,这或许考虑到了其特殊的身份和案件的敏感性。

但即便如此,这种“特别”也仅仅是相对而言。

对于曾经习惯了出入皆有私人飞机代步、在全球各地拥有顶级豪宅、享用着天价定制雪茄和从世界各地空运而来的珍稀水果的许家印来说,落差不可以道里计。

尽管基本的医疗照顾和相对稳定的饮食供应能够得到保障,但与他过去那种极尽奢华的物质享受相比,拘留所内提供的伙食,恐怕只能用“朴素”来形容,甚至可以说是简陋。

身陷囹圄的许家印似乎并未完全放弃对恒大集团事务的关注和影响力。

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在被关押期间,许家印曾通过特定的渠道向恒大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传递信件,信件的内容据称涉及到要求公司方面加快处理恒大财富理财产品的兑付问题。

根据后续一些公开披露的信息,即便在许家印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他似乎仍然被允许签署一些与恒大集团相关的公司文件,并且能够与公司少数几位核心高管层保持某种程度的沟通。

然而,恒大集团所面临的早已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债务黑洞,其危机的严重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个人能力所能挽救的范畴。

截至2023年6月的财务数据显示,恒大集团的总负债规模已经攀升至一个令人咋舌的天文数字——高达2.4万亿元人民币。

同时,集团还面临着数千起各类诉讼案件的纠缠,仅逾期未能兑付的商业票据金额就超过了2000亿元人民币。

参考资料:

许家印的拘留所生活:身体良好,有美食,还可以写信!

来源:古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