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湖北黄冈罗田的燕儿谷,返乡创业者徐志新正带着直播团队推介家乡的黄精果、黄精茶。镜头扫过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快递包裹,与十年前他刚返乡时冷清的村口形成鲜明对比——这恰是湖北“归雁经济”崛起的生动注脚。
在湖北黄冈罗田的燕儿谷,返乡创业者徐志新正带着直播团队推介家乡的黄精果、黄精茶。镜头扫过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快递包裹,与十年前他刚返乡时冷清的村口形成鲜明对比——这恰是湖北“归雁经济”崛起的生动注脚。
为了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近日,湖北政府创新出台了《大力推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行动方案》,不仅带来了总额2200余万元的“及时雨”贷款,更亮出了一套含金量十足的返乡创业“大礼包”——最高5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覆盖全省的283个创业园区、量身定制的技能培训......这些诚意满满的举措,正在让越来越多的“湖北雁”带着资金、技术和乡愁“归巢”。
湖北大规模推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人民网记者郭婷婷摄
“归雁衔春”:从打工者到创业者的身份蝶变
“在外打拼多年,最惦记的还是家乡那碗牛肉面的味道。”5月9日,在湖北省“抓创业促就业”行动发布会上,弘胜餐饮创始人、枣阳人龚安定摩挲着手中的500万元贷款协议,笑着说:“现在,我要让全国都尝尝正宗的湖北味道。”
湖北省21条硬核举措,为返乡创业者铺就金融“强心剂”:个人最高500万创业担保贷款,龙头企业可获5000万授信额度;283个创业园区织就孵化网络,人社服务专员上门送政策、送培训......
“自己富不叫本事,带着乡亲一起富才值得自豪!”龚安定说,2001年他南下广州从街头小贩起步,如今创立的弘胜餐饮已在全国开设500余家门店,年营收超7亿元。
2016年,他将总部迁回武汉,建设中央工厂、开设地铁商圈门店,带动800余名湖北老乡就业,其中76人成长为店长以上管理者。“人社部门送培训上门、帮我们对接院校,返乡创业底气更足了!”龚安定说。
湖北省人社部门的服务专员为弘胜餐饮公司“一对一”提供政策咨询、用工指导、人才招聘等服务,并结合企业发展所需,将经营管理人才、产业领军人才等各类培训“送教上门”。在省人社部门的指导下,该企业依托弘胜商学院,常态化为湖北老乡提供餐饮行业从业技能培训服务。
此次,又获得了5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龚安定表示,“未来犹可期,就业路更宽。”未来3年,公司计划加大在家乡的投资力度,力争帮助2000名湖北籍“乡亲”实现就业;每年为湖北高校及湖北籍毕业生提供不少于500个就业实习岗位。希望让更多乡亲有稳定工作、增加收入。
在湖北,越来越多“龚安定们”正将“打工经济”升级为“创业经济”。正如省人社厅负责人所说:“我们不仅要让归雁有巢可依,更要帮他们展翅高飞。”
双轮加速:政策与乡情编织的创业孵化网
返乡创业者和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支持。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摄
在京山市桥米种植基地,一架无人机正掠过金色稻浪。85后“新农人”李亚红站在田埂上,手机屏幕显示着刚接到的跨境电商订单。2015年,她放弃杭州电商事业回乡推广桥米,政府提供低息贷款、土地流转等支持,其家庭农场已发展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带动3000多名农户年增收过万元,将“江汉大米”销往全国。
“政府搭好了台、政策铺好了路、家乡的沃土生机勃发,此处有为何必远方!”她鼓励大家带着技术、智慧和理想,与家乡“双向奔赴”、共创未来!
湖北荆楚谷丰油脂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亚林刚刚获得了5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前期投资已经达6000万,二期建设这个月又开始了,需要大量的资金。500万是政府对我们的支持,给我们增加了投资的信心。”刘亚林说。
政策“大礼包”激发返乡创业潮,湖北正以空前力度构建返乡创业生态。从政策支持到情感召唤,双轮驱动,正形成返乡创业的良性循环。这种“人才回流”现象,正在重塑湖北的城乡发展格局。
“留鄂密码”:六成就业背后的发展方程式
湖北省聘请专门的创业导师指导返乡者创业。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
“我们不仅要让雁归来,更要让雁成阵。”湖北省人社厅厅长李述永亮出一组数据套餐:金融“灌溉系统”,量身定制“创业贷阶梯”,个人创业者可获30万元“启动加油包”,小微企业能拿到500万元“成长加速券”。更妙的是针对“三农”的“信用免押金”模式,让新农人凭“脸”就能贷到100万,新型农业主体更是解锁千万级“金钥匙”。
搭建创业“温室大棚”,全省283个创业园区像繁星般撒落县乡,形成从“种子”到“果实”的全周期孵化生态。今年首季的创业培训中,每10个学员就有近7人成功“破土而出”,这种“带土移植”的培育模式让返乡者成活率倍增。
数据显示,连续三年,湖北省6万多的“归雁”迁徙量,画出漂亮的“J型增长线”;今年一季度,全省新增返乡创业2.55万人,同比41.67%的涨幅,创下历史新高;选择在省内就业的人数占比突破60%大关。
从流水线上的“打工人”变身乡村振兴“操盘手”,把“打工经济”升级为“创业经济”。
来源:天涯沦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