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篇文本该昨日发的,但昨日很多女性,不,主要是所谓知识精英阶层的女性在欢天喜地过"母亲节″,母亲是圣神的、伟大的,为了不破坏部份女性的好心情,没有发此文,留待今日发出。节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现代人尤重仪式感,所以有必要从"母亲节″的争议,谈一谈
此篇文本该昨日发的,但昨日很多女性,不,主要是所谓知识精英阶层的女性在欢天喜地过"母亲节″,母亲是圣神的、伟大的,为了不破坏部份女性的好心情,没有发此文,留待今日发出。节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现代人尤重仪式感,所以有必要从"母亲节″的争议,谈一谈要不要构建节日文化的主权问题。
一个所谓母亲节,让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西方节日文化渗透与中国文化认同危机 这个沉重的问题。近年来,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在中国年轻群体中盛行,而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仪式感逐渐淡化。例如,重阳节作为祭祖与敬老的传统节日,其文化意义被多数年轻人忽视,许多人仅将其视为普通的家庭聚会日。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母亲节(5月第二个星期日)在中国被广泛庆祝,而这一节日实为美国一名普通妇女的忌日,其文化背景与中国传统孝道精神并无直接关联。不仅如此,美国这个国家是全世界杀死女性至少排名1、2的国家。他们几乎杀死了所有印第安人女姓,他们将五大洲的女性杀了个遍,其中也包括中国女性。还不仅如此,作为海盗民族,在早期,他们很多人都由一个女人孕育(不是指母系社会),而中国却把这样一个国家的母亲节作为自已的母亲节,可悲不可悲,可笑不可笑。世界一些国家之所以过上了"美西方节日″这其实是早年开始的西方文化对东方及世界各地殖民的要求,而我国,特别是改开后,美西方利用节日文化对中国实施文化侵略的一种有效方式,他们通过商业营销与文化渗透,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冲击是很大的,部分民众甚至将西方节日视为“时尚”与“现代性”的象征,通过节日文化,美西方俘获了大批中国人对其"先进性″、"文明性″的认同,从而客观上削弱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根基。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一个所谓"母亲节″让我们看到了西方节日扩张的深层动因 。首先是全球化与资本逻辑的裹挟:西方节日的流行离不开商业利益的推动。例如,情人节、圣诞节的消费热潮被商家包装为“浪漫经济”与“节日经济”,形成以消费主义为核心的文化输出模式。 其二美西方抓住中国传统节日仪式感的缺失而轻易占领了节日文化这一领域。中国传统节日多以家庭聚餐为主(如春节吃饺子、中秋吃月饼),缺乏与现代生活接轨的创新形式,而西方节日则通过娱乐化、社交化的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 其三文化认同的潜移默化。长期接触西方节日易形成对西方文化的无意识认同。例如,美国电影与媒体塑造的“救世主”形象,使部分人将西方文化等同于“先进文明”,进而轻视本土传统。
当然,一个"母亲节″让我们想到了必须完整构建中国节日文化主权的建构路径 。我们必须系统性梳理与公布节日清单。中国政府需整合现有节日体系,明确区分法定节日(如春节、清明节)、行业性节日(如教师节、医师节)及地方性节日(如少数民族节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家级文化节日名录。例如,河南省女娲母亲文化节委员会提出以农历三月十五(女娲诞辰)为“中华母亲节”,旨在替代美国母亲节,强化中华文化符号。这就很好。我们必须强化法定节日的文化内涵。近年国务院已通过调整放假政策增强传统节日地位,如将除夕纳入春节假期、限制调休过度延长工作时间等。然而,仅有假期安排不足以传承文化,需结合教育、媒体与社区活动深化节日意义。中国节日文化博大精深,比如若用女娲诞辰日作为"母亲节″,全国各地再现″女娲补天″的盛景,全世界人民都会感谢这位救了人类的这位中国伟大女姓。再例如,重阳节可结合孝道文化推广敬老活动,端午节可扩展为全民参与的龙舟竞渡与非遗展示。 我们必须抵御文化侵略的机制建设。规范出版物与公共宣传:禁止商业广告以西方节日为主题进行营销,出版物中需优先标注中国传统节日。 我们必须创新传统节日的现代表达:借鉴西方节日的互动性元素,如元宵节灯会结合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七夕节推广“中式情侣文化”以对抗情人节。我们必须国际传播与话语权争夺:通过“一带一路”等平台推广中国节日文化,例如将春节打造为全球性文化品牌,与圣诞节形成平等对话。当然最简单粗暴地方式是发钱。在名录内的所有节日给过节日的对象发钱,这笔钱由中央财政支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目的是为了人民。用中国人民的资源赚了钱又去买美债不是等于又还给了美国么?所以,在节日国家发钱应成为常态,这样过中国节自然成为时尚且进一步增強了国家认同感、归属感,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母亲节″让我们认识到了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自主性 。当前,中国节日文化面临的双重困境是:一方面,西方节日借助资本与媒介强势入侵;另一方面,本土节日因缺乏创新而逐渐失去吸引力。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构建文化主权意识。我们既不盲目排斥外来文化,也不放任传统价值的流失。例如,韩国曾试图为端午节申遗,警示我们若忽视文化保护,历史遗产可能沦为他人“文化资产”。 在这百年未遇的大变局时代, 中国政府需以系统性、战略性的举措,将节日文化提升至国家软实力层面。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认洋爹妈”的文化悖论,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格局。
总之,节日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更是文化主权的象征。面对西方文化渗透,中国需以清单化、制度化、创新化的方式守护传统,同时以开放姿态实现文化互鉴。唯有如此,才能让年轻一代在“中国式浪漫”中找回文化根脉,而非沦为“文化殖民”的无意识附庸。
来源:浮图15一点号