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越剧竞演到文化样板,《越动青春》抒写传统文化“两创”答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1 22:36 1

摘要:“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是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作为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东方娱乐推出的越剧文化推广竞演节目,《越动青春》从代际传承、创新演绎、都市语境三个维度切入,搭建起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对话的平台。节目既是青年越剧演员的

当越剧水袖与全息光影共舞,婉转的浅吟低唱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发源于江南水乡,发祥于繁华都市的传统艺术,在《越动青春》舞台上焕发新生。

“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是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作为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东方娱乐推出的越剧文化推广竞演节目,《越动青春》从代际传承、创新演绎、都市语境三个维度切入,搭建起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对话的平台。节目既是青年越剧演员的竞技场,也是海派文化与当代青年文化交融的试验田;既是对越剧百年基因的活化传承,也是对传统艺术“破圈”路径的积极探索,为上海文化实践贡献了成功案例。

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节目首期收获全国收视份额0.787%,收看观众超353万人,在午间(12:00-14:00)同时段节目类收视中位居前两位。

在互联网端,两期节目全网曝光量近1亿,#越动青春#主话题词及相关话题的全网阅读量近5800万。节目在微博、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同步直播,陈欣雨、董心心、王婉娜、俞果等8位青年越剧演员在抖音连麦,同框畅聊幕后故事,累计观看人数近超107万。节目相关短视频在全网总播放量超200万次,成功将戏曲传播范围从剧场拓展至手机端。

“传艺”与“传心”并重

代际传承激活文化基因

以代际对话为纽带,《越动青春》架起资深艺术家与青年演员的传承桥梁,既彰显越剧前辈“传帮带”的薪火传承之力,又凸显青年演员赓续文脉的赤诚担当,凝聚起文化传承的强大合力。节目不仅为越剧文化基因的代际延续筑牢根基,也为艺术创新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

在节目构建的戏曲传承场域中,梅花奖得主赵志刚、方亚芬、吴凤花等资深艺术家秉持“传艺”与“传心”并重的理念,为青年演员铺就兼具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的成长之路。他们或以经典唱段示范,为青年演员树立艺术标杆,通过“手把手”的技艺点拨,帮助青年演员夯实基本功;或以自身从艺历程为范本,分享从舞台新秀到艺术家的蜕变心路,为青年注入“艺无止境”的精神养分。面对成熟演员,导师以“艺高更需志坚”的期许鞭策其突破自我;面对青涩学员,则呵护滋养其艺术初心,形成“因材施教、以心传心”的良性传承生态。

导师赵志刚、方亚芬、吴凤花

青年演员周锦圆的舞台首秀,成为越剧代际传承的鲜活注脚。初登舞台时的青涩与紧张,令吴凤花忆及自己初登大上海舞台时“但求无过”的忐忑,一句“我们都是从大大小小的赛事走过来的”,既消解了后辈的局促,也传递出戏曲人代代相承的坚韧品格;方亚芬以真假声转换、表情管理等细节拆解,将专业技法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表达;赵志刚“学习无捷径,唯有下苦功”的箴言,直指戏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修炼本质。三位导师以技艺为基、以心性为魂的立体化指导,既为青年演员搭建了攀登艺术高峰的阶梯,也树立了“守正创新、薪火永续”的价值标杆。

范派小生董心心的舞台实践,印证了“严师出高徒”的传承真谛。在范派经典《宝莲灯·对月思家思何深》中,她以细腻入微的表演赢得同行赞誉。董心心坦言,恩师章瑞虹对艺术传承始终秉持严苛标准,从人物逻辑的推敲到眼神方位的拿捏,皆以匠心雕琢后辈技艺。她感慨,得遇明师倾囊相授,方能在精进技艺的过程中领悟流派精髓,更立志以专业突破为师门增光。范派大家吴凤花亦对董心心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范派传承队伍中不可多得的人才。章瑞虹老师的严苛,恰因董心心具备成为优秀传承人的潜质,更寄望青年演员以创新为范派艺术注入时代活力。

范派小生董心心

在《越动青春》节目中,青年越剧演员以蓬勃朝气与坚定信念,诠释了对越剧文化基因传承的使命担当。他们既深谙越剧艺术的文化内核,又以炽热情怀投身传统戏曲的当代实践。节目中,青年演员们分享了投身越剧事业的初心与梦想:有的渴望以自身努力推动越剧“破圈”,吸引更多青年群体;有的立志成为文化传播者,让越剧走向更广阔舞台。这种信念与担当,正是越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核心驱动力。

徐派小生俞果

6岁起习艺的徐派小生俞果,曾凭借卓越造诣斩获第3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等多项殊荣。她始终将弘扬越剧艺术视为己任,深感职业价值在于通过每一次表演传递越剧魅力。在她看来,演员每一次精进技艺都可能为越剧赢得更多知音。节目中,俞果献演了恩师钱惠丽的代表作《真假驸马·可怜天下父母心》选段。谈及选段缘由,她表示柔美的越剧也蕴含着强大的艺术张力和哲理思考。剧中董文伯面临人情、义理的交相煎迫,在临死之际表达出对亲人爱人的眷恋、对命运不公的控诉、对人心善恶的拷问,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她希望借此舞台,让观众感受这一角色的精神力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越剧的艺术内核。

经典与创新交融

青春表达助力越剧“破壁”

从1942年袁雪芬发起“新越剧”改革,到20世纪90年代通过广播、电视为观众所熟悉的“黄金一代”,再到2006年开始的“越女争锋”乃至今年的《越动青春》,越剧引领“新国潮”风尚,始终在守正创新中焕发青春活力。此次,上海广播电视台以节目模式、表演形式、传播路径的全链条革新,实现“老戏新韵”与“新戏承脉”的双向赋能,让传统戏曲在数字时代绽放国潮魅力。

节目模式创新是关键突破口。《越动青春》以“48小时极限创演+剧场直播+多维赛制”的沉浸式竞技架构,将快节奏、强互动、高悬念的综艺逻辑注入越剧创作,推动百年流派基因以符合Z世代审美认知的视觉语言实现“破圈”重生,让古老戏曲在“新次元”中重获生命力。

越剧表演创新融合是重要发力点。节目既非对传统戏曲的怀旧复刻,亦非对流行文化的盲目附庸,而是以“致敬经典”与“创新融合”双线并进,既展现越剧百年积淀的唱腔之美、传承之韵、气韵之魂,又以青年演员的先锋实践激活传统艺术生命力。

首期节目中,吕派花旦陈欣雨翻唱游戏《原神》曲目《神女劈观》,将游戏音乐与越剧唱腔融合,剑舞动作与戏曲程式化表演碰撞,形成“二次元”与“传统戏曲”的破圈共振。徐派小生王婉娜以《西厢记·惊艳·凤求凰》自弹自唱的创新演绎惊艳亮相。她突破传统程式,将古琴演奏融入角色塑造,既承袭戏曲程式精髓,又注入当代审美意趣。王婉娜的创新演绎与艺术思考获得导师们的高度评价:通过自弹自唱实现“技”与“艺”的有机融合,这种基于人物塑造的主动艺术探索,使传统选段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吕派花旦陈欣雨

徐派小生王婉娜

过去两年,受身体状况影响,王婉娜曾暂停演出休养调整。重返舞台后,一度出现不适。面对压力与恐惧,她直面挑战,以破茧之姿翻越心障之山。在她看来,演员的使命不仅是技艺展示,更应将艺术热爱传递给大众。舞台是绽放光芒的天地,唯有以热爱为底色,方能真正享受表演、不负青春。

第二期节目中,王派花旦陆志艳与殷春蕾以“双林同台”演绎林黛玉,既致敬经典角色,亦探索越剧创新路径。她们以传统为根脉,以青春为羽翼,通过“双林同台”展现越剧多元魅力,吸引大量年轻观众关注。节目播出后,“陆志艳殷春蕾林黛玉”话题引发热议,网友盛赞“两位林妹妹同台飙戏,双倍惊艳,双倍感动”。这种创新形式为传统戏曲注入活力,亦为越剧传承提供新思路。

王派花旦陆志艳(左)与殷春蕾

融汇传承与创新之魂,青年越剧老生张艾嘉以守正创新之姿致敬徐天红百年诞辰。他以《红楼梦·笞宝玉》贾政唱段为基,复现“铜锤老生”醇厚韵味,并现场演绎徐天红独创的“公鸡发声法”,将戏曲绝技转化为可感知的活态范式。同时,张艾嘉以京剧、评弹、锡剧、黄梅戏等八种声腔演绎《为你打开一扇窗》,在跨剧种对话中展现戏曲“和而不同”的多元魅力。其“守正不守旧”的探索,为越剧生角人才培养与艺术破圈写下鲜活注脚,彰显青年一代在传统戏曲创造性转化中的责任担当。

青年越剧老生张艾嘉

拓展传播路径则是助力越剧破圈传播的重要纽带。《越动青春》依托“电视+网络+短视频”的立体传播网络,构建覆盖多圈层的传播链路。节目在东方卫视、都市频道、东方影视频道、七彩戏剧专区、看东方App及各新媒体平台播出。在传播策略层面,东方娱乐每日分批次释放不同类型内容,依托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聚焦节目中“05后”青年演员的舞台首秀及成长历程,精心推出选手个人高燃舞台精彩片段、幕后花絮短视频等多样化内容。同时,节目借助“国潮”这一热门话题展开营销活动,发起连麦直播、视频二次创作等活动,吸引非传统戏曲爱好者群体。

时代与地域共振

都市语境中重塑文化标识

上海将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作为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彰显了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在文化发展上的高远站位与主动作为。《越动青春》以都市语境创新重塑文化标识,是上海践行这一使命、推动文化繁荣的生动实践,既为上海都市文化注入新内涵,让市民与访客感受文化底蕴,亦为全国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范式。

从艺术表现维度看,海派文化作为上海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素以开放、包容、创新为内核。《越动青春》以青春视角重构越剧艺术,推动古老剧种与现代审美、流行文化融合,在表演形式、舞台设计、音乐配乐中融入科技赋能与时代元素,既彰显海派文化兼收并蓄的独特魅力,也展现新时代青年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思想内涵层面,《越动青春》紧扣时代脉搏,以青春视角展现当代青年的精神图谱与价值追求。节目通过鲜活的越剧演员群像与生动的故事情节,传递出积极向上、敢为人先、锐意创新的时代精神。青年演员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直面挑战,在逐梦之路上书写青春华章。这种对青春力量的礼赞与时代精神的弘扬,激励广大青年勇立时代潮头,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砥砺奋进,为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注入强劲动能。

从产业维度看,文化节目创新可激活文化产业生态。《越动青春》的传播效应或将催生越剧与海派文化IP衍生需求,推动戏曲服饰、文创产品等业态发展,助力文化创意产业破圈。同时,其示范效应可吸引更多文化投资与资源集聚,为上海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共进。

《越动青春》为传统戏曲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实践范式。其创新实践表明,传统艺术需以“青春化”为突破口,激活其内在生命力。节目让我们看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上海正以海派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引擎,探索文化发展新路径,打造兼具中国特色、时代特质与上海标识的文化品牌。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来源:综艺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