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60岁老人都在练书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2-18 00:19 1

摘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寿命已达78.2岁。延迟退休背景下,许多中老年人面临“退而不休”的迷茫:养老金充裕却精神空虚,时间自由却无所寄托。“人活着总要有个念想。”这句话道出了老年生活的核心命题。而书法,正以“低成本、高回报”的特性,成为千万银发族对抗空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寿命已达78.2岁。延迟退休背景下,许多中老年人面临“退而不休”的迷茫:养老金充裕却精神空虚,时间自由却无所寄托。
“人活着总要有个念想。” 这句话道出了老年生活的核心命题。而书法,正以“低成本、高回报”的特性,成为千万银发族对抗空虚、激活生命的“精神良方”——它不仅是写字,更是一场贯穿身心的修行。

一、书法是“中国式养生”

书法作为源于中国的传统艺术,可以静心,也可以纵情。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发现:书法练习时呼吸频率降低30%,血压波动值缩小15%,相当于“动态冥想”。65岁高血压患者张阿姨,坚持每日晨间练字1小时,半年后降压药剂量减少1/3。

通过书写,还能让肌肉骨骼得到隐形锻炼。书写时强调要悬腕,这样运笔时,肩颈、手臂、腰背联动发力,相当于“微运动”。在写大字时,还需要站立扎马步,这都让身体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力而送之”。如果每天坚持练书画,从不间断,那么就会使体内气血通畅,五脏和谐,百脉疏通,情致高雅,自然精神健旺,有益于健康长寿。

专家建议: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可选坐姿隶书练习,避免久站劳损。

二、书法重构老年社交

书法是一种可以陶冶情操的高雅艺术爱好,对于孤独的空巢老人,还可以“以书会友”,不仅扩展退休后的生活交际圈,而且还能活出新的价值感。

北京朝阳区“银龄书画社”每月举办作品展,成员超200人,这里老年人们不仅可以交流学书心得,从作品展出中获得成就感,更加充实了老年生活。

社会在不断发展,除了线下的交流,线上社交媒体平台,更打破了地理的限制,让退休老人的朋友遍及山海。其中抖音#老年书法话题播放量破10亿,而70岁退休教师直播写春圈粉5万,真正实现了朋友遍天下,自驾游到哪里都像回家。

书法还成为了代际沟通的破冰密码。在素质教育对于书法文化的日益重视下,教孙辈写毛笔字成新潮流,上海某小学开设“祖孙书法课”,家长反馈:“孩子主动给爷爷打电话讨论笔法了。”

三、书法防衰:激活大脑逆向生长

书法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不仅与绘画、文学等艺术息息相关,更体现了中国佛道儒的终极精神统一。高僧怀素、智勇,道家白玉蟾,大儒朱熹等等,都是声名卓著的书法大家。书写不仅仅是机械地写,更需要思考,最终修心,得大道之统一。

当今神经科学研究充分表明,书法对抗衰有极大的好处。复旦大学脑科学实验显示:连续6个月书法训练的老人,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提升22%,记忆力测试得分提高17%。

对于想要体验书法的老人,可以求师,也可以自学娱乐,特送上“自学书法抗衰法”实操指南

初学(1-3个月),主要是掌握控笔稳定性,建议临帖《颜真卿多宝塔碑》。它自唐代以来就是楷书的经典范本,笔画粗细分明,起笔、行笔、收笔的技法清晰可见,非常适合初学者。而且它的内容是关于唐代高僧楚金禅师修建多宝塔的事迹,边临写,边修心,可谓一举两得。

进阶(4-6个月),主要是结构审美培养,建议临帖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它不仅代表着书法的最高成就,还是一篇值得多次研读的文学佳作。里面有王羲之对于人生的思考。无论是内容、墨色、章法无不和谐统一,神韵悠远。

高阶(6个月+)个性化创作自选诗词创作,虽然书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年累月坚持习练临帖,才不至于走偏,远离正统道路。但是日常自娱,还是可以根据所学帖子进行一些即兴创作。不追求成家立名,但求愉悦自我。

最后是工具的选择。毛笔选择兼毫(狼羊毫比例3:7),单价30-50元为佳。纸张选择米字格毛边纸(初学不宜用宣纸)。避雷提示:某宝9.9元包邮“书法套装”多为尼龙劣质笔。

现在线上有很多的书法课程,良莠不齐,建议老年朋友们选择中国老年大学官网免费开放颜体楷书等系列课程。

结语:书法不是选修课,而是老年必修课

当生命进入下半场,书法提供了一种优雅的解题思路:它让时光沉淀为纸上的气韵,让孤独升华为精神的丰盈。正如82岁书法家孙伯翔所说:“每一笔都是对岁月的深情告白。”

来源:无用美学共享书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