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0日下午,纯真年代书吧设立的浙江文学馆西湖会客厅内,一场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对话在此展开——青年作家丁真携小说集《长岐西路》与读者见面。这部荣获《小说选刊》优秀小说奖中最佳短篇小说奖的作品,以20个梦境般的故事,将医疗困境、网络暴力、心理亚健康等社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吴雨桐
2025年5月10日下午,纯真年代书吧设立的浙江文学馆西湖会客厅内,一场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对话在此展开——青年作家丁真携小说集《长岐西路》与读者见面。这部荣获《小说选刊》优秀小说奖中最佳短篇小说奖的作品,以20个梦境般的故事,将医疗困境、网络暴力、心理亚健康等社会议题编织成当代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现场,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江南》杂志社副主编哲贵;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收获》app主编走走;《浙江作家》责任编辑李广媛,与本书作者丁真展开对谈,两小时的思想碰撞,揭开了这部“文学迷宫”的创作密码哲贵在开场白中直言,丁真的小说,每一句、每一段都很扎实,每一条线、每一个人物也很清晰。但看完小说后会有种恍惚感,不知道故事走向和作者埋藏在文字中的含义。他将这种感受与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学习太极拳的情节相比较,认为这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
活动现场 主办方提供
基层经验炼就文学显微镜
“我在台州基层工作多年,见过凌晨三点急诊室的眼泪,也听过台风天渔船的呼救。生活远比我写的小说要精彩的多,我只是靠自己的想象去填补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丁真坦言。
《长岐西路》中那些游走在道德灰色地带的人物——皆脱胎于街头巷尾的人间百态。基层工作让丁真化身社会的听诊器,接触的并不是“典型病例”,而是生活本身未被修饰的震颤。
走走这样评价:“能看得出丁真的文字是非常诚挚的,她想让大家通过一个个谜团看到她所有的探索,就像现实中我们永远只能看见冰山一角,这种留白是对读者智商的尊重。”这种“残缺美学”在《南方,海》达到极致:男方说要去南方看海,女方问了一句话,“你带我去吗?”——这个没有答案的结局,成为情感复苏的隐秘隐喻。
书封 主办方提供
在不确定中寻找意义
“读丁真的小说,总让我想起张无忌学太极剑——招式分明,剑意却捉摸不定。”哲贵的比喻引发全场会心笑声。正如《倚天屠龙记》中需忘掉招式才能悟得真谛,《长岐西路》的20个故事皆以清晰线索开场,却在结局处遁入迷雾。
在既是小说家,又主持着《江南》杂志的哲贵眼里,丁真的小说如同精心设计的双重镜像——既存在迷宫式的叙事回廊,亦不避讳单线结构的冷峻直叙,却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路径中达成默契:拒绝提供标准答案。这种刻意保留的模糊性,恰似其扎根台州基层多年所洞见的生存本质:无论是在街道办的窗口、渔港的潮汐线还是急诊室的绿光里,真相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而是缠绕着无数现实藤蔓的沉甸甸的生活。
活动现场 主办方提供
深度阅读的消逝与文学的抵抗
走走的发言中带着编辑特有的清醒与忧虑:“当我建议将丁真的小说简化成更‘适配时代’的文本时,忽然惊觉自己正在参与一场文学的自毁。短视频平台正在重塑人类的认知神经——我们习惯了15秒的感官刺激,丧失了凝视洋葱纹理的耐心。读者渴望将阅读体验压缩成‘#’标签体金句,仿佛《长岐西路》中女性在婚姻孤岛中的挣扎,必须被蒸馏成一句传播学意义上的‘痛点文案’。”
关于丁真所呈现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质,走走认为其本质建立在极端真实的基底之上。唯有通过对现实的高度凝练与浓缩,方能实现艺术的抽象化变形。当下评论界面临的困境在于,面对难以归类贴标的作品时,往往陷入失语状态。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人类认知机制天然趋向于回避无法定义的事物,选择沉默或转移关注实属常态。
文学的解构与重生
走走还谈到,评论界对定义与标签的焦虑,暴露了文学批评体系在流量时代的失语。正如丁真笔下那些缺席的角色,如同现实生活里悬而未决的困惑,在文本中化作挥之不去的幽灵。丁真刻意保留的叙事缺口,实则是向读者发出的邀请函——要求我们以自身经验填补文本褶皱。
在这个追求即时反馈的阅读生态里,丁真的创作不失为一场危险的实验。她将基层工作者特有的“悬置感”注入文本,让每个故事都成为需要读者共同搭建的脚手架。当我们在丁真笔下的悲剧里找不到罪罚分明的审判、触及不到的道德高地,遭遇的正是作家深谙的生存真相——生活从不颁发满分答卷,文学又何须充当真理的复读机?
活动现场 主办方提供
从文本云雾到现实棱镜
“丁真在小说创作中显现出与生俱来的谜团构筑倾向,这种特质既可以借叙事迷雾遮掩创作生涩期的不自信,也折射出深层的创作愉悦机制。”哲贵感慨道,“这种技法兼具自我保护与才能展演的双重性。”
随着创作成熟,作家往往面临美学转向:当抛开叙事花招直面文学本体时,本质性思考的裸露需要更强大的精神硬度。但创作形态并非非此即彼,多元叙事模式的储备恰是作家专业性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丁真的迷雾文本始终包裹着坚硬的社会内核。从家暴的代际遗传,到医美焦虑、舆论暴力等现代症候,其迷宫深处总矗立着亟待破解的现实命题——当作家以文学手术刀解剖病灶时,叙事本身便构成了对社会正义的追寻。
作为本场活动的主持人,《浙江作家》的编辑李广媛表示:“现阶段我最欣赏《薄荷》这篇作品。它表面上看似非常规情节,但嵌套着独特的叙事空间架构。我是90后读者,在与同龄读者交流中发现,我们越来越倾向需要自主解读和互动讨论的叙事模式,而非直白的故事模板——正如丁真这部作品展现的现实与魔幻交融特质,始终保持着开放性的审美留白。”
当代读者的互动性阅读习性,恰与丁真建构的谜题文本形成新型对话关系。这种在叙事迷宫中埋藏现实密钥的创作范式,或许正指向文学介入现实的新可能。
据了解,丁真新作的读者见面会,是首届五月南风《浙江作家》作者作品分享会的首场,此后在整个五月内,还将有三场分享会,分别在有意思书房、晓风书屋和钟书阁举行。而作为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新设立的一个阅读品牌,“五月南风”还将会在每年的五月,把举行《浙江作家》作者的作品分享会作为一个惯例持续下去,以营造更良好的全民阅读氛围。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