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例如,都江堰·猪圈咖啡:创始人宋总将废弃猪盘变"土酷符号",保留原生态石槽、竹篱笆,植入咖啡、火锅业态,打造"乡土记忆+城市消费"的反差感,一年接待20万人次。
你知道“乡村冷资产”吗?
就是那些闲置宅基地、废弃房屋、荒滩荒地、低效产业……
那,如何将这些"冷资产"激活呢?
小探马基于考察过的成都标杆案例,提炼出很好用、可复制的"五步转化法",大家一定要实践起来。
核心逻辑:通过文化赋能和场景重构,挖掘冷资产的独特卖点。
例如,都江堰·猪圈咖啡:创始人宋总将废弃猪盘变"土酷符号",保留原生态石槽、竹篱笆,植入咖啡、火锅业态,打造"乡土记忆+城市消费"的反差感,一年接待20万人次。
再如,三圣乡·树下酒馆:主理人阿心将破旧农房改汉唐庭院,用老木头、瓦片构建"一步一景",260元/小时,日均商拍订单5组,一天最多接待400人打卡,持续出圈7年。
最佳实践点:
① 文化解码:梳理在地非遗、民俗、生产技艺(如竹编、桂花种植);
② 场景标签化:提炼"最土""最反差""最治愈"等记忆点(如"猪圈星巴克");
③ 功能置换:将仓库变工坊、猪圈变咖啡馆、稻田变艺术装置。
核心逻辑:拒绝"大而全",用细分市场破局。
例如,温江·岷江村:聚焦"桂花"主题客群,开发精油、香水等高端产品,溢价率达300%;
再如,崇州·竹艺村:锁定亲子研学市场,开发竹编体验课(人均消费80元),占营收40%。
最佳实践点:
① 客群分层:按消费力(高端定制/大众体验)、需求(社交/亲子/疗愈)切割;
② 产品矩阵:基础款引流(桂花糕)+利润款创收(桂花香水)+增值款提频(DIY课程);
③ 场景分级:大众区免费打卡(稻田画)、VIP区付费体验(私密包厢)。
核心逻辑:用股权、分红、就业三重纽带绑定利益相关方。
例如,新津·张河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和新津文旅集团合资组建了张荷果园子文旅项目公司,其中张河村利用闲置的18亩集体建设用地入股,占股20%,新津文旅集团以现金入股,占股80%,再通过引入“三途一斯”,共同打造了涂远集趣共享农庄,采取“保底+分红”模式,村集体保底收入31.5万,每户年增收可达5万元。
最佳实践点:
① 资源证券化:宅基地折算股比(如1㎡=1股)、闲置劳动力折算服务积分;
② 风险兜底:企业承诺保底收益(如张河村年保底31.5万);
③ 分层激励:基础工资(民宿管家月薪3000)+绩效提成(客房收入5%)。
核心逻辑:构建"流量—转化—复购"的消费链条。
例如,岷江村桂花节:抖音直播引流→现场体验DIY→电商复购(桂花茶月销2000件)
再如,竹艺村:研学体验引流→工坊消费转化→会员储值锁定(储值卡复购率60%)。
最佳实践点:
① 流量引擎:小红书"爆款笔记"(#成都最土咖啡店)+抖音挑战赛(#汉服穿越日记);
② 转化钩子:9.9元体验课、免费商拍服装租赁;
③ 私域沉淀:企业微信社群(发优惠券)、会员储值(充500送100)。
核心逻辑:用AI和物联网破解乡村人才短板。
例如,猪圈咖啡:AI菜单系统根据客流自动推荐套餐,客单价提升20%;
再如,五星村:物联网监测稻田湿度,VR直播"云种菜"吸引2000人认领。
最佳实践点:
① 智能运维:安装智能水电表(远程控制能耗)、AI安防系统;
② 数字营销:ChatGPT生成小红书文案、AI剪辑短视频(日更10条);
③ 云端协作:村民用企业微信接单,设计师线上参与产品开发。
1、避免过度商业化:保留30%原生态场景(如猪圈咖啡保留真实猪槽);
2、警惕同质化:每村提炼1个核心IP(如竹艺村专注非遗,不盲目跟风民宿);
3、动态调整机制:设置股权退出通道(如张河村5年可原价回购集体股份);
4、政策合规性:集体建设用地入股需取得合规性认定(如五星村多规合一审批)。
成都经验表明:激活冷资产不是"推倒重建",而是通过文化解码×产品设计×数字赋能,让废弃资源成为流量入口。当猪圈能卖出38元/杯的咖啡,老宅能创造260元/小时的商拍价值时,乡村冷资产便完成了从"成本负担"到"利润中心"的蜕变。
来源:庄主帮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