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查询知网,金某木的博士论文《贝伐珠单抗治疗复发性胶质瘤的预后模型》共 55 页,其中参考文献约 15 页、附录约 5 页、文献综述 14 页,而正文仅有 12 页左右。该论文于 2024 年 5 月 1 日发表,截至目前下载次数 68 次,被引用 0 次。
近期,北京协和医学院 “4+4” 学制成为舆论焦点,其中博士论文的质量问题更是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与关注。
在往年的录取名单中,网友对 2020 级 “4+4” 试点班金某木的博士论文提出质疑,认为其篇幅过短。
经查询知网,金某木的博士论文《贝伐珠单抗治疗复发性胶质瘤的预后模型》共 55 页,其中参考文献约 15 页、附录约 5 页、文献综述 14 页,而正文仅有 12 页左右。该论文于 2024 年 5 月 1 日发表,截至目前下载次数 68 次,被引用 0 次。
多位学界人士表示,这样的篇幅对于博士论文来说确实过短。通常情况下,博士论文加上文献综述、引言、参考文献等部分,篇幅应在 5 万字左右,40 多页远远不够,长的博士论文甚至可达 200 多页。
即便硕士论文,一般也要求 2 万字以上。“虽然不能单纯以页数衡量学术价值,但页数少至少反映出工作量不足。” 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指出。
除了篇幅问题,协和医学院另一位 “4+4” 博士董袭莹的论文也陷入风波。董袭莹的博士论文《跨模态图像融合技术在医疗影像分析中的研究》完成于 2023 年 5 月,全文共 33 页。
有网友指出,该论文与北京科技大学几位老师和一位研究生在 2022 年提交的一项发明专利《一种跨模态图像生成和检测的方法及装置》存在多处雷同。经紫牛新闻记者用 DeepSeek 检测,发现两篇文章在核心方法与技术细节、实验设计与数据描述、文字表述与结构、创新点与贡献等方面高度重叠,部分内容甚至逐字重复。
例如,在目标检测模型训练部分的 YOLOv5 模型参数设置、数据增强方法以及实验结果与指标等方面,两者表述极为相似。而在董袭莹的博士论文中,正文和参考文献并未提及该发明专利及其发明人。
面对这些争议,北京协和医学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严格提升论文质量。
据悉,目前对 “4+4” 试点班学生的论文实行 100% 查重,以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在论文评审环节,也加强了审核力度,邀请更多领域内的权威专家参与评审,从多个角度对论文的学术价值、创新性、工作量等进行评估。对于不达标的论文,坚决不予通过,要求学生进行修改甚至重新撰写。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4+4” 学制本身是一种医学教育创新模式。中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体系通常为 “5+3”,即 5 年本科教育和 3 年研究生教育,而北美模式则是 “4+4”,即招收本科毕业生再进行 4 年医学教育,本科可为非医学专业。
北京协和医学院于 2018 年启动 “4+4” 试点,2019 年正式推行,面向全球高水平大学招收多学科背景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接受医学教育,学制 4 年,合格毕业生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根据官网介绍,只要学生本科不是医学专业,且就读于 QS、Times 或 U.S.News 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前 100 名的大学,或 U.S.News 全美排名前 20 名的文理学院,就符合申请条件。
然而,这种创新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近期发表的研究论文显示,“4+4” 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学科成绩与传统八年制模式并无显著性差异,但临床能力和科研产出略低于传统八年制学生。
有研究认为,学制短导致 “4+4” 学生科研训练时间不足,进而影响了科研创新能力。此外,国内 “4+4” 毕业后教育衔接不足,与北美的培养体系相比,我国对学生临床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提前到学校教育阶段,而相关的规范化培训体系尚不完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确保博士论文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博士论文不仅是学生学术水平的体现,更是对整个培养模式的检验。通过严格的查重和评审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和学术质量。
但要从根本上提升 “4+4” 博士论文的质量,还需要对整个培养体系进行优化。例如,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增加科研训练时间;完善毕业后教育衔接,建立健全规范化培训体系;在招生环节,更加注重学生的学术潜力和对医学的热情,而非单纯的本科院校背景和专业。
协和医学院 “4+4” 博士论文质量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100% 查重等严格措施虽已实施,但要真正提升论文质量,还需从培养模式的各个环节入手,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完善。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推动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来源:文史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