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国签署了20多份合作文件。这些协议不仅包括经贸投资等传统领域,还涉及"全球战略稳定"和"维护国际法权威"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双方明确表态联合反对北约东扩,推动金砖国家扩容。
在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风口浪尖上,习近平选择了这个时间点访问俄罗斯。
两国签署了20多份合作文件。这些协议不仅包括经贸投资等传统领域,还涉及"全球战略稳定"和"维护国际法权威"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双方明确表态联合反对北约东扩,推动金砖国家扩容。
面对西方的双重遏制,这两个曾经的社会主义兄弟,再次选择站在一起,这会不会成为全球政治格局中最具决定性的变量?
能源合作是此次访问的最大亮点之一。普京做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承诺——"无限量供气"。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实打实的数字支撑。
"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已经满负荷运行,2024年向中国输送了310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中国天然气年消费量的约8%。
更值得期待的是,远东管道计划在2027年再增加100亿立方米的供气量。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能源供应链的进一步多元化和安全保障。
能源合作已经成为中俄贸易的"压舱石",占双边贸易总额的1/3以上。
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达到1.08亿吨,连续两年突破亿吨大关,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近20%。液化天然气合作项目"亚马尔LNG"年产能达1650万吨,成为国际能源合作的标杆。
值得注意的是,中俄能源合作正在由单一贸易向全产业链合作转变。中国企业参与的俄罗斯北极LNG-2项目已完成投资总额的67%,预计2026年全面投产后将为中国提供每年600万吨液化天然气。
据预测,到2030年,俄罗斯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化石能源供应国,双方能源合作规模有望翻倍增长。
在国际政治层面,此次中俄联合声明毫不避讳地批评了美国的"双重遏制"政策,用词之强硬令不少外交观察家感到意外。
声明中直指美国"滥用单边制裁"和"构建排他性集团"的行为,表明两国在面对西方压力时的立场更加一致。
有趣的是,就在一年前,西方主流分析师还在预测,随着俄乌冲突持续和西方制裁升级,中俄关系会因各种压力而疏远。
《经济学人》甚至发文称"中国会逐渐与俄罗斯保持距离"。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中俄关系的"背靠背"姿态不仅没有松动,反而更加坚定了。
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244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较2019年增长了近75%。
中国连续15年稳居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且贸易结构也在优化,机电产品占比已达60.3%,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43%,不再是单纯的能源换商品模式。
金融合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币结算占比从2021年的不到30%跃升至超过65%,人民币已成为俄罗斯外汇交易的主要货币,在莫斯科交易所的日均交易量超过1000亿卢布。
两国央行间的货币互换协议额度已扩大至5000亿元人民币,并在联合开发跨境支付系统,以应对可能的金融制裁。
军事合作方面,中俄扩大了联合军演规模,近三年共举行了16次大型联合演习,包括在北极地区进行巡航,参演兵力总计超过10万人次。
两国还加强军工技术合作,共同建设反导预警系统。去年底,两国空军首次联合巡航进入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向西方发出了明确信号。
在多边舞台上,两国积极推动金砖国家扩容(已从原来的5国扩至10国)和上合组织改革,致力于提升"全球南方"国家的话语权。
这些举措都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多极化的世界秩序,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中俄合作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同江铁路桥和黑河公路桥的通车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降低了中俄物流成本约40%。
这两座跨越黑龙江的桥梁分别耗时近8年和7年建设,克服了冰冻期长达半年的极端气候挑战。
通车后,中国东北至俄远东的运输时间从原来的绕道满洲里的15天缩短至不到10天。
目前,中欧班列中经过俄罗斯的线路占比超过70%,年运行超过1.5万列,显示出中俄在欧亚大陆交通网络中的枢纽地位。
北极航道开发是一个更具战略意义的项目。两国正在联合投资冰级船舶和港口建设,开辟"冰上丝绸之路"。
这条航线可以将从上海到鹿特丹的航程从传统的苏伊士运河路线的1.5万公里缩短至1.2万公里,航行时间从35天减少至20天左右。
中俄合资的"亚马尔运输船队"已拥有15艘Arc7冰级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可在冰层厚度达1.5米的北极水域自主航行。
数字基建合作也在加速推进。中俄正在共同建设5G网络标准,华为与俄罗斯MTS公司合作部署的5G网络已覆盖莫斯科市区80%的区域。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两国合资的诺里尔斯克数据中心正利用当地平均气温仅-10℃的低温环境实现节能减排,每年可节省电力成本约30%。
此外,两国已启动跨境光缆建设项目,将形成连接欧亚大陆的高速数字走廊,预计完工后将提供超过8Tbps的通信容量。
这些合作不仅服务于两国发展,也为全球数字经济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人文交流正成为中俄关系的温暖底色,为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夯实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2024-2025年"中俄文化年"可谓盛况空前,举办了超过300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中国舞剧《咏春》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七座城市巡演,场场爆满;中俄合拍电影《红丝绸》讲述了二战时期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的感人故事,在俄罗斯创下6.88亿卢布的票房佳绩。
这种友谊并非无源之水。回望上世纪50年代,成千上万的苏联专家曾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新中国建设了一大批重点工程。
而在中国最困难的时期,许多在华苏联专家选择与中国人民共同度过难关。
如今,在黑龙江与阿穆尔河两岸,中俄边民的往来日益密切。布拉戈维申斯克与黑河这对"双子城",每天有数千人往返于两岸之间。
在黑河开俄罗斯面包店的莫斯科姑娘说:"清晨,当中国这边的炊烟升起,我这边的面包香就开始飘散,两种香气在河上交融,这就是我理解的中俄友谊。"
这种扎根于民间的情感纽带,让中俄关系能够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不断迈向更加成熟、稳定和富有活力的新时代。
在人文交流的温暖阳光下,中俄友谊的大树必将枝繁叶茂,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来源:百科密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