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杭州国际动漫节进入倒计时,中国动漫博物馆的白色“祥云”建筑内,一场名为“对话框计划:手绘动画的技术演进”的临展正悄然揭开帷幕。策展人陈卫玮与肖裔俊将展览设计成对话框的形式,“这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望。”陈卫玮说,“而是为即将到来的全球动漫盛宴,打开传统手绘动画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珏
随着杭州国际动漫节进入倒计时,中国动漫博物馆的白色“祥云”建筑内,一场名为“对话框计划:手绘动画的技术演进”的临展正悄然揭开帷幕。策展人陈卫玮与肖裔俊将展览设计成对话框的形式,“这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望。”陈卫玮说,“而是为即将到来的全球动漫盛宴,打开传统手绘动画技术的大门。”
展览现场 王珏/摄
当工具僭越艺术本质
“国际同行总惊叹中国动画的写意美学,却不知这种特质源于对技术的警惕。”陈卫玮指向展柜中的转描机复刻品。20世纪30年代,迪士尼通过拍摄真人电影逐帧描摹,创造出《白雪公主》的流畅舞姿,却因“过度写实”陷入创作危机。“动画不是现实的复写纸,而是重构现实的魔镜——当技术填满所有想象空隙,《山水情》里毛笔甩出的0.3毫米墨渍,就成了拯救灵魂的逃生阀。”
肖裔俊以《小蝌蚪找妈妈》的分光套色工艺为例:“日本动画人至今无法破解的‘光学炼金术’,本质是刻意保留的技术褶皱。我们当年借鉴木版水印的技法,用多次曝光模拟宣纸透墨效果,这种‘不完美的精确’,恰是AI时代最珍贵的基因密码。”
展览现场 王珏/摄
在AI时代,手绘动画技术还有用吗?
“在AI时代,手绘动画技术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肖裔俊说。
回溯动画制作技术的演变历程,早期动画以橡胶管动画为代表,其具有夸张变形的特点,如大力水手的肢体可以随意伸缩变化。随后,动画制作出现了通过电影胶片记录真人表演,再将胶片画面放大并逐帧描摹成动画的方式,这一方法堪称现代动作捕捉技术的雏形。尽管这种技术在20世纪20年代颇为盛行,但到1937年迪士尼制作《白雪公主》时便弃用了。究其原因,在于这种方式制作的动画过于僵硬、贴近真人,缺失了动画应有的艺术表现力与想象力。
迪士尼在后续创作中转变思路,让动画师参考真人肢体动作进行手工绘制,并总结出动画运动的12法则。有了这些理论支撑,动画师无需完全依赖参考画面,仅凭想象就能绘制出丰富多样的动作,使动画创作真正摆脱了对现实的机械复制,进入艺术创作的自由境界。如今的三维动画领域,初期创作者多依据12法则进行K帧操作,但在游戏等对动作逼真度要求极高的场景中,类似早期转描技术的动作捕捉又再度被启用。这充分说明,不同的技术各有其适用场景,而手绘动画技术所承载的艺术想象与创作灵性,是AI难以企及的。
展览现场 王珏/摄
在美术史中,技术与艺术的焦灼
“从动画制作技术的发展轨迹中,能够清晰洞察技术与艺术之间复杂的焦灼关系。”陈卫玮说。
动画诞生初期,从橡胶管动画到借助电影胶片记录真人表演制作动画(早期动作捕捉形态),技术的每一次尝试都在探索艺术表达的边界。迪士尼因过于写实的技术导致动画缺乏艺术感染力而果断弃用,转而选择让动画师参考肢体动作进行手工绘制,并总结出动画运动法则,这一转变彰显了艺术表现力在动画创作中的核心地位,技术必须服务于艺术表达。
在无声动画时代,像菲力猫这样的经典角色,由于技术限制没有原声配音,创作者便将台词以漫画式字幕呈现,安排主持人幕后配音,甚至搭配交响乐队现场演奏。这种形式是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对艺术表现形式的积极探索,体现了创作者在技术束缚下追求艺术完美的不懈努力。进入有声动画时代,声音以光信号的方式记录在胶片边缘,这一技术突破不仅丰富了动画的艺术表现维度,也为动画创作带来新的可能。
中国动画《山水情》《小蝌蚪找妈妈》等作品,更是将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山水情》中刻意强调的琴师手指动作、琴弦弹拨位置与琴声三者间关系的精准复现,展现出中国动画人对技术的巧妙运用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这些作品凭借独特的技术工艺与深厚的艺术内涵,展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成为世界动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美术史的长河中,技术是艺术表达的手段,艺术是技术发展的方向,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唯有在动态平衡中,才能催生出优秀的动画艺术作品。
为动画艺术传承保存珍贵基因
面对AI动画的浪潮,两位策展人展示了极具意义的文化保存方案:将《山水情》的417处手绘抖动细节进行细致研究和记录,将《牧笛》赛璐珞片上的7层墨色叠加通过高清扫描转化为数据。这些工作并非将传统动画技术封存,而是希望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让这些珍贵的传统动画工艺和艺术特色得以传承和延续。这恰契合杭州动漫节“传承与创新”的主题,正如馆长朱虹所言:“中国动画的发展,需要站在技术与人性的交汇点上。”
结语:临展作为未来镜像
中国动画的当下写照:在数字洪流中,既要追逐技术前沿,更需守护人性温度。
“国际动漫节从来不只是技术的秀场。”陈卫玮说,“当全球动画人齐聚杭州时,这场动画史的展览会提醒他们:真正的创造力,永远诞生在技术的精准与创作的灵性之间。”
陈卫玮,杭州中国动漫博物馆,收藏学术部部长
肖裔俊,杭州中国动漫博物馆,群众文化馆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